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关于传播学论文免费

秋梅分享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媒介的不断融合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论文免费下载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传播学论文免费下载篇1

  纪录片娱乐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综合媒体改革及时代 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中国 纪录片也在不知不觉间掀起了一股娱乐化浪潮。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以娱乐化纪录片的理念把 历史 、地理、 自然 科学 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并尽可能利用一切 现代 化技术手段表现或再现历史情景。这一尝试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据有关 统计资料显示,《探索·发现》一直高居央视众多栏目排名前1O之列,其中观众满意度、观众期待值等指标均名列频道榜首。

  不可否认,纪录片娱乐化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激烈的矛盾冲突、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眩目精湛的高科技组接技巧,极易使观众流连其中并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娱乐化风潮也使部分业内人士忧思,质疑其商业性对纪录片 艺术 属性的破坏。针对这种艺术形式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将其纳入传播学视阈,作一番理性观照,并进而探讨新形势下纪录片可持续 发展 的深层次命题。

  一、语境探因

  法国理论家阿尔都塞曾用“多元决定”的思想来审视因果律。意即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原因,文化现象或历史现象是一个“多元决定”的现象。从本质上看,纪录片娱乐化作为一种复杂的当代文化现象,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合力制约。因此,有必要考察一下文化生产、市场 经济 与媒介传播的共谋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大众化转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快乐”和“游戏”成为影视节目流行的标识。在这种宏观语境下,纪录片也向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接近和移植。同时,注意力经济、娱乐经济的升温使得纪录片的制作理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同时,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趋势下,纪录片行业要生存下去,商业化创作转型已势在必行。可以明确的是,在纪录片创作、传播、消费等整个过程中,主创者要树立起明确的市场意识,即纪录片在媒介市场流通中,只有被赋予商品属性,构建流畅并富弹性的市场供求体系,纪录片自身的产、销才能维持平衡并进而实现赢利,也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并最终繁荣纪录片市场。面对严峻的市场考验,娱乐化创作似乎已成为纪录片的必然选择。

  在愈演愈烈的媒体战中,相比国产大片、电视剧等艺术品种,纪录片已是最后一片被开垦的荒地。可以说。纪录片娱乐化创作不仅是媒体竞争使然,同时也是传媒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综观各方因素,在娱乐至上的媒介大 环境下,纪录片娱乐化实际是中国媒体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产业升级与形式完善。

  二、题材选择

  纪录片创作的选题是决定作品高下优劣的第一尺度,经笔者研究,大多数娱乐化纪录片的选材具有以下特点:

  1 老题新作

  即对传统题材进行现代化解读,使其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传播效果。同样是传统文化题材,探索频道的《新少林方丈》,把关注目光投射到中外皆知的少林寺,片子没有演绎少林寺的发展历史,发一番今昔对比传达历史沧桑感的陈词滥调,而是追踪少林方丈身处维护僧侣传统和迎接现代商业文明的矛盾情境。当画面展现方丈坐奔驰车穿行于繁华的都市、用手机遥控 管理少林寺内的日常事务等一幕幕场景,特别是在 英文 版里,“方丈”被翻译成西方 企业 管理界的术语“CEO'’,现代化而又形象地概括了少林寺方丈的 社会属性与 职业定位,契合了怀有神秘东方情结的西方观众,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节目行进中,又不断插入少林寺、宗教、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遥远而神秘的古老文化同繁杂斑斓的现代文明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不露痕迹地缝合了后现代意识与传统题材对立的鸿沟。

  2 于普通中见典型

  有些纪录片往往题材司空见惯,但编导却能从中挖掘出典型意义,发人深省。如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提名、新西兰国内竞赛部分最佳 教育 纪录片(Best EducationalDocumentary)等多个国际奖项的《请投我一票》,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该片讲述了武汉一所小学选举班长的事,而出人意料的是孩子间的选举行为最后牵涉进了三个家庭的综合力量。整个选举过程中舆论造势、拉帮结派、贿选拉票等招数层出不穷,令人捧腹之余又引发对素质教育的深层反思。编导更从中探讨了民主、平等、权力等内涵。

