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斯娃分享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其发展方向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现代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 小学数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随着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小学数学教育在不断的课程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缺陷,影响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利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育教学的对象主要集中在6-12岁的学生,这些孩子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小问题是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重点,但小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不能局限于此,还要同时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中国的小学教育教学中,要全面发展小学生的整体教育,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和教学课程一同学习。也就是说“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忽视每个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其所能地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样不能忽视,要积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在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不能是传统的、简单的、师生之间的知识教授,必须开放教学模式,实现老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学习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及时发现、解决课程中的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优势,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追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三维目标不明确

  三维目标是数学教育中的新型教育理念,三维目标就是指规定教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者之间的教学和评价建议。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仍然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耗时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明确三维目标,也就是缺乏教学之中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三维度,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混乱的不良教学现象。

  (二)教学主体混淆,缺乏明确性

  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而老师只注重自己传教了多少数学知识,却忽视了课堂中学生所收获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处于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学习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更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往往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使得教学主体混淆,缺乏教学明确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主要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总是觉得小学数学就是简单的数学基础知识。在现在的教学当中,小学老师缺乏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呈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就仅仅是局限在课本之中,不能够贴近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这就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缺乏兴趣,不能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确保备课具有方向性

  所谓“三维目标”,是我国在教育教学中的改革新方向。“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深刻理解、落实、实现“三维目标”的真正教学含义及教学理念,是要求教师在每一节的课程备课中都必须围绕“三维目标”为课程中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在学习中品尝数学的乐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教学,确保备课具有实效性

  在目前的小学课程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课堂对话,以学生的发展为课堂重点。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当中,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髙学生学习兴趣

  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手段,营造一个新型的、积极的、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课堂知识,让学生愿意接触和学习数学。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创新的新认识,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运用多媒体地教学设备,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内容掌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感悟 》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获得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快乐教学法应该在于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这二者统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快乐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学、乐学、爱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乐见;乐学;乐创;乐练;乐练

  根据在本校随机抽取学生,做了一份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只有不到30%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而对于“你对数学课感受”这个问题,“枯燥”、“乏味”、“单调”一类的词不觉于耳,其中某些胆大的孩子还悄悄的告诉我,数学老师天天板着脸,好严厉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个体而言,可怕的灾难在于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消极地获取知识上.对于初踏逻辑思维领域的孩子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其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新知.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怎样将“好知者”升级成为“乐知者”,首先要做的是落实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结合自身教学得失,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浅谈如下.据心理学研究测试表明,情绪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对智力活动能否顺利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调查中30%喜欢上数学课孩子,其喜欢理由之一接近50%选择喜欢数学老师.其实在人的内心深处有喜欢、自信、乐观等正能量情绪推动个体前进与发展;也有诸如消极的情感如厌恶、自卑、悲观等,则会阻碍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与活动.因此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正是从乐观情绪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出发而提出的.所谓的快乐教学,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出发,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官中掌握新知.简而言之,即小学数学应该教者乐之,学者亦乐之!

  一、阳光乐观,让学生乐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如果校园里的老师有笑容,学生就有笑容;如果老师面容严肃,学生就惧怕他,那么逃课就是难免的事.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情绪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其他人的表情、言语对他们的情感表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授业解惑者,我们快乐,学生则快乐;我们焦躁,学生则焦灼.可见,阳光心态相当于一剂药方中的“药引”,“药引”恰当,当然水到渠成.在吴正宪、钱守望等众多教学名师的课堂上,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抖擞的精神、深厚的教学功底,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与教学语言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在40分钟课程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其中一个孩子在课后深情地拥抱吴正宪老师,并说我想一辈子跟你学数学.我想,要获得学生如此的爱戴,为师者必须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因此,每天进教室之前首先得调整好心态,让身心沐浴着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自己的神经,伴随课堂教学推进,进入数学领地求知与探索,所谓愉快数学才会成为可能.

