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网络传播毕业创新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借助网络媒体进行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公共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传播毕业创新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网络传播毕业创新论文范文篇一

  《 电视台数字节目网络传播浅析 》

  0引言

  数字化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对电视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较多电视台均在应用非线性视频处理技术以更新陈旧的系统模式,将硬盘播出操作系统全面的推广运行,并取缔了传统磁带播出方式。当前,媒体资产管理被更多的人群所认可,并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节目制作网络属于视频网络范畴,这一点我们不用怀疑。由严格意义层面来说,硬盘播出体系也为一类视频网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的节目存储体系以及媒体资产体系也属于较为独立视频网络。由发展层面来讲,制播环境较多流程怎样良好的衔接其本身便是数字网络怎样良好的传输信息数据。他们怎样交换信息,则代表各个类别网络视频互相传输信息要应对的问题。由工程技术视角来讲,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衡量各个系统不同环节体现的不平衡性。采用分散模块化设计思路要比统一性的设计思路更体现灵活性并具备了可扩充性,可缩减项目周期持续较长的时间,避免一次性过量投资引发的技术被动。由工程层面来讲,我们可通过几类方式促进原本独立数字视频网络的互相连接,完成节目以及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换。

  1电视台数字节目网络传播方式

  1.1磁带类介质传播方式

  早期,我们采用磁带类介质进行节目传播,磁带作为记录数据信息的工具载体,可实现不同视频网络系统中的连接互传。利用互磁带传输节目素材至制作网络系统之中,通过网络编辑,制成预播出节目内容并利用下载端口存储到录像带之中,委派专项负责人员送达播出机房或是存入存档系统之中。而播出机房则将收到的节目录像带存储到硬盘播出系统之中,通过服务器进行编辑并完成播出,而存档系统以及媒体资产管理工作系统则会对磁带存储的各项资料实施再次的数据化处理。该类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渐渐呈现出了一定的缺陷问题,即节目需要不断的进行上传与下载,因此该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压缩以及解压,各个设备的互联将引发一定的信号损失。我们认为,磁带领域之中研究快速上传处理器发展前景以及应用的意义并不大。由整体层面来讲,该类工作模式之下,数字视频网络引发的共享化、集中式、设备系统资源耗费低以及高效快速的优势,在网络之中大范围的应用磁带进行上传以及下载的阶段中将逐步的被消除掉。

  1.2流传播方式

  采用流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输、上传工作站为网络之中的有卡工作站,可将完成编辑处理的节目进行回访。采集工作站则为硬盘播出体系之中节目双传控制的中心,可管控视频采集矩阵通道具体的运行状况。我们分别选择上传以及采集管控工作站之中装设以太网卡,并利用双绞线按照TCP/IP有关协议创建形成点对点管控流通道,通过视频线位于上传工作站以及硬盘播出体系采集工作站中创建数据流通道。该类连接处理模式在某种层面上来讲与远程采集处理系统较为类似。该类传播模式明显的优势在于工作流程之中省略了磁带这一环节,进而节约了较多的上传以及下载时间与来回送磁带耗费的物力以及人力,同时缩减了编解码等过程以及录像机等设施针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不需人手进行磁带介质的交接,降低了接口设施对于节目质量造成的影响。与磁带介质传播方式相比,明显提升了实践操作的效率,然而该类方式仍旧包含一些不足与缺陷。即该模式之下的传输以及采集需要同步实施,数据交换环节不能存在中断,传输阶段倘若出现错误需要重新开始,因此显示出了灵活性不足的缺陷。而信息传输仍旧为实时过程,无法实现更加快速高效的传输,节目传输阶段中需要占用调整体的硬盘系统视频通道。

