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现当代文学>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在中国现代文学诸种精神立场中,由于受既有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自然精神显得尤其突出,影响尤其深远,而且它与其他诸种精神立场互相勾联,处于关键地位,通过它可以更好地透视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精神格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的转型影响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运动”,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这场文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也成为我国语言变革的起始点,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语言变迁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论述了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我国现代文学向前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现实的启示意义,更好的促进语变革言研究与现代文学作品研究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语言变革;现代文学;形式;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从某种角度讲是语言时代的变迁,因此,透彻研究文学语言的变化与文化发展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国文学界,对于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深度影响研究较少。虽然在上世纪末期,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方面内容,但是其研究结果不足以说明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将语言现象和中国文学语言融合在一起,没有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分析语言变迁和文学发展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阅多方文献,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变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1.语言变革使得现代文学语言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从我国整个文学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进程都有其各自的显著特点,文学内容中所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丰富性。在我国不同文学时期,其语言都有着不同表达形式和表达技巧。二十世纪初期,通过”“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带动,文学语言表达手法更加精确和简单,对文学作品人物描写也更加详细和生动,这大大体现出文学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现代白话文语言表达形式和过去旧时期文言文表达形式相比较,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是语言的鲜明性、直接性和讽刺性,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药》等作品都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潮流。“五四运动”时期文学语言特点集中表现出文学语言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期,这个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很多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民族生存的出路,因此,大量的先进民主思想进入到国内革命领域,对文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了文学论坛的变革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变化。“五四运动”所带来的质变早已经蕴藏在文学的变量之中,在文学领域每一次的爆发都是文学家内心思想的变化和升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语言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语言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这个时期的语言由文言文向着白话文转变,这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产生的重要标志。

  2.语言变革对地方语言现代文学形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地方性语言对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将中国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受各地不同的地形、习俗、文化、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再加上过去交通运行不是十分方便快捷、信息交流也不够畅通便捷,导致不同地区作家写出的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这种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这些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语言是创作者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作品各个人物、细节以及情节全面展示的重要基础。由于受到地域性影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鲜明的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地方传统习俗以及思想和风土人情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地域性已经每一个文学作品鲜明个性的展现。随着”“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对文言文的摒弃,白话文文学作品逐渐向大众普及,这就为现代文学作品使用标准普通话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白话文运动背景下的文学时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更加趋向于地方性特征,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语言已经成为作家展现地方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展现是建立在标准普通话基础上,在一些地区所具备的地域性文化以及风俗人情都需要依赖于地方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只有应用这些语言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特征,进一步深化作品的文学思想。例如上世纪中期的华北地区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赵树理的《荷花淀》作品中充斥了浓厚河北地域色彩。

  二、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更加突出人文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各文学流派的主要领军人物都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启发和教育,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再到后来的鲁迅和蔡元培,这些“五四运动”中的主要人物都到过国外留学,在国家生死危难时期,依然回国发起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专治。这些先进的革命群体对民主和人文主义追求更为强烈和高涨,他们开办报纸,陈独秀开办了《新青年》报纸,并在报纸上和梁启超关于变法问题进行论战,他们提倡使用白话文为主要写作语言,摒弃文言文的写作手法,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直接对当时中国文学界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变革,而语言变革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端,语言的变革进程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中强调宣泄人的情感以及个性发散,同时对文学人物的塑造更加突出作家的特色和主人公个性。”“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启蒙思潮对我国现代文学影响深度的不断加剧,要求从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人文主义,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学题材形式的创新发展和设计,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的文学思潮和写作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如鲁迅,巴金以及茅盾等等文学先辈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继鲁迅等人之后涌现出了像郁达夫,徐志摩等一批以浪漫主义为主的作家。

