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论文(2)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什么,如何教?都是值得小学数学老师的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造性;情感生活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能力培养,发展思维,培育创新;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这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提高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节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钟走动,听秒钟走动的声音,随秒钟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十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①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②闭眼睛数出60秒;③推荐一名同学跳50下,估计大约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除了对知识能力的关注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之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能在学生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学生不仅会饱含热情地投入到作业中,而且作业也会成为师生交流和联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例如,某教师教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能用学过的图形和其他各种数学形体,画出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吗?”学生兴趣盎然地说:“能。”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说:“同学们利用彩笔把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画拼成你最喜欢的物品。”学生听后,个个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积极认真地画起了自己喜欢的物品:球拍、不倒翁、汽车、山和太阳、小树、机器人……这样的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激发了学生作业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情感油然而生。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注重在教材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都是蕴含在数学知识内容之中的,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深刻领会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它作为教学对象,那么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学到的知识只能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看到动态型的数学方法,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备课时教师要深钻教材,除了弄清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外,还应注意充分挖掘“隐”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使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成为编者意图的再现和再创造。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原通用教材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再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教材中并没有说明这两个三角形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新教材则以图示的方法体现了这一拼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渗透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从而实现教材编写意图。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人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收集,整理,描述,检验,运用数学信息,并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从中体会数学价值并增强应用意识 。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学习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这一节时,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组伙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共用多少钱?”,“一枝钢笔比一把尺子多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付款数与应付、找零情况的准确性。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佩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 教育革新,2005,(4).
[2]朱才龙.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青年教师,2005,(10).
看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