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性教育论文(2)

坚烘分享

  学前儿童性教育论文篇二

  《论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基础》

  【摘 要】 儿童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履历研究的方法,论述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基础。

  【关键词】 儿童; 性教育; 课程

  On design of Child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Ding Zhifang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al,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Child sex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ume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po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hild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 child;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当前,儿童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的解释,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本文中,儿童指年满6周岁,12周岁以下处于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的人,也即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小学生”。儿童性教育指对儿童进行有关“性”的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的社会文化内涵、维护性健康、预防性疾病、性别意识、性别社会化、性别平等及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论述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基础,可以增强人们对儿童性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对于儿童性教育工作的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1 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一切事物的质和量都是在运动、变化的。量变即量的变化,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具有渐进性(或连续性)和不显著的特点。质变即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体现着事物发展变化的非连续性。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即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人的一生的发展也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我们可以根据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1]:

  人之“性”的发展的也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其“性”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原理而言,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必须的。

  1.2 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心理学基础[2]

  1.2.1 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他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人的性生活不是始于青春期,而是始于婴儿时期。他提出了“里比多”的概念,用来指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性的潜力。他在研究性的概念时,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五个阶段学说,此学说认为人的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口唇期(又叫口腔期)(Oral stage,0~1岁)。在此阶段,婴儿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舔、咀嚼、咬牙等方式获得快感。

  第二阶段:肛门期(anal stage, 1~3岁)在此阶段,幼儿主要靠肛门的排泄活动(忍受或排出粪便)来达到“里比多”(libido)的发泄,从而获得快感。

  第三阶段:性器期(phallic stage, 3~6岁)。

  在此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来获得“里必多”的满足。此期有“恋母、恋父”情节。

  第四阶段:潜伏期(Latent stage 7岁至11~13岁)。

  在此阶段:儿童在解决了“恋父或恋母”情结后,其性欲被“社会力量所控制”,从而呈现一种停滞状态(潜伏状态),兴趣从“性”转向探索大自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文体活动、同伴交往活动等方面,在此期,异性情感有些疏远。

  第五阶段:生殖器(genital stage,11岁以上至青春期后)。弗洛伊德认为,女子约从11岁,男子约从13岁便开始进入青春期,在此期,里比多冲动再次“萌发”,男女相吸,快感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的性欲发展理论在“性”的研究历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研究“性”问题提供了开启“灵感”大门的钥匙。

  1.2.2 性需要层次理论[3]

  性需要层次理论,是邓明昱和王效道根据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人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而建立的。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性行为是建立在“性需要”基础的人性化的社会行为。性需要的结构框架如下:

  第七级:自我实现的需要――性追求的实现和性爱的升华

  第六级:美的需要――性爱及情爱过程中的美感

  第五级:求知探索需要――性对象间深入了解

  第四级:尊重的需要――性对象相互尊重与美化

  第三级:社交和爱的需要――性活动中的爱与被爱

  第二级:安全的需要――性活动情景无干扰

  第一级:生理的需要――单纯满足性欲、繁衍后代

  此理论阐明:性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人都潜藏着这几种不同层次的性需要,只不过不同的年龄段或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需要迫切程度是有差异的;在高层次的性需要充分到来之前,低层次的性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性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探讨儿童性需要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儿童性需要与此理论之中的成人性需要应该有所差别。

  1.2.3 儿童期的性心理特征[4] 第一阶段:6周岁、7周岁(小学1、2年级)儿童。整体是以平和朦胧为特征。(1)已经能注意同伴行为,并能对同伴和自己的行为做出简单评析。(2)道德观念有了一定发展。(3)对“性”的兴趣稍有增加,会提出性疑问或在同学间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结了婚才能生孩子”,“女人的乳房为什么大?”等。

  第二阶段:8周岁、9周岁(小学3、4年级)儿童内心感受丰富性增强,整体相对稳定,性萌芽有害羞感。男女生的心理有所差异:

  女生性意识更加明确,对异性兴趣开始萌动;对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表现出兴趣。男孩多参加同性伙伴的活动。

  第三阶段:10周岁、11周岁、12周岁(小学5、6年级)此阶段为儿童末期,大部分人进入了青春时期,是人体发育第二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儿童性意识加强,害羞感明显:①心理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②对异性的关心程度增加,主要关心异性的学习成绩、运动成绩、形体是否健美等,而很少能互相追求精神上的共同志向。

  1.3 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教育理论基础[5]