  2.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向着唯物主义形式发展

  在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助推之下,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逐渐对现代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的创作形式从唯心主义向着唯物主义转变,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各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人物的中心思想同“五四运动”之前的一批革命家和文学家相对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学界主张追求内心,为了艺术而进行艺术创作,是唯心主义驱动下的产物。而“五四运动”之后,文学作品注重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深刻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是唯物主义的体现。同时,“五四运动”后期带来了全新思潮,一些文学作家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较为严重,在现代文学创作形式上虽然依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中一些不正当文化的批判和突破,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发生了改变。这个时期很多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从侧面对现实主义进行批判,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描写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3.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写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受到语言变革影响十分深刻。其对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形式更加多样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手法在不断加工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现代文学体系,其语言形式发生的改变,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现代普通话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进程。在现代文学写作体系中,文学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热门发展的文学形式,逐渐成为文学领域主要的写作形式。此外,还包含了一些散文、剧本、论述文、戏剧、传记以及诗歌等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使得现代文学体系不断充实和饱满。从总的发展情况来说,语言的变革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反过来也加快推动了语言变革的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思想和艺术的结晶,主要通过书面语言为主要载体表达作者思想,并且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发展历程和写作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从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代替了文言文,促进了语言变革,而语言的变革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乃至蓬勃高涨的发展。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大量国外先进的思潮进入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发展和更替,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基于对语言的高效运用与驾驭,而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思想也会对作品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语言的变革为中国现代文学实现跨越式改变做出的积极尝试,为我国现代文学向前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广通.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谢圣婷1,2.流动的生命意识———试论林徽因诗歌的“时间”意象及其成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9).

  [3]刘丽霞,赵婉莉.《辅仁文苑》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4]洪亮.“民族主义文艺”与“三民主义文艺”之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16(01).

  [5]哈迎飞,周忠昊.论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学经典教育——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建设为中心[J].高教探索.2015(12).

  [6]李惠.“延安文学”正名及其相关概念考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7]张羽.光复初期台湾与东北地区的文艺重建研究——以《台湾文化》与《东北文艺》为中心[J].台湾研究集刊.2015(06).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

  摘要:作品中正文本之旁的副文本,是用以辅助理解内容的相关文本。这类文本既是正文本的映衬文本,也是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本文对现代文学作品副文本当中蕴含的史料内容进行解析,继而探究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一、现代文学副文本由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纯文学作品历来备受瞩目,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从史料内容看,文学史料的来源非常广泛,除纯文本以外还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副文本,例如,日记文本、书信文字及年鉴或年谱等[1]。此外,现代文学有别于古典文学,二者史料内容也不相同。现代文学比古典文学多加入了新元素,包括扉页引言、文本封面、广告文本等,此类元素出现后,文学文本逐步被划分成正、副文本,其中,正文本表明作品的本质特征,而副文本用以表明辅助信息,带有历史特征。鉴于此,副文本能够用于探究多方面的历史性问题,其史料内蕴相当丰富。

  二、现代文学副文本的内含史料

  1.序跋

  一般而言,正文本附近位置穿插或环绕着副文本,这类副文本的用途是向读者交代、阐明相关信息,因此,借助副文本能够获取当中的史料。不过,多数副文本并不具备信息凸显性,人们需要参照正文本及相关资料才可辨析出史料内容。副文本中的“序跋”囊括了大量的史料内容。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品中包含了序跋,其中通常阐述文学史、作品、作家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为后世提供有关的史料内容。例如,《<呐喊>自序》叙述了鲁迅本人所经历的转折事件,《无妻之累》序跋交代了当时沪杭凶杀案件的相关情况。此外,序跋是作品和序跋撰写者之间的联系纽带,例如,周作人为所教学生的作品撰写序跋;鲁迅常给左翼派作家书写序跋。从序跋中可看出作品构思、作家思想等内容,借助序跋表达这些内容,可以映射出创作背景、出版过程、传播情况等信息。

  2.扉页、题辞、引语

  现代文学出现了题辞、扉页及引语,这类文本短于广告,其短小精悍,蕴藏多种史料信息。扉页、引语多来自经典诗词、中外名著等的部分内容,写法接近于“用典”,把经典的中外文句引入现代文本中,既可幻化出新鲜的情境语言,也可体现中、外史料内容。例如,《采石矶》是郁达夫所著作品,当中引用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杜甫)[2],用以表达作者自己对胡适的激愤之感。《走到出版界》的扉页卷语借用《庄子•秋水》中惠子和庄子交往故事,用以暗喻鲁迅和作者(高长虹)的关系。这类文本本身兼有史料性质,促使其成为古今、中外史料的“融合剂”。作者自写题辞中可见更多的史料信息,例如,《绿页》为苏雪林作品,当中的扉页题辞写道“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由此看出,在结婚之初时,苏雪林的婚姻生活十分甜蜜。此外,引语、题辞仅出现在某个版本里,其余版本则被删去,这一般是为了辨别版本所作的标记,凭借版本标记也可得到作品的版本史料。

