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关于南昌大学新闻自考论文范文

秋梅分享

  随着我国公共事业的不断透明化,人们对新闻发言人越来越重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南昌大学新闻自考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南昌大学新闻自考论文范文篇1

  议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理念

  当前国内对西方新闻理论的译介存在两种错觉:一种错觉认为,欧美学术界没有“新闻理论”,“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理论或“媒介理论”;另一种错觉是,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仍停留在施拉姆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体系时代,50多年没有发展。最近阅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建明教授的新着《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两种错觉豁然冰释。该书引介了在国内鲜为人知的200多位西方新闻理论家的最新观点,对21世纪前后西方新闻界的概况做了简洁而新颖的剖析。本文在该书前三章各选出一个理论议题介绍给读者,旨在说明西方不是没有“新闻理论”①,而是人们拘泥于传播学眼光,难以发现他们的理论体系及最新发展。

  一、新闻媒介演进的意媒控制论

  近年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每一种新闻媒介的信道,越来越被定义为控制手段。比如“最早的电报控制火车沿着轨道行驶,最早的电台控制轮船的运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最初是用来控制飞机、导弹的飞行及货物、思想和货币的流通”②。这同传统理论把新闻媒介看作信息工具或舆论工具的认识大不相同。《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把新闻的三种意媒③控制,即感官控制、字语控制和网络全息控制视为新闻作用于思维的直接手段,借此才能达到新闻媒介对自然与社会、对人类自身行为和社会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控制。这是以往从没有人研究过的议题。

  第一类也即最早出现的新闻意媒――口语信息,是原始新闻的感官控制。古人类有了口头语言,通过嘴巴和耳朵这类感官传播信息,使人类控制自己的思维、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李特约翰指出:“言语媒介,即口头语言,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产生一种声音,因此,它作为一种媒介促使人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有关他们体验的叙述。言语需要以知识和传统为基础,因此它也支持着群体和人际关系。”在原始人那里,人们从口语新闻中了解环境和他人的状况,由此产生思想并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习惯于听信对方的所见所闻。“对部落居民来说,‘听到了就相信了’。”这种直感的双向传播,告诉人们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告知,达到对自然和社群的自我控制――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第二类新闻感官意媒是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声音和镜像。电力媒介发出的口语、声响和图像作用于感官,真切而激动人心,社会控制的功能迅疾扩张,改变了人对自身地位和社会的看法。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正是这个内爆的因素,改变了黑人、少年和其他一些群体的社会地位。从交往受到限制的意义上说,要遏制这些群体已经不可能。他们现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我们与他们的生活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一样,这归咎于电力时代的媒介。”与广播不同,电视是全感官控制媒介,观众的眼睛、耳朵、大脑以至触觉(对影像动作的反射)都被电视图像所吸引。正如汤姆?伯恩斯所说:“电视新闻和时事新闻节目既传递行为、动作、面部表情以及场景,也传播语言信息,较报纸提供的任何新闻报道而言,它似乎更完整、更令人满意。”电视观众被有形的东西所吸引,压倒了听的兴趣,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某种意义上观众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同时被控制了。

  口语新闻之后出现的文字新闻是一种字语意媒,文字语言直接刺激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使祖先创造的文明得以记载和世代传承,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刻、完善,人类的自我控制越来越走向文明。正如霍尔等人所说:“书面语言――变革的催化剂,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种变革的催化剂与文明的定义最为密不可分。”[1]书写起初只有“部落首脑或国家的史官,记下对社会事件的观察,甚至还是消息的发布者,使知识流传比口语传得更久更远”。随之,社会精英涌现,让“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事物,知识被物化了,获得了与客观真理同等的地位;个人和群体可以被划分为‘掌握真理的’和‘不能掌握真理的’。此外,运用文字可以储存信息,凡是能用书面语言‘储存’起来的信息都被视为是重要的”。这样一来,那些不识字、不会写作与记录事件的人就会被识字与会写作的人所控制,当文字意媒控制的空间极度扩大时,民族国家即开始形成。

  印刷新闻,特别是电力印刷机用来印制报纸和杂志,字语意媒发挥了巨大影响。正如美国学者波兹曼所说,“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印刷术从来没有让理性如此彻底地出现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印刷文字,或者建立在印刷文字基础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在任何利用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特别是一旦语言付诸印刷机,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波兹曼进一步指出:“对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代,我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培育了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这对报刊的阅读创造了一种心理环境,使沉思默想进入信息意义层面,不断涌现新的观念,社会变革接连出现,推动了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

