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论文格式
安徽师范大学在我国是一所著名的学校,那它的论文格式是怎样的呢?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师范大学论文格式,仅供参考!
安徽师范大学论文格式篇一
教育论
摘 要:本文从 教育 的目的论、被教育者论、教育 方法 论几个方面论述了对的看法。告诉教育者要永远以神采奕奕的面孔和充满自信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不厌其烦地予以教诲。
关键词:教育;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 标识码:E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75—025
一、绪论
(一)人类和教育
所谓教育是指能够实现人类 社会 希望的活动。人类特性之一,也就是其他动物无论如何也不能效仿的人类 历史 的变迁和道德的传承。因此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效仿不及的特性,也就是具有人类的本质属性,即“具有上进心”。也就是所谓的具有价值意识。
力争上游的上进心为教育提供了原动力,使之能够得以 发展 ,因此作为人类个体,要想成长为真正的人类社会成员,不经过教育是不可能的。
教育让人类知晓 语言,明辨善恶,不在人类社会生活即使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但却不会得到发展,而这发展的可能性是不能随意借助外力的,因此,教育就是通过来自外部的外力和自身焕发出的内力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并不是随心所欲塑造人性的活动,教育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帮助,却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造。更何况所谓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人一生的任何时候都是能够获得发展的时期,因此人类的教育是不能够违背这个 规律 的。
(二)教育的时期和对象
人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升期、平衡期和下降期。上升期是从胚胎的形成到20—25周岁。这一时期精力旺盛,自身发展的活动也充满活力,继承前人的 文化,形成自己的人格,因此可以说将来活动的舞台取决于此上升期的教育是如何开展的。
平衡期是指25—50周岁左右。这一时期身心已经成熟,个性已经形成,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弘扬发挥着自己平生之所学,进行着有意义的活动。此平衡期的教育重点是要以围绕受教育者的意向开展的。
下降期是50岁左右直至死亡。这一时期活力渐渐减弱,过于成熟老练会导致消极、保守、激情、创意,魄力也容易随之减弱。虽然称之为“老年”,为了自己的发展也要继续自己的教育,因此这个时期是用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 ,顺应 环境、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来实现自我教育。
这样看来,作为人类就是通过一生的过程来实现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内在率直的发展和上进。
但是在上升期也就是儿童期,教育的可能性最大。作为个体也正式确立 学习 经历的初期,从这时起到作为人类成熟时期为止,是否获得有益的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因此这一时期为了实现修身养性的全方位教育,学校 自然 不用说,全社会、教育机关都全力以赴。
二、目的论
(一)人格和文化
教育的目的从人的主观上讲可以说就是使教育者的人格向上发展。
人的本质就是有上进之心,要强之心,即具有价值意识。人之所以能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真理。在行动上向善、向美,追求真诚,都取决于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价值意识。此价值意识通过鲜明热烈生动的个性,也就是“人格”构成,如果从主观看教育的目的是有所规定的话。那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所谓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存在,传承和创造的,因此脱离了人。文化就无从谈起。在用人的价值意识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的现象和结果的总和就是文化。
文化最初只是人类个体的创造,个体创造的文化渐渐具有了社会性和历史性。在人类社会广泛传播,源远流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生存的意义是使文化发展,客观地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是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是通过 经济 、 科学 、 艺术 、道德、宗教等的文化财产和文化活动。使人类社会日臻美好、追求真理、向善、向美、崇尚正直、仰慕伟大。同时培养人们的上进心,进取心,可以说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二)个人和社会
从个人成长和从社会发展看教育目的是从相互对立走向最终的统一。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个人,社会就无从谈起,反之亦然。