  1.3文件传播方式

  通过文件方式进行电视台数字节目传播,其核心基础在于传输两方文件资料采取的压缩处理模式均可被对方清楚识别。由于较多视频厂商均采用一些主流压缩处理模式,因此可实现该目标。通过文件传播方式,事实上是将节目制作系统之中节目内容直接播出。该类处理模式较前期的流方式可节省一次解码以及编码的流程,同时基于采取文件至文件的模式,可全面排除掉外部因素的干扰,确保视频信号整体质量。通过文件传播方式,可全面依照通道信息流量衡量传输的具体时间,无需依照节目以及视频文件具体的时间来处理,例如千兆网卡,针对八兆码流视频信息来讲,至少可实现二十至三十倍传输效率,也就是说一小时节目可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之中完成传输。另外,相同通道之中可传输较多的节目内容。再者,该模式还具备一个优势,也就是各类服务软件均可实现断点续传,进而可预防形成流方式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重新进行传输的现象。文件传输方式仅需要在发送一方创建一类FTP服务器目录,将需要传输的各类视频信息存储到目录之中,而接受方依照所需,自由选择什么时候由此文件目录内获得想要的文件。该类方式同由互联网之中下载文件是全面一致的。通过该方式传输实际上可实现较好应用。例如,位于接收终端设置计算机,其具备TS流接收以及视频解压缩模块,压缩卡类别应同传输数据采用的压缩手段有关。该类方式同前文的网络以及硬盘播放系统相互连接传输信息的模式相类似,均是采用文件至文件模式传输视频信息。我们倘若在工作点之中装设千兆板卡,利用网关以及他类视频网络进行连接,则可节约节目下载至磁盘的环节,节省时间、避免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显著提升实践工作效率。千兆以太网以及FTP等手段通过了较长时期的研究目前逐步趋向成熟,市场之中形成了较多高性价比技术产品。我们研究的处理方案、工作手段,在网络系统连接上所需的投入极为有限,同视频领域动不动便数百万的高昂花费、高水平设备系统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而该类技术手段通过数字视频网络实现节目文件、信息数据的传输,由于操作起来便利简单,且无需较高的投入,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以及较高的成熟性,因此其明显的优势特征势必变成数字视频网络系统之中信息交互的主体形式。视频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怎样通过其他领域范畴中渐渐成熟以及广泛普及的手段,例如FTP、磁盘阵列、光盘媒介等,为不断发展的高端数字视频系统进一步开发应用,进而实现良好的工作效果,则应当是我们不断深入探讨的重点课题。

  2结论

  总之,伴随视频处理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采用合理的电视台数字节目网络传播方式更加重要。针对实践过程中各方式处理特征,存在的缺陷,我们应根据需求以及现有条件特征,积极创新,不断发展,方能真正制作播出更加优质、更符合大众需要的电视台节目,推动行业实现数字化、科学化、完善化的发展与提升。

  网络传播毕业创新论文范文篇二

  《 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分析 》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一)非授权性

  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用户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计算机病毒网络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图一即为病毒模型图。

  三、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控制

  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络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局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局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击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电子邮件病毒的入侵。

  总结: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网络传播毕业创新论文范文篇三

  《 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建设 》

  青岛农业大学影视与网络传播专业(以下简称传播学)自2003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目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各种新旧媒体在形式、内容上互相融合,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都应适应媒体形式的变化。“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是指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计算机网络或新媒体传播技术相关的课程,主要承担与网络传播技术相关的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应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和媒体素养。该课程群在传播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针对网络传播方向,以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需求。本文将重点讨论该课程群的体系建设问题,以期对新媒体教育有所裨益。

  一、媒介融合对传播学专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多元融合”的知识背景,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求从业人员既具有现代传播观念和全面深厚的知识结构,又具有熟练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新闻采编能力。很多专家就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把握“融合”的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媒介融合要求当前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能应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等任务,还要熟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能。以上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网络传播技术方面的课程群或体系建设问题,但涉及媒体环境下传播学人才培养理念较多,进而影响到课程的设置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间接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网络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根据媒体形式的变化,将技术融合到新闻传播学科中,以“融合”应对“融合”,建立完善“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将会为培养应用型传播学人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传播学专业是山东省首批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由于历史原因,课程群中的部分课程仍旧按照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并没有按照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发展目标来设计。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对传播学专业缺少一定的了解,造成授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播学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大致理解,不必掌握过多的原理,够用即可。

  (二)课程之间衔接不良,内容重复

  由于课程大纲往往由任课教师单独编写,因此难免会造成课程之间衔接出问题。部分知识点在先修课中没有讲到,但在后续课中却需要用到;或者有些内容在先修课与后续课中重复出现。如,HT-ML语言既可以出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也可以出现在“网站建设与管理”中,如果两者没有协调好就会出现衔接问题。