  从20世纪末至今,互联网已“把媒介形式发展到三个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和文献领域”。数字技术、电缆和卫星建成了全息媒介,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把口语、字语、各种声音和图像同时向受众传播,受众又可同时反馈,使新闻机构、记者与他们的受众、消息源、竞争者、广告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全息化和高度导览性,上网者的一切本性都暴露出来,并相互吸引、相互发泄,信息的中心化时而呈现时而消失。网络上各种意媒的自由传播,发生了对权力中心的有力控制,掌权人再也不敢得意忘形,因为他们的言行都可能被网络揭露。网络新闻的全息化包含五个方面:(1)传播形式的广泛性;(2)跨媒介链接全面信息;(3)增强受众全员参与度;(4)演示全面动态化图像;(5)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这样,网络把人类引入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一切都可能重新开始。

  二、新闻的双重本质与新闻场

  《当代西方新闻理论》第三章“新闻的性质与维度”是该书最核心的部分,评介了当代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属性与特征的最新探索,提出许多别致的观点。这里简要介绍其中两节的内容要点――“新闻的双重本质”与“新闻场域”理论。

  新闻的本质也称新闻的性质,是指新闻的根本属性。罗斯科指出:“新闻具有双重本质。第一,新闻是一种社会产物,其内容反映的是孕育新闻的社会现实。其次,新闻也是某个社会组织的产物,是专门搜集、传播新闻的专业机构制作出来的产品。这两个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因素,使新闻具有了社会性。”盖伊?塔奇曼也指出:“因为新闻赋予事件一种公众的性格,所以新闻从根本上具有机构的属性。第一,新闻是向消费者发布信息的机构活动,消费者购买报纸是想看漫画或玩桥牌、了解天气预报与影院上映的片目,想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天灾人祸及世事变故。第二,新闻是合法机构联合制作的,国务卿可以在媒体上散布某种观点,‘普通’人则无法办到。因为‘普通’公民不像政界人士和官员那样,有权力把自己对新闻的态度变为公共政策和公共计划。第三,新闻是机构中专业人员采制和传播的,必然要通过机构程序并遵循机构规范来制作新闻。”

  这样,“久而久之,记者变成政治机体的一部分。他的报道有选择性,有时是故意的选择,但大多数是不得不选择”。记者被社会机构逐渐“染色”,思想和行为也机构化了,新闻便具有了指称性,即在报道中常常暗示事件的意义。正如盖伊?塔奇曼所说,新闻报道“经常具有指称性,也就是说新闻从制作的语境中脱离了出来,这一特征见之于对事实的客观化。记者会引用某个消息源,但不会给出某个问题何以引出消息提供者的答案;记者会认可一个事实,但不会解释这个事实如何成为毫无疑问的细节”。这是处理新闻的一种方法,即客观地陈述新闻却要显示某种意旨,告诉受众事件以外的某种思想,指称其象征什么。“新闻的决定因素在于思想和象征之间的联系。”政治新闻的指称性不仅明显,而且具有普遍性,因为政治新闻都通常从一个关键词、观点或主题开始,让人们思考政治客体(政治问题、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究竟是什么、想干什么、有什么目的。贝内特认为:“政治主题和口号推动人们对某一局势发挥自己的想象。一种形象的产生并非毫无基础,它是人类思维在政治信息作用下的产物,具有暗示性的象征意义。”

  新闻场是西方学者分析权力控制新闻、影响受众的一个概念,由法国皮埃尔?布迪厄首先提出。布迪厄认为新闻场是一个“具有自身规律的微观世界”。在这个领域中,“生产出来的新闻将特有的政治视角强加给公众,而政治视角则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新闻场的结构和记者身上”。布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提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的客观关系所形成的网络,或称为一个架构。这些位置和它们强加给处于特定地位的人或机构的决定因素,被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所界定,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这一场域的专门利益,表明它们的实际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同源关系等。”新闻场实际是指发生新闻的场所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各种关系,新闻的内容与主体都带有这种关系的烙印。