  二、新颖导入,让学生乐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呈现“乐享其中”的艺术氛围,首先必须从导入这个环节切入.恰当、新颖的教学导入艺术,可以起到聚焦群体且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利用姚明,科比还有老师之间的较量导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学境.

  三、尝试解决,让学生乐创

  1.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如果你问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90%的孩子肯定回答“玩”.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脱离幼儿园“玩”的世界,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行为约束力较差,有效注意时间短.因此低段课堂就得让他们“玩中取乐,乐中获知”,例如,执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了“凑十法找朋友”这个游戏环节,孩子头上戴着老师制作的数字皇冠站在讲台上,台下同样头戴皇冠的孩子,伴随着音乐,根据游戏规则———如果头饰上的数能组成十(如:1和9组成10;2和8组成10,“3”和“7”是一组好朋友,“4”和“6”是一组好朋友.)上台找朋友.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感知“凑十法”这个数学概念,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既巩固了新知学习,又适当调节学生注意力,便于接下来学习,一举数得,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2.在动手操作中,淋漓尽致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手促进脑的开发,使它更加聪明;同样脑亦促进手的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表达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若结合课程设计,适时辅助教、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寻找结论等,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到圆柱、圆锥间存在倍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忽略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为了扫清障碍,在小组中我准备了几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实验结果汇报阶段,有的小组得不到理想中结论V=1/3sh.难道是书本的结论有误吗?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能“得偿所愿”,有的小组“事与愿违”,请认真观察、比较各组所用的学具,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与小组活动中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实验得到正确结论小组对比,然后小组成员分析、讨论,找出症结———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于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亲身体验中突破.我认为数学课堂应注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这一过程中既渗透猜想———验证数学思想,又让学生手脑得到发展,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数学结论更加记忆深刻.

  (一)在动画演示中,生动形象的学习

  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其惟妙惟肖、色彩鲜明的图片及动画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它还将抽象的数学具体且形象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其动态画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其立体、直观特点更易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其重点是会读写钟面上的整时,难点是探索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如何直观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本节课执教老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借助哆啦A梦这个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贯穿整节课,课堂上以玩为主线,导入部分请出哆啦A梦,通过猜谜语得礼物(课件出示谜语: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配合音乐,课堂既灵动,又调动学生身心细胞,又揭示课题,一举数得.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钟表店里各种钟表环节,依托课件出示哆啦a梦带来的宝贝:挂钟、手表、电子表......琳琅满目钟表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认识了解钟面的结构意愿.在自主参与,整体感知整时后,再次利用哆啦A梦一天时间安排,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间哆啦A梦在做什么?巩固了新知,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通过哆啦A梦这个动画人物,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恰如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掌握了数学知识,因此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在讨论交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如果数学学习活动单靠死记硬背或“依葫芦画瓢”则是无效的,有效数学学习之一应该是学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数学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首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紧接着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探讨,营造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学习参与者氛围,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听与说的过程,还可以间接从倾听他人观点或方法中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以便于在解决问题时能对解题思路、过程理解更全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小组成员实际情况,结合学习报告单,开展有实效性讨论交流.在此过程,教师应深入小组,了解各组活动进展情况,对于存在困难小组适时予以点拨,并搜集各种信息,便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搭配的学问”时,通过设计玲玲出席晚会现在有2件上衣,3件下衣,如果只能选择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她可以有几种选择?导入新课.在探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并记录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选取了学具摆放法、文字书写法、连线法、算术法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新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又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四、理解运用,让学生乐练在学习新知后,通过层次性的练习可以达到对新知的巩固和检验效果.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童心未泯且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在这一环节设计时,教师可采取竞赛的形式,将练习设计成阶梯型闯关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闯关夺宝,让孩子沉浸在披荆斩棘,勇于攀登,夺取胜利的学习氛围中.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还要精心挑选练习,编制竞赛题,避免太容易或太难两个极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让每名学生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乐思