  3 自身具备娱乐性的题材

  有些题材本身很有特性,或适合画面表现,或事件发展一波三折,又或者人物个性张扬,有自我表现欲。这样的题材稍加编导就极易具备可视性和竞争力。如浙江卫视的《阮奶奶征婚》,表现82岁老人征婚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原本就具有新闻价值和轰动效应,加上阮奶奶心直口快,敢作敢为,片子十分具有娱乐性。征婚广告刊登后。应聘者络绎不绝。镜头对准形形色色的上门人,把相亲的场景、双方的交流都展现给观众。面对不感兴趣的对象,阮奶奶几分钟就打发走人。而遇到比较对心思的,阮奶奶就使劲表白自己身体健康,行动自如。老年人择偶的微妙心态令人忍俊不禁,观众也在欢乐、愉悦和宽容中陪伴着阮奶奶找到了理想配偶。

  三、受众分析

  无论何种类型的纪录片,都应该有受众意识的考虑。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纪录片创作行业普遍缺乏受众分析,目标受众不明确,特别是相当部分创作者自说白话,全然没有受众概念。纪录片娱乐化创作在相当程度上修正了这种弊端,使受众需求上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

  纪录片创作者要分清目标受众、有效受众和潜在受众,进而细分并培育受众市场。创作者需要在对纪录片市场的观众进行细分和调查的前提下做出明确的受众定位。纪录片的受众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面对的市场大小和范围也都不同。受众定位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定义为“纪实性娱乐节目”,严肃题材娱乐化是其成功的法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为频道创下了良好的受众口碑和市场效益。

  在面向海外受众时,除具备市场意识外还要注意各国的文化差异,用易于被对方观众接受的方法进行拍摄。新西兰电视台自然历史部主任迈克尔·斯坦特曼说:“为国际市场制作纪录片,不仅需要翻译成另一种 语言,还要懂得看电视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美国和日本的自然历史片的节奏就有很大不同。同样,不同的市场,如英国和德国,人们看纪录片需要的信息也不同。”这些应对中国纪录片有所启迪。  四、重视叙事技巧

  中国 纪录片长期以来过分遵循纪实的理念使编导们忽略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即强调纪录片的戏剧冲突,凸显镜头的视觉冲击力。其实,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大可以采用戏剧式的叙事方法,如制造悬念、矛盾冲突,捕捉细节等,

  用娱乐化的叙事手段填补纪录片 艺术 创作上的不足。

  1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个性鲜明、“生气灌注”的人物形象对受众所形成的巨大的审美和文化张力是保证纪录片能否受到市场欢迎的决定性因素。《请投我一票》之所以赢得广泛认可,除却现实题材的文化因素之外,个性彰显的主人公群像塑造功不可没。为了挤掉对手,成成撺掇同学在许晓菲演讲时起哄;在另一个竞选人罗雷面前则作虚假许诺,离间同学关系;才艺展示时,成成表现出了江湖老手般的成熟老练,在自己唱歌时安排好朋友上台拥抱,表示自己艺术能力超群。

  演唱完毕后,握着男同学的手说:“兄弟,缘分,缘分啊”,握着女同学的手说:“大妹子,缘分,缘分啊”,其成熟老练完全不象一个十岁的孩子。与狡猾精明的成成相比,罗雷更独断专行。他会使用武力维护自己班长的权威,会接受家长授意贿赂同学,并且蛮横地阻止别人指正自己的缺点。来自单亲家庭的许晓菲则善良纯真,只能眼睁睁看着班长的宝座旁落,晓菲的落选伤害了单亲母亲的自尊心,在她面对镜头倾诉的泪水中,也引发了观众的感慨和对“到底什么是民主”这一主题的深层反思。

  2 制造矛盾冲突

  纪录片的娱乐化叙事一改以往平铺直叙的流水帐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出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颇负盛名的《平衡》记录了可可西里武装反盗猎队伍的命运。在这部长达168分钟的纪录片里,编导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展开了人与 自然 、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3条矛盾冲突线。而最终的焦点落在了环保上。