  3.注释

  少量文本中的注释是由作家本人所标,多数是后人按照文本内容添加的注解,因此,注释可视为后生、外生类副文本,这些内容需要放到正文本中才能获得合理解释。从用途看,注释可对文本的细节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通过查看注释,读者可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及内蕴意义。注释内容揭示出作家、作品的多方知识,让读者能够更为系统地研读作品。可以说,注释的广泛度超出序跋范围。文本注释有文内注、分题注两种,其中,分题注囊括了版本变化、发表出处、作品背景、标题变动等情况内容;文内注包含的信息量更广、更多。

  4.图像

  作品中的图像有插图、封面画、相关照片等。插图、封面画可传达正文本的相关内容,其作为直观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功能性,用以图证文学的史料价值。例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等。部分现代期刊也有图文类作品。如,半月刊《戈壁》由叶灵凤主办,当中“鲁迅先生”系列漫画描绘出叶灵凤和鲁迅间的“文化恩怨”故事。此外,正文本出版之初已经附有的封面画、图像等,同样富含各种史料。例如,《坟》一文扉页穿插着翅收于胸、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就是作者鲁迅的现状投影和真实写照,《生死场》封面图是由作者萧红所画,展现出东三省处于不断沦陷的真实境遇。

  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相关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

  1.副文本为后世探索现代文学提供史料

  文学作品当中的副文本可向人们展现多种类型的研究史料,这些史料主要是:①历史遗物,诸如文人故物、故居及手稿等,此类史料可作为刊登原版文物时所用。②历史文本,大致有年鉴、年谱、方志、著述、家谱等;③文学纯文本,包含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④部分文本介于文学、历史两种学科之间,此种文本亦称作“亚文本”或者“副文学”,主要有人物传记、信件、个人日记、游记、书话、回忆录等。此外,副文本的形式多样,一些类似宣传、传播的文本也可归到其中,好比作品序跋、出版词、刊登语、广告策案等[3]。往深处看,还有一些常被忽略不计的“碎片文本”,包括作品中的笔名、引语、扉页语段、题辞、图像文字、注释等。其实,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副文本中,蕴含着非常之多的史料,研究学者应当重视这些内容的信息研究。同时,作品文本和碎片文本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中一项内容进行探讨时,应当紧密联系另一文本内容,这样才可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副文本的运用价值也才得以充分发挥。

  2.副文本是现代文学史学中的构成部分

  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副文本,其形式、内容都有丰富的史学资源,研究副文本相似于探究历史本相,在副文本里可以探析出现代文学之原有面貌。例如,《地泉》中的会集序言、良友丛书的刊发广告等。除了史实价值外,副文本还是人们理解正文本的重要信息,通过了解副文本,读者能发现更多的情景语言及相关信息。作品叙述一个具体背景时,往往需要副文本加以深度刻画,将作者成长经历、阅历情况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全方位认识文本的叙写内容。从大局看,副文本贯穿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全程中,其参与到文学史论、思潮运动、社团运动、文类动态史的演变发展中。此外,还可编制关于现代文学广告、序跋的史志。

  四、结束语

  自现代文学中形成副文本及其相关文本后,文学作品得以深度细化。对副文本展开研究,应当注重其史料信息的多方挖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看待副文本的价值探究,从文本注解、内容阐述、史料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品副文本中蕴藏的人文价值。在解读文本时,研究者要秉持“从细节入手、立足于边缘”的原则,力求“复原”作品中的原有史貌,并以创新眼光审视文本的价值元素,开发其中的信息研究资源,运用辩证思维考虑文本史料的研究意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人们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时,应当用联系、全局的视角看问题,不能将正、副文本进行孤立,而要整合副文本的诸多信息,综合探讨现代文学众多作品,以彰显文学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云霈,刘进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评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8):72-74.

  [2]张虹倩.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叙事嬗变及修辞策略问题——基于副文本目录的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5,11(2):76-82.

