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境教育浅议论文
小学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对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环境教育浅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环境教育浅议论文篇一
《对当前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摘要:加强小学环境教育,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当前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教育 问题 对策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其基本点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今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活动与决策在当今资源、对当地社区、对全球以及对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人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小学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对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小学环境教育认识不够
我国小学环境教育虽然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但由于起步时覆盖面较窄,加以部分学校领导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枷锁,造成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小学环境教育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小学环境教育就捡捡纸屑、扫扫地;有的认为小学环境教育就是组织学生上街环保宣传;有的认为小学环境教育就是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有的认为小学环境教育就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有的认为小学环境教育就是在校园内植树、种草、养花,建设“花园式”的学校;有的认为小学环境教育就是让学生上好科学课,而这些都是科学教师的事,与学校其他教师关系不大等。
2.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环保知识匮乏
传统的师范教育“重文轻理,重艺轻科”的倾向,造成小学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的“科普盲”,本人对本地区的3所学校环境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具有较高的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能力的教师只占少数。大部分教师普遍存在着环境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知识面窄,知识之间没有建立有机联系等问题,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难以科学全面地把握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准确有效地传递环境知识。
3.对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在时间上、经费上的支持严重不足
不少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只要了解一些环境教育知识,就可以从事环境教育工作了,没有必要抽出时间、浪费经费进行师资培训。他们首先注重教师的学历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学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其次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与应试有关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而对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常常是挂在嘴上,落实在纸上。
4.教育经费短缺制约了环境教育进一步开展
目前,一些学校的环境教育专项经费不能落实,环境教育必要设备的添置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特别是有些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更加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教育的正常开展。
5.缺少一支环境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有些学校虽然非常重视环境教育,但活动仍然无法开展,究其缘由,主要没有培养好骨干教师。目前,环境教育骨干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以及工作量等政策不明确,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在学校中没有相应的地位,以至造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恶性循环局面。
6.“学校质量”评价观对环境教育的影响
小学阶段照例是没有升学压力的,但一些名校及民办学校的择优选拔学生,造成无形的升学压力,升入名校或民办初中比率高,即使从未搞过环境教育,社会一样会承认;反之,环境教育搞得再出色,但只要升入名校或民办初中比率稍低一些,社会也会给出否定性的评价,甚至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这种来自社会评价观的压力,迫使学校教育就范,使素质教育变成应试教育,与应试关系不大的环境教育只好靠边站。
7.环境教育多头领导,责任不明确
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环保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此项工作。目前小学环境教育多头领导,责任不明确,造成各部门都可以管、各部门都可不管的现象。
8.没有合适的地方性环境教育教材
在我国小学环境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环境教育课程领域还处在探索过程中,而我们的一线教师需要的是环境教育材料的支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缺少一些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及学生可接受的地方性环境教育教材。
二、小学环境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校长的环境教育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在环境教育中,校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校长虽然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责任老师,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直接渗透和贯彻环境教育。然而,校长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的实效。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举办“环境教育校长培训班”,让校长们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同时将环境教育涉及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宏观与微观、方法与途径、行动与策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理解。并把环境教育培训要求列入校长任职考核内容,促进校长们环境教育意识。只有校长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思想领先,克服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好环境教育的管理工作。
2.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环境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能否稳定、扎实、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事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因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是顺利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目标的前提,是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动力,是组织开展实践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保障。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1)培养环境教育师资,必须在源头抓起
目前,有些重点大学开设了环境教育选修课。但是,未听说师范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其实,师范学校该顺应可持续发展形势,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
(2)环境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
这类骨干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他们是环境教育的行家能手,是环境教育思想、经验、方法的传递者,应比普通教师有更超前的现代教育思想,有丰富的环境保护知识,具有环境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科渗透本领。培养环境教育骨干教师是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学校领导要善于调查分析,善于发现好的苗子,并委以重任,让他们发挥特长,体现自身的价值。及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器材设备,让他们的环保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得以提升。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采用了“上挂、中联”的办法培养环境教育骨干教师,“上挂”就是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共建关系,利用他们的师资力量,通过拜师结对的活动,加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中联”:学校同地方上工厂、种养殖专业户、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利用他们场地、设施进行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科学实验,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培养,目前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已形成了一支有环境教育特长的骨干教师队伍。
(3)全体教师环境科学素质培训