  片中设置精密的戏剧冲突具有相当的强度、长度,且前后绵延、互相牵连,旧有冲突 发展 的同时自然地引出新冲突,新旧交错互为推动。巡逻队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盗猎者惟利是图的凶残本性、美丽神秘的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还有受到人类无情伤害濒临灭亡的藏羚羊。相互之间的关系钩连纵横交错。巡逻队拼尽全力保护藏羚羊,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而盗猎者却千方百计破坏生态平衡并加害于巡逻队员。在理想和现实的残酷压迫下,巡逻队忍受着精神孤寂和物质清苦,执着地坚守着环保的信念。《平衡》的外部冲突与人物的心理冲突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且根据情节的发展相应地呈现出轻重缓急。在真实得近乎残忍的情节展示中,涌动着灵魂激情的昭示和命运真理的思索。

  3 捕捉细节

  细节演绎对于深化主题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还是在《请投我一票》中,为了突出三个家庭备战班长选举的投入程度,摄象机记录了成成一家紧张忙碌的竞选活动。放学回家的成成先是完成作业,然后吃饭、洗澡,接着步入正题。父母开始为成成辅导如何竞选。拿着预先写好的演讲稿,成成有板有眼地念着,父母不时打断,纠正语速、语调和表情上的错误。

  4 设置悬念

  悬念能激发观众收视的兴奋点。美国的钩子(Teaser)理论强调开篇1分钟就要挑起观众的兴趣,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设置悬念,在起伏错落中调动、吸引观众的收视兴趣和注意力。

  5 数字化技术促成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就是根据 历史 事实,用 现代 表演或数字化摸拟的方法,部分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当时情境。

  《敦煌》的“情景再现”令人称道。在查阅了大量 文献 资料的基础上,由专业演员扮演的君王、英雄、散花天女、思乡士兵、得道高僧和沙漠盗贼,真实地模拟了2100年前敦煌的民间百态,还原了敦煌如何从最初的荒蛮之地成为商贾云集、繁荣鼎盛的文化经贸交流中心的历史真实面貌。

  由于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初意旨,以及实际创作中有时出现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处理不当,“情景再现”颇受争议。但在故事性取代纪实性的当下,影像的画面冲击力,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演进,使纪录片更具可视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五、市场化运作

  娱乐化是纪录片 经济 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途径。但并不是娱乐化创作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后,市场运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全球第二大纪录片制作机构、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在市场分析和调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市场需求有完整、细致的了解,并随时根据播出机构提供的收视报告调整节目内容;其次,做好产品营销。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下,纪录片要利用多种销售手段,实现跨媒体经营。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热播后,相继推出了央视复兴 论坛 、举办展览和出版同名图书等一系列推广活动,尤其复兴论坛的点击量迅速创造新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第三,打造品牌。以品牌来建立纪录片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树立纪录片形象,是十分有效的竞争手段,也是纪录片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品牌衍生产品开发不容忽视,开发系列音像制品、图书、文化用品,组建文化传播公司等,对纪录片资源作再开发或二次利用。大力开掘纪录片的延伸价值。

  纪录片娱乐化突破了传统创作模式,使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但必须意识到娱乐化为纪录片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之时,也要警惕过度的娱乐和对市场的盲从很可能会破坏纪录片的内在价值。再者,也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娱乐化。如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泛娱乐化,把纪录片记录真实的职责附庸于收视率的魔棒,就本末倒置了。毕竟,在适度娱乐的基础上追求真实与艺术齐飞,在模拟与再现之间力求多元价值共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中传承社会责任,才是中国纪录片的时代使命!