  新闻场直接表现为媒体营造的话语场,充斥着谁说什么和怎么说,把大众吸引进来。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在媒体上与公众对话,这些“快思手”在生产话语的同时,也制造了新闻气氛。布迪厄指出:“这些‘电视快思手’、记者、史学家、辞典编纂家或靠录音机对当代思想进行总结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利用社会学――他们理解的社会学――在知识场四处出击,发动独特意义的‘政变’。”显然,新闻场是思想的角斗场,不同的思想都在争夺受众。

  安德鲁?克莱因把新闻场视为智力场的纯理性领域,隐藏着能知、想知、已知及语言的复杂关系。新闻驱动人们的智力,使处于主导地位的修辞产生效果。换句话说,“对于新闻场而言:(1)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和怎么知道;(2)谁是知者,为什么;(3)什么是记者,他同事实来源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新闻语言如何创建这种关系,并提供新闻”。这些对新闻的分析,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底层,确实别开生面。

  三、有关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论争

  今天国内研究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无不把传统新闻自由理论搬出来,或肯定或狠批一通,而对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及其纷争却置于脑后。8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主张无限扩张私有企业,取消国有化,发展跨国公司,反对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蔓延,在新闻界及新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反对新闻媒介的公共化,主张媒体彻底私有化、市场化、全球化和报道的独立、自决和自行负责的原则,反对国家对媒体的干预。审查英国广播公司融资和经营事项的匹克委员会负责人艾伦教授于1986年5月建议撤销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制度,废除对节目的审查,英国广播公司的1台和2台应该私有化。同一时期美国也有人主张,把政府对媒体的管制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198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改变了以前不准买卖广播电视台的规定。198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将一家公司在全国可以拥有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数量上限,由7家提高到12家,允许报纸兼营广播电视。从此,媒体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横跨世界各大洲的媒体巨头。默多克新闻集团的首席执行官(1996―2009年)彼得?彻宁认为,媒体要有足够的市场支配权,以使人们被迫来和它打交道。“我们在自由中寻求对每个人的公平交易,专注于品牌和服务消费者,以差异化的方式满足他们的激情。在报道与交易的充分自由中,我们才能创立品牌。”[2]这种主张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54%的美国新闻工作者都宣称自己是自由派,反对任何控制,只有13%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拥有媒体。

  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首要主张,就是把新闻视为一桩赚钱的交易。斯图亚特?加纳说:“我完全相信报纸是一桩生意,因为报纸的生产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没有一个部门不付出努力。设备和制作成本昂贵,保证其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是获得巨额利润。对我们而言,要有超过20%的利润空间才能维持它的生存。”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特别强调,消费者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传媒的市场化使消费者拥有至高无上的选择权,这并不能降低新闻品质。麦克奈尔指出,市场的力量不仅带来报纸中政治新闻的低级、庸俗和衰落,同样也创造出高品质新闻的动力,还可扩展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的形式与类型。这就会“形成一个理想化的系统:媒体产品符合人们的需要,种类丰富,任意选择;媒体独立于政府,不再担心受到干预。社会需要和市场体制的功能之间并没有冲突”。斯帕克斯和麦克奈尔等人还认为,“小报新闻并不是新闻品质的简单退化,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政治文化的普及,将新闻议程民主化,构筑大众抵抗权威秩序的阵地”。

  上述观点也引起一些学者的批评,对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平息。美国学者罗伯特?W.迈克切斯尼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媒介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这一切的发生,新技术最多只能是部分原因,真正的驱动力是媒介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要求尽快转向新自由主义。“从根本上讲,这违背了民主理念中自由报业的主张。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明白,在一个社会里由富裕的私营主控制新闻媒介的危害。特别是新闻这个民主自治所不可缺少的氧气,如果受到那些从现存的不平等和对现状的维持中受益的人的控制,就更是危险了。”由于以利润作为媒体和新闻自由的导向,便把为公众服务搁在砧板上予以宰杀。

  依据哈克特、赵月枝的观点,“市场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极有可能摧毁自由民主政治的‘可持续力量性’。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建立在人类需求和生产的无限扩张、财富及消费品的无限攫取上的,市场自由主义是其意识形态的润滑剂”。“第二层含义在于……市场自由主义不仅鼓励攫取、掠夺性的个人主义,而且使贪婪自私即使不是魅力十足,看起来也是正常、自然且有益的,因此它逐渐破坏了对同一团体的归属感”。媒体追求利润不是过错,也不可能破坏民主,关键是这种追求要符合市场法则和法制,更要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对这一问题的评介,对我国媒介市场改革具有深刻的寓意,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注 释:

