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养成教育浅述论文(2)
小学养成教育浅述论文篇二
《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关键期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高尔基语)。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沾染上不良习惯,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隐患,小学这个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我认为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一位教育家说:“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人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称赞、表扬、奖励,而不喜欢批评、禁止和消极的阻挠,因此,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在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很重要。
班级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以前上课时,我经常提醒学生坐好,认真听,多动脑。开始一段时间,这些提醒会引起学生注意,但多次以后效果并不是很显著,持续的时间不长。而后我采用表扬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凡是上课认真听讲、坐得端正的同学,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某某同学坐得真神气!”“某某同学神速!”“某某同学字写得真漂亮!”……当回答问题精彩时,我会不由自主地以掌声给予赞赏,学生举手积极时我也会适时给予小礼物进行奖赏或夸奖:“你真会动脑筋!你真棒!……”这些语言,在肯定某一些学生的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受到鼓励,在课堂上更加遵守纪律,积极思考,从而课堂教学效率就在无形中提高了。
二、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树立师表,蜡炬不成灰。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因为在小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还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工夫。一些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只能改变一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三、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知道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养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每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四、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差距。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巩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学期开学两周我就写了一份致家长的公开信,在信中布置了如何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习,完成家庭作业的事项。在放五一假前又布置了语文一二单元复习指要,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进行假期复习,并签字认可孩子的学习表现。平时我应利用一切可以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看过“小学养成教育浅述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