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物理教育学论文(2)

坚烘分享

  物理教育学论文篇二

  《中学物理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现代教育思潮中,问题意识重新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焦点。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并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 物理教育 建构主义

  1、引言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新的发现与创造。

  当前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由于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从而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直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2】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当儿童能用现有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会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提高和发展的状态。相反在儿童现有认知不能同化新信息后,平衡即被破坏,修改和创造新的认知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产生了问题意识,并起着学习的导向作用。因而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中,“问题意识”这个古老的论题重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关于问题意识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已逐渐形成了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的共识。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直接把“问题意识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的课程目标正式写进了中学的《物理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列出了三点要求:一,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三,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3】

  赵凯华教授提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法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然而问题意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还是相当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某种事物现象、主张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判断。而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是“不去推敲事物和他人的主张,全盘接纳,或者凭借自己的印象与好恶做出结论”。

  (2)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解题能力无疑是需要培养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不仅能研究别人提出的课题,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能自己找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此,爱因斯坦早已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仅仅是数学技能或实验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则要求有创造性的思维。”。

  (3)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在实际的教学中,“问”在大多情况下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问得更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

  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调查显示【4】:

  学生问题意识状况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提出,这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欠缺,但是,学生对发现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并积极去寻求结果,由于受认知能力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兴趣和能力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

  3、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问题意识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个问题历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对此问题的不同见解,并分析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研究问题意识的外界表现较多,如:Runco 和Okuda (1988)研究发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认为问题发现能力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同时他们还发现青少年对发现式问题比对呈现式问题能产生更多的反应。之后,Okuda, Runco 和Berger (1991) 的研究发现,对自然环境中的真实问题比对那些传统呈现式或发现式的问题能够做出更多的反应。

  国内学者趋向于系统阐述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但实证研究的较少。如:梁福全(2006)认为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观念因素、信息因素、教师权威、教学方法、学生因素[5]。贺会玲(2004)结合其物理教学分析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有:教育观念、教师权威、教材权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6]。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差不多,主要从课程实施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

  陆洁清(2007)通过对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物理学习中提出问题的现状研究分析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学生自身的原因,如主观上没有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客观上担心自已的问题没有探讨价值等。二,老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认和价值认识不足;在教学中过分忠于教案;讲得太多太细;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等。

  针对上面原因的分析,下面尝试提供一些策略,可以作为有益的探索。

  (1)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问题意识反映了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在20世纪3O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2)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破除传统的“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同时激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发展类比思维,提高提问能力

  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比,增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的应用》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船的发展历程的讲解扩充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达到每一个要求而设的,从而达到了思维的深刻性。

  (4)利用直观现象,追问现象真相

  物理学研究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观察现象,积极思考,不断论证得来的。初中生的知识很多都是感性的,他们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设疑置景,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节教学中,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演示筷子插在水中的实验,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上去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真实的情景,顿时能引发学生的许多“为什么?”(筷子没有被折断怎么会断的呢?难道是我的错觉吗?等等)。

  (5)利用物理典故,重温疑问现场

  很多物理的经典故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听闻,当这些经典的故事在物理课堂中提出的时候,他们会把平时的求知欲和物理课堂链接起来,无论对于增加他们的对物理课堂的喜爱,还是激发其求知的本能和问题意识都大有裨益。

  如在讲粤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一节磁现象时[7],可先通过故事引入新课,学生在讨论故事的时候,就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4、小结

  问题意识这个远古教育先哲们关注的论题在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今天,重回我们的视野,担当着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的作用。在强调寻找自然规律的物理课堂中引入问题意识的培养则和探究式的教学相辅相承。努力寻找各种策略来培养年轻一代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张军朋,李新乡.《物理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6:P90.

  [2]孙可平,邓小丽. 理科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35-1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4]高晋. 关于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5,15:P23-25

  [5] 梁福全.《学生无问题意识成因摭谈》[J]. 卫生职业教育,2006,(13): P36-39

  [6] 贺会玲.《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成因透析》[J]. 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报,2004,(7):P44-45

  [7] 张军朋,王笑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P70-71

看过“物理教育学论文”的人还看了:

1.有关物理教学的教育学论文

2.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3.有关大学物理教学论文

4.成人教育师范物理教育毕业论文

291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