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几点构想(2)
杨娟分享
四、构建我国恢复性司法的设想
在司法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恢复性司法制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一)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案件范围
构建我国的恢复性司法制度,其适用案件范围应限于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中特定种类案件。公诉案件中特定种类案件包括:①特定的过失犯罪,如过失致人伤害案、过失损坏财产等,没有明显的主观恶性,行为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真诚悔改,并愿意提供赔偿,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有协商解决犯罪问题的可能,被害人愿意谅解犯罪行为。②特定的轻微刑事案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嫌疑人认罪,社会危害性不大,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拘役、管制等较轻刑罚的案件。③青少年犯罪,运用恢复性司法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必须出于自愿。进入恢复性司法程序是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被害人与犯罪人地位平等。恢复性司法程序通过平等的协商、沟通而最终达成处理犯罪问题的协议,它倡导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只有这样,被损害的利益才有被恢复的可能。第三,经司法机关同意和监督,这样使恢复性司法程序的运作更具高效性和权威性,并保证协议的最终实施。
(三)恢复性司法的适用阶段
(1)案件受理、立案阶段。公安机关受理控告到立案前,当事人希望通过调解或和解解决纠纷的,公安机关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被害人明确要求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的,公安机关可以同意被害人要求,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对于已立案但尚未进入检察阶段(刑事拘留、取保候审、逮捕等),当事人希望通过调解或和解解决纠纷的,公安机关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可以同意被害人要求,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2)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犯罪人与被害人愿意通过协商调解或和解解决纠纷的,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被害人不要求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根据案情和犯罪人的悔罪情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或建议公安机关作撤案处理。(3)审判阶段。恢复性司法在审判阶段,应由特别组成的“审判”组织以调解、协商等方式来“审理”适用该程序的案件,具体应分为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分别审理:①对于青少年犯罪,设立少年法院。我国目前的青少年法庭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适用的程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恢复性司法。应在我国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如上海等大城市,尝试建立少年法院,配有相应的法官和专业人员,如心理专家、教育工作者等,负责处理情节较轻的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案件,着力从教育感化、弥补损失、恢复关系的角度,解决少年犯罪人的犯罪问题。②对于成年人犯罪,针对成年被告人所实施的有特定被害人的轻罪案件,由调解机构主持,适用恢复性司法程序。具体而言,就是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轻微刑事案件或当事人自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受理宣判前,双方当事人有意愿调解或和解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的,法院可以作免予刑事处罚处理,或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7条的规定,建议检察院撤回起诉,检察院可以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51条的规定撤回起诉。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后,可以作不起诉处理或建议公安机关作撤案处理。
(四)恢复性司法程序的运行
虽然恢复性司法在各国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模式,但各种恢复性司法都有一个使犯罪人和受害人进入对话的模式,其通常有以下步骤:承认错误;分担并理解有害的影响;在补偿方面达成一致;就将来的行为构筑理解。在此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主导程序,相互尊重;不是对抗,而是平等的对话、协商;通过这样的程序,被害人的复仇心理得到消解,赔偿心理得到满足,伤害受到治疗,犯罪得到宽恕,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得到维持,从而犯罪人与被害人得以回归社区与社会。
参考文献:
[1]于志刚.论刑事和解视野中的犯罪客体价值.现代法学.2009.
[2]马婷婷,罗鹏.浅析恢复性司法之适用.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巴益军.基层人民法院恢复性司法程序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