  (三)部分内容不适应新媒体发展,有待更新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部分课程内容出现与当前实际情况脱离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指导的内容进行准备,没有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而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行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造成学生对授课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就业没有帮助,产生烦躁厌学情绪。因此,应适当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对媒体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显得日益重要,可以在相关课程增加此类内容。

  (四)技术与传播理论的融合程度不深

  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技术类课程往往容易脱离传播理论而单独存在,成为纯粹的技术。人们往往欣喜于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或互联网应用形式的更新,却没有对其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技术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利用它能为信息传播提供哪些服务,实现传播的目的,因此,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应该在传播学的专业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度的融合。

  三、“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

  首先,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多种媒体传播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社会需求量更大,网络传播技术类课程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总体目标。其次,网络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要调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当前行业采用的主流技术、发展动态,特别是行业为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形势,对用人提出了哪些新的标准,知道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者,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媒体高度融合的情况下,新闻传播工作者不仅要能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还要深谙各种媒体形式的传播要领,而这些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能掌握的,必须通过实践反复练习。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重构与优化过程要将整个实践课程贯穿到各个学期。

  (二)课程群体系重构与优化

  课程群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其重构一般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方法,纵向来看将课程群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方向课程三个阶段,横向上看每个阶段分为传播理论、网络技术理论课、网络技术实验课三个部分,这样总体上形成了“三个阶段,三条主线”的课程群结构。第一阶段为基础必修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课程打下基础。

  “网络传播概论”让学生了解网络传播的概念、传播方式及其相关理论,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计算机导论”是了解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及学科知识;而“程序设计语言”是今后学习网络技术类课程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编程能力,所以放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同时还配备课内实验,实验规模较小,可以单独完成。第二阶段为主干课程,是课程群最为核心的部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原则,无论今后学生的专业方向是选择前台美工还是后台编程方面,该阶段的课程设置都可以满足需要。

  此阶段的传播理论课主要是“网络传播实务”,该课程从新闻传播实务的角度明确学习技术类课程的目标,让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把握技术类课程,而不是单纯的唯技术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侧重于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层技术。通过安排课程实习,让学生能够动手搭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今后的网络传播应用建立基础。“网站建设与管理”让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需求、设计、开发、部署、测试等完整流程。而“网页设计”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分别为网站的前端、后台的开发奠定基础,实际工作中需要前后台开发互相配合。

  第三阶段将侧重方向课程的设置。课题组通过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以及青岛市软件园等开展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自己的办学情况,设置为网站前台和后端开发两个方向的课程模块。根据当前行业需求,开设网站美工课程,主要讲授色彩、字体、创意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根据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开设“网络新闻编辑”课程,讨论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方方面面及新近发展,从理念、运行、事例到版面、图片、音视频以及新兴媒体等。

  这两门课都是在网页设计的基础上延伸。而在后台开发方面,承接“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网站应用系统开发”以及“手机媒体APP开发”两门课,为媒体行业培养后台开发人员。特别是手机媒体APP,随着近年来移动传媒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市场空间。“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为较高层次的媒介管理理论,可以作为该阶段学生的传媒理论选修课程。同时,该阶段实习任务设置为“网络传播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专题网站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工作,可以为PC版,也可以是移动版,以此检验学生对课程群的掌握情况。

  纵向来看,三个阶段整体上又有三条脉络,分别为传播理论、网络技术理论课程、网络技术实习课程。传播理论从概论、实务再到管理,层次逐渐提高;实习从课内实习、课程实习,再到毕业综合实习,难度也逐渐加大。这样,在三个阶段形成了以网络技术课程群为中心主线,同时以传媒理论为辅助主线,而又同时兼顾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主线,三线齐发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使得各门课程间有良好的衔接,同时增加新的授课内容以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媒介融合必然导致传媒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进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的建设,按照“三个阶段”来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同时兼顾传媒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了“三条主线”并行的培养方式,为培养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提拱了有力保障。

有关网络传播毕业创新论文范文推荐:

1.网络传播毕业学术论文范文

2.网络传播毕业实践论文范文

3.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4.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5.毕业创新论文范文

6.网络传播博士毕业论文范文

7.关于网络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161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