个人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家族、民族、国家的一员存在的。家族、民族、国家进而整个社会,通过社会的发展,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也在发展。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的立场来看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构成社会的个体在社会中能够相互协助,能够自由挥洒个性。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国民们具有相同的血统,守护着同一片疆土,创造着共同的文化,拥有着同样的命运。从远古走来的优秀单一民族。从古代开始就遭受着无数外来的威胁,但是我们的祖先克服着这些威胁,抵御着外来侵略,并以充满伟大的道德和智慧的天赋,时刻不停地创造着灿烂的艺术和文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能够把这卓越的天赋淋漓发挥的民主国家的国民便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国的教育法第一条是这样规定的:“教育是以在弘扬人间理念下,使国民健全人格、具有民主的生活能力和公民资格,为民主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的理想寄予力量为目的。”
因此我国的国民教育是以作为民主国家的公民,能够充分发挥大韩人的个性为基础确立下来的。
三、教育者论
(一)教育者的素质
作为教育者所必备的素养是以教育的爱为核心的,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能够知道去爱学生也必须要去爱学生。
第二,必须是具有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
第三,教育者要具有崇高的品格。
第四,教育者要具有展望未来,推动前进的力量。
第五,教育者要具有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身体。
由此可见教育者要具有无论在施教中遭受何等的困难,也不能抛弃对学生的以及对民族对文化的热爱,并一定要将教育目的贯彻到底的信念。
(二)教育的态度
教育者要以公正、完美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无论是谁都具有不同他人的独特性格,因此必须要尊重人的个性。个性的形成,使每个人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方式,应该根据每个人天生的个性和能力来因材施教,这就是教育的公正态度。
再有,教育者的人格要完美。教育者把宗教的、艺术的、科学的、经济的、 政治 的各个方面的倾向完美的 联系起来,在何种情况下,给被教育者指导时,都要根据其个性形成适合的态度。
还有,教育者要有热情的,锲而不舍的态度。为了使被教育者不断进取,不惜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与真诚,教育者要有为了实现此目的的真诚与锲而不舍的努力。只有抱着勤奋育人的态度,才能使被教育者达到教育预期的目的。
四、被教育者论
(一)身心健康的一般特征
身体成熟的一般规律是身高的增高和体重的增加交替进行,大体上成熟的过程是快速生长期同缓慢生长期的交替进行的。
胎儿期从受精卵开始280天、婴儿期从出生后满一年、幼儿期从一岁至五岁,这时身高开始迅速生长,从这一时期起就进入第一增高期。
儿童期从6—12岁,可以看出,从8—9岁开始体重增加进入第二增重期,11岁左右身体长高,又到了第二增高期,这一时期乳牙脱落,恒牙长出。
青年期从13—23岁,女性比男性要早发育2年左右,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越来越显著。15岁儿童大脑的重量仅比成人的轻约1.3公斤。
壮年期从24—47岁左右,这以后便是老年期。
(二)个性和个人的差异
所有人类都具有的共同的一般的性质称为人性的话,个性便是人性的差别。然而从个体的立场讲。就是其个体所独有的,全部的特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张脸具有个性的话,眼睛、鼻子和嘴的模样、加上脸庞的轮廓等是构成这张脸个性的重要要素的话,把眼、鼻、嘴、脸庞拿出来单独 分析 ,一个一个看的时候,则不能说是其每一个都是整个面孔的个性。眼、鼻、嘴、脸庞轮廓等所有的特性全体构成了统一的特性即整个面孔的个性。
如果说个性是通过一个人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所形成的统一的个体,那么相比之下个人的差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一个特征和其他人的一个特征之间的差异而言的。
通过不同方法的调查逐渐显示,个人的差异是指通过对各种资料的了解而汇总形成的统一的个体特性。 (三) 教育 者和被教育者
“仁爱之心和尊敬之心”
教育者所具有的对弟子仁爱之心不只是觉得学生年幼可爱招人喜欢而产生的喜爱之情。因为他们(学生们)是要继承我们的 文化、 历史 等所有财产的子孙。是将要继续守护我们的祖先守护过、建设过的锦绣河山的后代,他们是比任何^都可亲可爱的。
作为学生,同对待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一样。会怀着崇敬感恩的心情,这是因为教师是指引其成人之路的人。
对学生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同样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之心。
“恭敬之心和信任之心”
恭敬和信任是教育者或者是被教育者相互要具有的心态。
让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予以恭敬尊重或许听起来有些不 自然 ,但是被教育者的将来充满着伟大,前人没能参透的所有 问题 有待他们解决。所有未知的谜团有赖他们破解。正因如此,对我们的次代一被教育者理应怀着恭敬之心去孜孜教诲。被教育者对教师的恭敬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作为教育者不能用心去爱被教育者。也没有教导的能力,被教育者自然也不会对教育者给以应有的尊重的。