  [3]张元珂.论中国新文学文本改写的向度、难度和限度[J].东岳论丛,2014,35(9):131-139.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

  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政治舞台,如陈独秀、李大钊、林长民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进入中国政坛,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中国当时正经历政治制度的破旧立新,五千年封建制度刚刚被瓦解,封建制度残余尚存,而新民主主义制度初立,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时期,而“揭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序幕的五四运动,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的奠基”[2],文学思潮与政治制度立场一致,必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因素三:人文思想的积淀。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文学作品的积累和人文思想的积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大量的时代作品,它们“深入描写、真实记录了特殊年代人们的心理感受与灵魂扭曲等隐秘的内心世界”[3],这些作品铸就了特殊时代的人文思想,为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土壤。因素四: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学思潮的涌现既基于社会变革这样的内因变化,又基于外来文学思潮的外因发生变化,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影响下,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直接涌入。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学生带回的进步文学思想。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经历了由兴起、到拓展、到丰收、再到转折四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从191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是我国社会遭遇剧烈动荡、经历剧烈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我国文学思想饱受外来文化冲击、不断求新蜕变的时期,为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孕育了土壤。

  (一)准备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谓“破旧而立”。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外国列强用先进科技与文化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船坚炮利的战火,还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随着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的涌入,在社会制度更迭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人文精神为主的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以儒学为主体的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戊戌变法成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被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惊醒,也就此埋下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等新思潮不仅影响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更影响了文学思潮。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文言文、八股文、科学制度也成为历史尘埃,随之而来的是白话文、外国名著翻译作品、中文名著的英译本、现代小说等文学形式涌现大江南北。尽管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重塑,社会文化在混乱中呈现出无序的、多样的状态,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已迫不及待地走上历史舞台。

  (二)革命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革命期,是指1917年到1927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走向新民主主义的重要时期。标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兴起的核心人物是陈独秀与胡适,他们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了著名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两篇文章,且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新青年》杂志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创办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随后鲁迅先生于《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著名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随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这场文化革命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阶层的人们参与其中。而这些人正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传播与发展的广泛基础,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演进的基石。

  (三)成熟期

  自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中,仍然没有间断文学革命。在文化思想的动荡中,各大文学流派逐渐成熟起来,不仅创办杂志,还在极力倡导自由主义。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新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如太阳社于1928年创办《太阳》月刊,杂志主创人员均为共产党员。胡适和徐志摩等作家又创办了《新月》杂志,公开表明了维护独立的思想态度。这一时期的文坛处于矛盾争论中,文学界分为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一方是新月社,另一方是进步文学阵营。两大阵营的文学争论成为当时文坛一道风景。而这一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1930年3月鲁迅、田汉、郁达夫等五十余位作家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翻译和研究宣传。而巴金、沈从文、老舍、茅盾等一大批红色作家也成长于这一时期。

  (四)转折期

  1937年至1949年这12年时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转折期。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爆发了激烈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文学思潮在战争的影响下涌现,也为战争的发展和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文学思潮由社会主义转向了爱国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具有宏大的主题,将战争与生命联系起来,作品更具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以不同政治区域为根据地划分的,中国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三大文学区域并立的格局。国统区文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民族存亡的忧怨,将社会的黑暗尽皆揭示出来,作品往往以批判性视角提出反思;解放区文学充满了光明色彩,对人物情感较少描写、甚至直接摒弃,作品中往往运用大量篇幅或通篇描写农民、士兵和干部,或为民歌、或为叙事诗、或为新诗、或为小说,体裁多样,如《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和《白毛女》等作品;而沦陷区文学则呈现出人类处于困境中的觉醒与奋斗,展现坚毅的民族斗志的作品较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更迭中,在人文思想涌动、社会处于动荡起伏的状态下,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产生的。它经历了辛亥革命前期破旧而立的准备期、思想涌动的革命期、硕果累累的成熟期和走向没落的转折期。在起、承、转、折的四步曲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先国.从“想象”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J].南方文坛,2015(01):51-54.

  [2]黄爱军.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10-116.

  [3]王俊虎,董蕾.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摭谈[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8-140.

有关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7.现代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8.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1657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