简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贾菁分享
摘要: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该与学生实践中运用文学素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加强学生实践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口头表述和写作能力,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闻传播 复合型 人才培养 思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给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新闻院校平均每年有毕业生3.3万余人,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一方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新闻传媒业所需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高校新闻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创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所谓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指的是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对于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学校而言,就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和一些职业技能证书所能反映得了的,它更强调实际的能力和精神。因此,我们在强调扩大专业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应同步加强培养学生能把这些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的能力,“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应该是实践中的使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当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培养模式目标单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简单划一,比较偏重共性。从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授课形式、训练模式以及考试方法等,都不难看出这种“统一”的烙印。由于过分地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加上部分课程又强调对口培养,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交叉和渗透,这样就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和个性,更难以谈得上创造性。
培养方式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专业培养方式明显存在不足与缺陷,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注入式、满堂灌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方式。课程内容更新不够,研究性、前沿性东西不够,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和边缘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到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中,这样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创造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较差。
考核手段滞后,教学质量下降。我国目前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决定了学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经过规定的学习、考核以及论文答辩,一般都能顺利毕业,几乎没有被淘汰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危机感,很容易滋长惰性,影响培养质量。当前教学中的考核手段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流于形式,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才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应该接受关于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各方面的训练,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新闻学方面的知识体系。这是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而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对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具有诸如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新闻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将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实践训练的比例设置平衡而不顾此失彼,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清华大学翻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在这个模板中,提出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种类别:职业实践、新闻学研究和文理科课程。在三年制学士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里,第一年中20%的课程是职业实践,10%是新闻学研究,其余的70%是文理科课程;第二年的课程中,这三类的比例依次为40%、20%和40%;第三年中80%的课程为职业实践,20%为文理科课程。统计下来,三年制学士学位项目中三项的百分比分别是:职业实践47%、新闻学研究10%、文理科课程43%。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综合知识、进行新闻实践训练,才能建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深度专业报道的要求。
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我们还要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新闻报道应该充分地反映社会民意和民主,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服务于公众的思想,担负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公正的重任。新闻工作者担负的社会责任重大,他们应该利用手中的笔充分地服务于社会。普利策曾撰文指出: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①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开设新闻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承担起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闻事业关注的都是最新发生的事情,因此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不断学习、迅速占有最新知识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新闻有了颠覆,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及时更新技术,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独特的判断,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改进,从而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要注意提醒他们随时增强学习的敏感性,保持学习的动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脱离学校之后,才能够时时刻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代动向,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建议
课堂教学讲方法,教学方法要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可以把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在讲课之前把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堂练习先告诉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提前做好准备;课堂上老师用较少的时间讲授理论,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尽量鼓励他们拓宽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而学生的发言可以计入成绩,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结,尽量以成果的形式完成对这堂课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一个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视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新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课堂上关于写作的技巧、语言的运用等专业课程,从教学方法上看还是要学生通过实践去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但是如果这些实践性环节缺乏很好的组织、规划,就会流于形式。学校首先要有供学生实习的实践平台,如广播站、校内报纸、杂志,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可以开设内部论坛、微博、博客,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这些平台做好新闻传播工作,了解媒体传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流程,讨论如何借助媒体将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站在受众和传媒人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媒体的特点。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尽管实践教学还在初步探索中,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大二开始,先由教师制定大概的方向,由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和教师一同进行讨论,最后定下一个题目,由学生来做具体的工作。执行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会,询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及时和学生沟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用1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部作品。这里教师的指导是贯穿始终的,要求具体、详细、具有可执行性,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实践能够进一步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实践中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学生要尽可能地深入社会,去体验真正的生活,比如了解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到诸如农村、儿童福利院、单亲家庭中体验生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社会经验,深入到与自己不同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东西可写,有问题可思考,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方法不能等同于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其特点。新闻教育中,专业技能是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新闻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综合知识和学习能力是深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充分的发展后劲;实践训练是手段,离开实践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职业道德是灵魂,这样培养出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注 释:
①威尔伯·施拉姆[美]:《“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纽曼:《大学的理想》,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温儒敏:《关于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04(2)。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宋秋蓉:《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高等教育研究》,2003(3)。