  作为师者,我们不应将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单纯让学生为了解题而学习,更多是应该教会孩子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生活的工具、帮手,即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比如在学习完《比例尺》后,让学生结合比例尺知识,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幅平面图.在学习完《比例的意义》后,设计一个思考题: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长2米,竹竿影长3米,铁塔影长15米,求铁塔实际高度.通过设计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去关注周围世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应用,这既是新课程理念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要求.快乐教学法实际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状态.教师必须充满正能量,化身快乐使者,定位一种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抽象、枯燥、概括的知识理论转变为直观、有趣、具体的快乐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苦中作乐”,最终实现“顺纹劈柴,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名言.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开明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5]李万祥.卡尔•威特的教育[M]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

  [6]张成.儿童情商的培养[M].金盾出版社出版,2010-12-1.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1.JIAOXUEFANGFA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篇三

  《 小学数学教育“因材施教”探讨 》

  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学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校的而教学责任是尽可能的帮助所有学生达到本身能达到的最高的学习水准。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的课程,每个学生之间理解与学习的差异会较大,如何尽可能的帮助不同的学生尽可能的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达到最佳教学成效。

  1.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早在六十年代,有关教育学家就学生学习差异展开过“学习的好坏并不是因为智力或者遗传”的假设,后来,布鲁姆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表明:虽然学习速度慢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达到学习速度快学生一样的学习效果,但最终的学习结果水平相差不大。从布鲁姆理论可知,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得出几点理论参考,首先,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确实存在,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主要是学习速度上的差异,而非智商或遗传;其次,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关键在于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对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背景知识的补充;最后,教学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速度不同应采用适合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和情感关怀,提高学习效果。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主张照顾全面,不强调差异性,但往往是这种统一的教学法方让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了较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强调个体,至少在不同层面上做到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果,达到差生减少,优等生增加的教学效果。

  2.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对实施“因材施教”起着导向作用。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沟通,确定其知识背景,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对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要在任务布置上加强技巧的练习,对数学基础和思维模式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加强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例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编入互助小组,在作业、课外辅导、评价等都能依据分组情况布置。

  2.2依据学习情况,丰富课堂教学层次

  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依据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际情况,进行有层次的课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较难操作的部分。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为了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升学习氛围,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低起点、缓坡度、立体化、多层次的弹性设置。例如:在进行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时,思维难度较大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给一般学生,基础简单的问题主要考察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在学生解答遇见困难时,教师应耐心的进行引导解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进行深入解读,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及时鼓励,激发学习热情,达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2.3活跃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针对的是十四岁以下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极大的影响学习效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课下,要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较为擅长数学的学生,要在课下进行进一步的启发与引导,可以帮助设置一些较难的题目;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要多提问、多关注,课下要多交流、多鼓励,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提高对的数学的学习兴趣,自主的领悟、适合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

  2.4分化课后作业练习层次,适应学习进度

  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达到不同学生都能巩固知识的练习目的,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依据不同的层次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题量与难度的课后数学练习,在题型上应设置为由易到难的阶梯分布。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要侧重基础练习,一般水平学生要在基础练习上适当增加略难的题目,掌握良好的学生要练习综合、灵活的题,在批改作业上,对掌握较慢的学生要尽可能当面改,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用抽查、互改的方式。

  3.结束语

  小学数学对学生培养思维方式,寻找学习方法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速度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差距明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用“因材施教”的概念,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层教学引导,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减少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减小差异,提高总体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教学成果的目的。

  作者:姜晓娜 单位:瑞安市塘下镇鲍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臧绪江.小学数学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5):126-128

  [2]蒋卫梅.小学数学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11-112

  [3]梁正海.尊重个性,开展小学数学因材施教[J].新课程导学,2015(34):2-3

  [4]郑俊波.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21-22

有关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数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2.有关小学数学教育毕业论文

3.小学数学教学毕业论文

4.关于小学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5.数学教育类毕业论文

6.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7.小学数学教学相关论文

    164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