搞好小学环境教育最困难的不是物质条件,物质条件的困难将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而得到逐步改善。小学环境教育作为“全员参与、全程贯彻、全方位覆盖”的综合性教育,全体教师的环境科学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要,要把全体教师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培训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教育部门应同环保部门合作,共同组织在职老师的环境教育岗位培训,丰富在职教师的环境教育基本知识和环境教育基本技能,使环境教育教师的素质能达到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大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电大、函授、进修等方式,组织教师参加环境教育学历进修,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教育行政部门在评定教师职务等应予以承认。有关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发环境教育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或参考书,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和要求,明确各科具体教学环节中环境教育的目标要求,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整体上把握环境教育具体要求,顺利完成环境教育计划和任务。
3.健全环境教育组织网络
小学环境教育是一个有序、可控和长效的活动过程。这种有序、可控和长效反映在小学环境教育的组织网络建设上。
学校应成立环境教育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小学环境教育的领导、规划、实践和检查工作。目前相当多的小学没有领导环境教育活动的机构,没有领导机构就不可能较好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校没有环境教育的领导机构,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设这方面的机构有直接关系。我们一向习惯于上级直接领导部门搞对应的机构,习惯于接受上级指令性的指导,这是个实际问题,又是个观念问题。为此,应加速完善省、市、县(区)三级组织管理网络系统,把小学环境教育的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组合、指导、协调、监督和反馈,形成可操作的体系,避免出现多头领导,重复管理的现象,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环境教育局面。
4.建立小学环境教育评价制度
小学环境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特的,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立体化培养人才的网络中,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侧面,应属教育评价之列。当前有一种倾向,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包括部分家长),小学环境教育只是装装门面的东西,可有可无,只要学校环境卫生搞好了,小学升初中多考一些名校或民办学校就可以了,严重误解了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应通过评价制度加以调节和矫正。
首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环境教育领导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小学环境教育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可以从组织领导、教师培养、经费使用、渗透教育、师生员工的环保意识、知识、技能及环保实践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把环境教育工作列入校长任职考核范围内,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使环境教育不处于随意性的状态。
其次,学校也应制定针对全体教师环境教育评价标准。从教师备课中看是否有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从上课中听教师渗透环境教育是否正确合理;从平时日常活动中观察学生是否有强烈的环境意识;从课外活动中检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环保技能。全方位,多角度来评价每一位教师环境教育工作情况,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激励教师,确保小学环境教育的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5.搞好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环境教育具有全球性、全民性、终身性等特征,随时随地都存在环保问题。但是,如果能因地制宜,借助一定的场所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效果就会更好。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必要的环境教育场所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与社会上的有关单位建立长期挂钩,保持经常性联系,利用他们的场地设备开展活动,进一步推动环境教育社会化。当然,为便于教育,学校应克服困难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在1989年建立了生物标本室,经过20多年的积累,无论是标本品种数量,还是制作工艺,在省内堪称一流。学校还拥有全国农村小学第一个天象厅。学校自然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实验室。1998年,学校自筹资金25万元,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星火生态园”。该园是融思想品德教育、科技劳技教育、环境教育为一体,科技含量高的实践基地。该园被评为苏州市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正是由于学校具有特色的环境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环境科学实验,结出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如进行种植养殖生态经营、立体开发,良性循环,无公害大棚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学生的科研项目“家燕繁殖习性观察”获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评比优秀项目一等奖,“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分别获江苏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
6.开发切合地方实际的环境教育教材
“由于环境问题涉及面甚广,它大到全球性的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的严峻问题,小到个人周围的哪些直接或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因此,作为新兴的现代课程的环境教育,其课程开发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充分考虑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关系,努力使环境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自身财富。”因此,要求我们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因素和环境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真正把小学环境教育落到实处。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充分考虑现行各学科内容及知识结构,从环境教育目标和本地的特点,自编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校本教材,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低年级的“校园内的垃圾调查”、“认识常见的树木”;中年级的“节约用水”、“绿色食品调查”;高年级的“动物、植物资源调查”、“酸雨的调查”、“无土栽培”等内容,把最基本的环境因素作教学支撑点,让学生走进环境,在环境中进行教育。
7.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科技活动
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两大板块,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课外活动更是小学环境教育的重点,它能向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可以讲没有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科技活动是不完整的环境教育,必须一手抓课堂教育,一手抓课外环境科技活动,使环境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的做法是:
(1)定期进行知识讲座
每学期初由专家学者或学校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组织参观考察
带学生到污染严重的河流、工业小区、居民住宅区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在生活中认识到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确定“研究”项目
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集体进行讨论、筛选,设计研究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
(4)进行调查研究
围绕自己的研究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学会把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5)分析总结
指导学生针对发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建议必须坚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在课外环境科技活动中,抓住了从发现问题出发→提出研究问题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这四个主要环节,使环境科技活动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2002年以来,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环境学科比赛中,有193人次获奖,其中全国1~2等奖5项。由于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做得扎实,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先进集体”、“昆山市创建绿色学校先进集体”。
三、结语
环境教育关键是认识问题,只要我们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去,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张玉香,闪平智.小学环境教育初探.环境教育,1995,(1).
[3]于慧颖.必须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人民教育,1996,(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环境教育浅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