  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应受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史上的两个主要派别,传统主义(要素主义)和进步主义,都主张进行性教育。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是知识的传递,应该把社会发展中的要素如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一代一代的向后代传递,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作为决定人类繁衍及其发展的性知识,应该是要素中的要素,不但要传递给后代,而且要高质量的传递。布鲁纳有句名言:“任何学科都能够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的传递给任务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6],所以儿童不能成为性教育的断层,而应该接受性教育。

  进步主义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为将来作准备的问题,而是当前的生活就是教育内容。儿童阶段的生活也部分地面临性知识问题,学校在此阶段给儿童进行正面科学的系统的性教育,可以使儿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

  2 儿童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客观基础

  2.1 国外儿童性教育实践借鉴[7] [8]

  2.1.1 美国儿童性教育实践美国众多的州立法机构支持在学校对性进行综合性教育,此综合性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到高中阶段。美国学校卫生协会出版了《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中的性教育》一书,该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

  2.1.2 瑞典儿童性教育实践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1942年,瑞典议会提出要全面进行学校性教育;1945年,在小学开办了第一期性教育教师培训班;1955年规定性教育课程为学生必修课;1956年制定了全国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教育的教学大纲。

  2.1.3 日本儿童性教育实践日本中小学未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其性教育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分“性的学习”和“性的指导”两部分。

  2.1.4 澳大利亚儿童性教育实践澳大利亚教育部规定小学就要开设“健康和性教育课程”,此门课面向三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

  2.2 对儿童的“性”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的客观存在

  社会上对儿童的“性”观念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是客观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大众媒体中的不良影响大众媒体是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包括性信息的传播,如电视、电影、电台、平媒、网络,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都含有很多性相关的内容信息,到处充斥“性”镜头,比如丰胸广告“没什么大不了的”的语言加上其仅穿“三角裤和胸罩”的形象。影视剧中的接吻戏、床上戏,网上无处不在的裸体图片和色情视频等等,这些大众媒体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具有视觉上和心理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

  2.2.2 社会舆论学生个体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小群体之中,小群体成员的素质和兴趣爱好决定了他们娱乐的性质。同伴中不健康的性段子可谓多也,比如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从大一些的同学中获得了关于夫妻性爱的顺口溜:海南话是nuo gong po,ya zhangchuang, nuo zhangzhi, ca ji mo(普通话意思是两公婆,一张床,两张纸,擦阴毛),这些对儿童个体的“性”意识和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着消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2.3 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以外的存在于街道、小巷等处的“红灯区”。在目前的我国城乡,“红灯区”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且有蔓延的趋势。红灯区“性工作者”往往衣着鲜丽、袒胸露乳、语言风骚。社会环境的“性”开放化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极为恶劣的,会造成儿童形成“无所谓”的不良性意识。

  总之,我国当前儿童的“性”现状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公开或私下谈论‘勾女’、‘丰胸’等成人话题,而医学调查发现现在儿童与以前同年龄相比个头高了许多,性成熟年龄也普遍比以前提前1年多,但性健康教育课程还是沿用老黄历设置在中学”[9],所以,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适应我国儿童的“性”现实的客观要求。

  2.3 性科学自身之需

  性科学是研究有关性的科学,从共时态而言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性的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发育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行为学,性伦理学,性犯罪学,性教育学等;从历时态而言,各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接受性教育,但实践中,对青春期和成人期比较重视,研究也比较充分自由,但对儿童期(小学阶段)的性研究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却很难深入下去。性科学如果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无所作为,将会造成性科学断层的局面,其完整性则无从体现,因而从性科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也需要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在儿童性教育实践中,促进性科学的发展。

  3 结语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阶段的素质教育也应包括性方面的素质这一最基本的素质。在当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条件下,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也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应提到教育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1、2 王慧,萧会军.性心理与性健康[M].广州: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57、105、11-36.

  3、7 周运清主编.性与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462-466.

  4 李清亚,王晓慧.小学生健康方案[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2.

  5 张东庭.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指导书[M].哈尔滨: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11.

  6 〔美〕杰罗姆•S•布鲁纳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3.

  8 许世彤,区英琦,肖鹏.性科学与性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8-193.

  9 大洋网. 性成熟提前粤建议性健康教育从6岁开始[EB/OL], 2004-03-08.

看过“学前儿童性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1.幼儿性教育论文

2.幼儿园性教育论文

3.3到6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小学生性教育论文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279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