  ①《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的自序列举了几本带有“Journalism Theory”的西方新闻理论着作,此外西方近年还出版了下列新闻理论着作: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Myles Breen,Macleay Press,1998)Journalism:Theory and Practice(Jason R.Detrani,Apple Academic Press,2011)Global 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Peter Berglez,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13)。这表明西方没有新闻理论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②《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的引文出处采用英文注解格式,括号内标注的是引文作者的名字、论着出版年份和引文页码,中文译着引文标注的作者是汉语译名和在我国出版的年份。论着题目均见《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的参考文献。下同。

  ③陈述思想或信息的媒介称为意媒,包括口头语言、文字、图示、图画、图像等;而传播意媒的介质例如结绳、纸张、报纸、电波、电线、发射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介质,可统称为质媒。参见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修订版)第1-2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新闻学概论》第2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于南昌大学新闻自考论文范文篇2

  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形式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主干部分。它旨在以真实、客观为基点,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1.短消息。短消息时间长度一般在1分半钟之内。它以“一个事件、一个现场和一个主题”为特点,要求视角新颖、主题鲜明、视觉冲击力强。2.长消息。长消息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内。它的特点是以非事件性报道为主,要求在短消息基础上在时空上有一定拓展和延伸,要有一定的立意和深度,同时运用多种电视表现元素。

  二、连续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

  连续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分为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被视为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一部分,但因其并非单条新闻,在播出上会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二者在题材选择、时效性、报道序列和传播功能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1.连续报道。它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的事态进行及时、持续的报道。连续报道的题材往往是重大新闻。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报道的时效性有比较高的要求;报道有较强的连续性,连续一般是纵向的;报道在总体结构上具有完整性;从报道层次上看是逐渐递进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广博性;报道在声势上具有强烈的悬念感。

  2.系列报道。它是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多次。系列报道是我国电视新闻界的创造。它以集中的强大声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成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系列报道在主题是同一性、传播具有系统性和信息密集化。

  三、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或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表现某一行业、地区新面貌新气象等内容的新闻报道形式。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分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等类型。

  1.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它又可分为典型报道、事件的现场报道、重大事件综述和思辨性报道等几种类型。

  2.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它是利用电视的表现手法,以揭露社会负面事实为主要目标,由新闻媒体独立完成采访报道任务的新闻电视新闻节目类型。电视新闻调查节目是一个电视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也是体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手段。这类节目对记者和编辑提出的要求较高,因此,节目往往能够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它是运用电视的表现元素和报道方式对新闻事态的发生进行前因后果的解释、分析和预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同时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的立体报道是它的一大特点。由于对事态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深度报道节目往往能够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影响。

  四、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

  这类节目是以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面对面谈话的形式,就某一新闻事件展开交流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可分为人物专访和谈话节目两种类型。

  1.人物专访。是采访者通过与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把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融为一体,以人物为视角来解读新闻。

  2.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的驾驭下,由嘉宾和观众共同参与,就社会热点事件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为各种意见和观点提供沟通平台的节目类型。《实话实说》就是这一类节目的代表。

  五、重大事件特别报道

  重大事件特别报道,是指电视媒体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节目形态和表现手法,对已经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具有深远和持续影响力的事件进行细致、全面、深入报道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社会效益突出、影响力不可估量,因而,尽管其报道持续时间长、制作难度大、形式多样化,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因此,各大电视媒体每逢重大事件仍不惜全台之力投入报道。若以事件的性质为标准,重大事件特别报道还可以划分为可预知的程序性重大事件特别报道和不可预知的突发性重大事件特别报道。

  1.可预知的程序性重大事件报道。是事先经过了精心策划和安排的、有大致轮廓的、甚至有比较详细的时间表的事件。当然,可预知的程序性重大事件报道也有可能出现事先无法确定的环节。

  2.不可预知的突发性重大事件报道。突发性重大事件,往往是不可预知的,但它却最能够检验电视媒体和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反应能力。虽然如地震等自然灾害有时会有一定前兆,但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和进展过程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都是事先难以预料的。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电视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的第一现场,通过现场连线或影像报道将事件的最新进展呈现给受众。由于缺乏事先准备,突发性重大事件报道在开始时难免粗糙和凌乱,但这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和事件本身的不可预知性,恰恰是最吸引受众的要素。

    30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