关键词:新闻传播 复合型 人才培养 思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给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新闻院校平均每年有毕业生3.3万余人,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一方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新闻传媒业所需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高校新闻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创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所谓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指的是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对于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学校而言,就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和一些职业技能证书所能反映得了的,它更强调实际的能力和精神。因此,我们在强调扩大专业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应同步加强培养学生能把这些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的能力,“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应该是实践中的使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当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培养模式目标单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简单划一,比较偏重共性。从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授课形式、训练模式以及考试方法等,都不难看出这种“统一”的烙印。由于过分地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加上部分课程又强调对口培养,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交叉和渗透,这样就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和个性,更难以谈得上创造性。
培养方式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专业培养方式明显存在不足与缺陷,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注入式、满堂灌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方式。课程内容更新不够,研究性、前沿性东西不够,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和边缘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到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中,这样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创造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较差。
考核手段滞后,教学质量下降。我国目前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决定了学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经过规定的学习、考核以及论文答辩,一般都能顺利毕业,几乎没有被淘汰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危机感,很容易滋长惰性,影响培养质量。当前教学中的考核手段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流于形式,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才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应该接受关于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各方面的训练,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新闻学方面的知识体系。这是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而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对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具有诸如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新闻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将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实践训练的比例设置平衡而不顾此失彼,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清华大学翻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在这个模板中,提出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种类别:职业实践、新闻学研究和文理科课程。在三年制学士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里,第一年中20%的课程是职业实践,10%是新闻学研究,其余的70%是文理科课程;第二年的课程中,这三类的比例依次为40%、20%和40%;第三年中80%的课程为职业实践,20%为文理科课程。统计下来,三年制学士学位项目中三项的百分比分别是:职业实践47%、新闻学研究10%、文理科课程43%。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综合知识、进行新闻实践训练,才能建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深度专业报道的要求。
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我们还要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新闻报道应该充分地反映社会民意和民主,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服务于公众的思想,担负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公正的重任。新闻工作者担负的社会责任重大,他们应该利用手中的笔充分地服务于社会。普利策曾撰文指出: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①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开设新闻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承担起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闻事业关注的都是最新发生的事情,因此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不断学习、迅速占有最新知识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新闻有了颠覆,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及时更新技术,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独特的判断,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改进,从而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要注意提醒他们随时增强学习的敏感性,保持学习的动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脱离学校之后,才能够时时刻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代动向,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建议
课堂教学讲方法,教学方法要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可以把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在讲课之前把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堂练习先告诉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提前做好准备;课堂上老师用较少的时间讲授理论,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尽量鼓励他们拓宽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而学生的发言可以计入成绩,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结,尽量以成果的形式完成对这堂课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一个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视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新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课堂上关于写作的技巧、语言的运用等专业课程,从教学方法上看还是要学生通过实践去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但是如果这些实践性环节缺乏很好的组织、规划,就会流于形式。学校首先要有供学生实习的实践平台,如广播站、校内报纸、杂志,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可以开设内部论坛、微博、博客,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这些平台做好新闻传播工作,了解媒体传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流程,讨论如何借助媒体将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站在受众和传媒人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媒体的特点。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尽管实践教学还在初步探索中,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大二开始,先由教师制定大概的方向,由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和教师一同进行讨论,最后定下一个题目,由学生来做具体的工作。执行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会,询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及时和学生沟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用1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部作品。这里教师的指导是贯穿始终的,要求具体、详细、具有可执行性,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实践能够进一步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实践中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学生要尽可能地深入社会,去体验真正的生活,比如了解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到诸如农村、儿童福利院、单亲家庭中体验生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社会经验,深入到与自己不同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东西可写,有问题可思考,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方法不能等同于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其特点。新闻教育中,专业技能是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新闻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综合知识和学习能力是深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充分的发展后劲;实践训练是手段,离开实践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职业道德是灵魂,这样培养出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注 释:
①威尔伯·施拉姆[美]:《“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纽曼:《大学的理想》,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温儒敏:《关于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04(2)。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宋秋蓉:《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高等教育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