  传播学论文免费下载篇2

  论党报要做“正能量”传播的引导者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更趋多元化,一些人一方面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感到振奋、满意,另一方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感到困惑和纠结,如何排解这一社会情绪,本文站在党报的角度,以做“正能量”传播引导者为题,从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三贴近”,提升传播“正能量”的引导力;把握舆论监督的“度”,扩大“正能量”新闻的影响力;建设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四个方面阐述了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关键词:党报;正能量;传播;引导;职称论文

  一、引 言

  2012年,在媒体上最红火的词语莫过于“正能量”了。那么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英国世界著名心理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在他的《正能量》一书中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1]。

  “正能量”三个字,像“给力”、“HOLD住”等流行语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象征符号,表达着人们内心对正义的力量、对美好未来、积极人生的强烈渴望和期盼。它的广泛流行反映了人们在矛盾错综复杂、价值多元化时代内心的普遍诉求,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古老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理性地看,我们告别了贫穷,国家空前的强大,值得欣喜;感性地说,社会上问题丛生,生活中不便多多,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令人焦虑。与过去的单一化相比,眼下的中国显著地多样化了,很难用一个标准衡量,作出非此即彼的评价。于是,有的人心灵底片上就出现矛盾,爱恨兼有、褒贬不一。由此而来,对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心存狐疑、首鼠两端,有时感到有信心、一片光明,有时觉得没把握、一片灰暗”[2]。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对“正能量”的精神需求就显得异常强烈和积极。

  如何引导人们追求阳光正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就显然成了媒体,尤其是党报面临的一项最为迫切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人民日报从4月24日刊发《社会渴望“正能量”》开始,连续刊发多篇关于“正能量”的稿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尤其以人民日报评论部刊发的“人民观点——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系列评论在社会上的影响最为强烈。

  党报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正义诉求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起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引领社会舆论,正确认识我们社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营造健康、积极、昂扬向上工作精神和生活态度,更多地激发社会“正能量”,让人们在看到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更多地看到我们社会上主流意识,在迷惘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灾难面前看到人性的光辉,在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关爱的温暖。这是我们党报要当前勇于担当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

  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在多元化的时代凝聚社会共识

  党报是社会舆论的主阵地,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位置[3]。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在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党报要切实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自觉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全面、准确、及时和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观察、分析当前面临的食品安全危机、空气污染、诚信危机、职场危机等储多社会问题,剖析其存在的根源,反思我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探询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党报要做“正能量”传播的引导者,就必须让新闻的基调服从服务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大局,不断改进会议和领导公务活动报道方式方法,做大做强主题宣传,增强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让党的方针、政策易于被群众所接受,乐于被群众所接受。面对热难点问题、重大突发性事件,要主动跟进,第一时间发声,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引导人们了解真相,正确认识事实真相,让传言、谣言没有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要大力挖掘报道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多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多反映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创造精神,把版面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让社会上的积极健康因素在新闻版面上唱主角。把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引导到社会发展的主潮流上来,更多地关注我们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鼓舞人,引导人的宣传目的。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提升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引导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则。贴近实际,就是指要站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总基调,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贴近科学发展的主战场,就是要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贴近生活,就是指要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表现和反映生活,解决生活难题,丰富生活内容。紧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贴近群众,就是指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重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4]。

  只有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才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社会存在的问题

  只有持续不断地通过改革开放、通过科学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问题和困难是暂时的。才能认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表象、清流与浊流,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只有明白了这一指导思想,就搞清了什么是社会“正能量”,该如何引导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新闻事业和党的其他事业一样,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报要成为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引导者,就必须大力提升舆论的引导力。首先,要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以主题策划、版面创意及栏目设置等为载体,鼓励记者编辑走出编辑部,跳出文山会海,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新变化,挖掘新典型,总结新经验。其次,要做好新闻报道权威性与可读性结合、指导性与服务性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

  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要通过主题策划,发消息,从读者角度提炼重点,进行深度解读,同时提炼出分主题,找出鲜活的新闻事例,在可亲可近可读中,让读者入眼入脑入心。从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进行新闻要点提炼,让读者从中轻松得到所需信息;在报道形式上,要图文并茂,延展信息量,新颖活泼,方便阅读。在重大新闻上不失语、不缺位、不误导。既要放眼世界,满足读者对各方面信息的需要,又要拉近每条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对党报的亲近感。

