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欢迎阅读!
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二:《浅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摘要】
1.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3.实践即存在
4.总结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 实践 物质统一性
【前言】
读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后,我感觉受益匪浅。下文,我把我的一些感想写出,望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觉得马克思主义让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为什么会使人有了这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呢?落实到根本上,是因为学习并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人生观。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主题】
在全面地展开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下面先让我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定义概括如下: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简而言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我认为这一原理有重大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它是建立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原则界限;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它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尖锐武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这是折衷主义的观点。
我们已经明白,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要从实践性的角度来论述它。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实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是这样定义的: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总是以客体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它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而存在的,人通过实践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因此,它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实践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
3.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并且构成了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
下面再对定义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⑴、客观现实性;⑵、自觉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在线网络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马克思主义文库)中文网络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网网络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列宁全集》第38卷
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三:《元素与物质世界》的教学创新
摘 要:主要从实验教学创新和习题教学创新两方面,归纳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希望对元素化合物教学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学案例
物质是化学的研究对象,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化学1(必修)(鲁科版)中《元素与物质世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这部分教学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化学实验改进与教学创新
化学教学应切实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各类实验达成增强学生体验性认识的目的,并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则的理解,是必要的。高中化学实验大都只是涵括基础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创新应用这些简单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实验内容和类型(详见表1),可以进行不同的教学应用。其中,探究性实验主要用于达成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性实验,可用作情境材料或演示实验,可由教师完成或利用多媒体视频;探究和验证性结合实验同时具备前两种类型实验应用特点,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设计进行不同的教学应用。
案例1 表1中实验2―6在胶体教学中的应用
表2呈现了表1中实验2―6在胶体教学中应用的教学阶段、设计意图及使用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中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形成体验性认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最后利用在实验中的感受和获得的知识完成练习,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在“探究活动”中以实验2制取出胶体后,实验3―5的安排主要有两种方案:(1)介绍胶体性质,同时以实验3―5验证;(2)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行设计实验3―5,探究胶体的性质。两种方案都有体验的过程,方案2则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相应对于学生层次及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因而对于两个方案的选择主要参照学生本身。
二、习题教学创新
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应当重视,更应对其进行创新应用。目前,原有的注重知识性、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化学习题不论题型还是表达形式都有所转变,特别是信息迁移题、情境应用题、实验题等新题型,除具有练习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不同的、特殊的教学功能,突出了能力与素养考查这一主题,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未知进行探索,达到真正考查科学思维的目的。如,情境习题所创设的情境大多与化学史、生活社会化学、科技前沿热点有关,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信息迁移题所提供的新信息往往涉及科技前沿热点,甚至刚刚发表的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热爱科学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再如,实验题促使学生思考实验的整个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因而,这三种类型也可以运用在化学教学中。
案例2 “练习与活动”第4题在离子反应教学中的应用
题目内容:水污染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水资源,防止污水的随意排放。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污水,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Cu2+、Ba2+、Ag+对水的污染作用很强。某次化学实验后,回收的废液中可能含有Cu2+、Ba2+和Ag+。
①请你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该废液中是否含有这些离子,写出你的实验方案及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若废液中存在Cu2+、Ba2+和Ag+这三种离子,你认为该废液应该进行怎样的处理后才能倒掉?写出你设计的废液处理方案及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目比较简单,但是结合了情景题和实验题的特点,因而具备以下教学功能和优点:(1)通过防止水污染这个生活社会化学问题,说明了学习离子反应的实际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作为离子反应新课导入的情境材料;(2)题目要求告知学生实验中“做什么”“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用途”,促使学生思考实验中“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等等,可在离子反应教学中作为活动探究的内容;(3)根据其在实验中获得的体验知识,学生对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都会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解决这两个教学难点都大有助益;(4)方案设计的答案是开放的,因此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并且使学生注意到:实验后废液不可随意倾倒,应予以回收处理。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改革需要创新,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率、效果、效益更加需要创新。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不断钻研教材、教法,以期能从更多的角度、环节和活动出发,更加灵活地使用教材,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