  要通过践行“三贴近”原则,切实改变编辑记者漂浮的工作作风,摆正位子,放下身子,深入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在田间地地头,在工厂车间,在大街小巷,体验群众的生活,以丰富生动的群众语言,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表达群众的利益和精神诉求,让党报成为人民群众真正的喉舌。

  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度”,不断扩大“正能量”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有光明的地方,必定有阴影。假话绝对不能讲,真话也绝对不能全都讲。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如果过分渲染负面的新闻事件,必然会无限放大负面新闻的负作用,给广大读者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必然会造成读者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误判,容易造成以偏盖全的错误认知,从而激发迷惘、愤怒、不公的不良社会情绪。

  传播社会“正能量”,并不是对我们目前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视而不见,选择性忽略阴暗面。而是要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舆论监督观。

  开展舆论监督是党报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更是新闻记者的一种神圣职责。因为它对弘扬正气、扶正祛邪、改进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搞好舆论监督,就要明确舆论监督报道不是为了渲泄,追求轰动效应,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即立足于团结、稳定、鼓劲,着眼于改正工作,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些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报道要把握好度,有的既做又讲,有的只做不讲,有的有区别的讲。

  党报不同于其他都市报、生活类报,其公信力、权威性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监督性报道既要把好“量”的度,还要把好“质”的度,也就是批评性稿件在版面上的数量要有一个度,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批评监督和法治类事件新闻不能太过集中,在批评性报道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个体真实,又要把握好整体真实,既要依理守法,更要注重报道的社会效果。要让反映社会生活的“正能量”新闻在版面安排上唱主角。

  对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群体事件、对民族宗教问题、对事关政府形象、对有可能影响到全局整体性工作的个别问题、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报道等等都要慎重处理,绝不能因为一起报道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局,或者引起局部性的社会恐慌。2012年7月份,咸阳市发生一起咸阳亚龙湾洗浴广场给一个13岁少年提供性服务事件,此事件经都市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了一个舆论“热点”,此次事件给咸阳的对外形象造成了极大伤害,也极大伤害了受害少年的自尊心,受害少年几度自杀,认为自己无脸见人。

  许多读者质问媒体,如此过分渲染,媒体到底要说明什么?此次事件,咸阳日报作为地方党报,没有跟风炒作,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事件的报道对咸阳的对外形象不利,对受害少年的成长不利。

  同时,对一些色情、暴力类法治新闻报道要杜绝过分的细节描写,不过分地渲染、描写案情过程。对娱乐类新闻的报道上向媚俗、低俗、庸俗说不,不炒作明星花边新闻,反映高尚、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和文艺作品。

  五、加强学习教育,锻造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新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教育引导的质量和水平。“打铁先要本身硬”,要传播引导“正能量”,首先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当前,由于社会多元化思维的影响,新闻工作者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丑恶现象,个别不良记者到基层吃、拿、卡、要,不给红包不写稿,给了红包乱写稿,有的直接进行新闻敲诈,为图名利搞虚假报道等等,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头禅,严重败坏了新闻工作人员的社会形象,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党报要做“正能量”传播的引导者,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坚决打击虚假报道、新闻敲诈等不良行为。

  首先,要加强党性观念教育,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话语优先权。党报是党和人民的报纸,不是记者或编辑个人的报纸,它不是谋利的工具,它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平台和载体。我们新闻单位要经常性的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学习教育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抵制名、利、权、色的腐蚀和利诱,不以无冕之王自居,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守纪律,听招呼,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心存大义,公正无私,明辨是非,做一个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把传播社会“正能量”当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今时代,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平时不坚持学习,就难以掌握新本领、应对新问题。新闻记者要以开放的思维探寻学习门径,坚持在学习中掌握情况,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分析中问题,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任务,使学习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知识结构与职业要求相称,与时代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 (英)理查德?怀斯曼.李磊译.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 现阶段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N].人民日报,2012-10-22.

  [3]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R].2008-06-20.

  [4] 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03(10).

    29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