而且所有教育活动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开展。如果被教育者对教育者不信任的话,所有教育活动对其将无法产生任何 影响 ,教育者不信任被教育者的话,教育活动也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教育的 方法 论
(一)教育方法的根本原理
甲、自然的原理
教育方法要符合自然 规律 ,这本该是理所当然的,但很长时间却被漠视。符合自然规律,其意义在于要符合身心的自然 发展 规律。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评论被教育者的能力好坏,而是要致力于对被教育者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且要使其得到发展。
根据自然的原理,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和活力。
2,身体运动性的原动力来自于健康的心态。
3,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4,重视孩子的能力。当孩子显露才华时教育者要很好的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5,要用活、用好孩子的自主性。
乙、直观的原理
说到教育,比起通过抽象的概念来进行说教,透过对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观察或者是实验的方法更加行之有效。所谓直观是指通过对实物表象正确观察来得到结果,诸如此类的教育方法被称作直观的原理。
直观的原理是指这样一个过程。首先通过事物或影象对实物有—个直观的感觉。然后再告诉其名称,最后用 语言进行具体阐述。
丙、生活的原理
学生同生活相接近,学校教育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孩子培养成对生活有益之人,这一点是生活原理的主张。
此种教育方法除课本课堂的教育形式外,还要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通过生活 实践来进行指导。这种教育方法看似不是在 学习 ,但他们在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体味到了做人的感情,学到了 社会 知识和习惯。
丁、乡土的原理
和孩子的生活有着最密切关系的生活 环境就是他们的家乡。以乡土为基础来进行教育,打破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情况,找出最适合当地的教育方式,因地施教,以期产生教育的极佳效果。
乡土教育通过故乡的自然物,文化物使教育变得具体,小时候耳濡目染故乡的知、情、意,会伴随其一生,成为将来其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戊、劳作的原理
劳作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即自发能力的活动,比起知识更注重能力、强调自我活动,比起结果更重视过程。
劳作教育的过程是:(1)认识劳作的目的(2)带着兴趣,能动的活动(3)建立 计划、预定顺序、准备资料和工具(4)集中全力,锲而不舍、细致周密、正确的劳作(5)最后,对其结果进行反思, 分析 成败的原因,为再一次活动提供 参考 。
已、综合的原理
综合原理的主张是选择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其具体现象进行 研究 ,或者在分 科学 习中,重视不同分科相互间有机的关系。以把握生活的全部。
学校教育一向只致力于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专门知识,这一原理,意在对这种学校教育进行纠正并以培养强有力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二)教育方法的实践
甲、教育的三方面
教育是把儿童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一员。因此教育要从(1)儿童(2)社会(3)教材三方面来讲。因此,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规定了教育的目的,而教材则起了连接两者桥梁的作用。所以教育方法就是要强调这三方面的关系。
乙、教育的学习指导。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营造物质环境和心境氛围,这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也被称为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方法中最有效的就是寓教于乐,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只摆出学习的样子,而是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学到知识。
因此,真正的教学一学习法,就是要创造具有思想、有品位的、能催人上进的各种条件。并把这些条件集中在一起,使综合运用。
根据上述观点, 总结 起来学习指导方法的要点有:
第一、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能持续参与的活动资源。
第二、这些活动资源既要让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持续参与,而且还要与学生的学习相关联。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要掌握培养学生自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充分进行观察。
第四、识记、观察所思考的素材,从中得到启示,而后循循善诱,根据逻辑推理的规律,对事情的结果进行启发、暗示。
第五、得到结果暗示之后,运用实际 经验,使其思想具有品位,其意义更加明确,也会使其得到发现真理的机会。
最后,学校最好的学习指导方法要领:
1.每个学科各自为政,单独运行,而却把寻找同其他学科之间 联系的责任落在学生身上。这是不对的。(或者说不是最佳的方法)。
2.有 组织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运用已学功课,使之对现在正在学习功课有所帮助。再就是利用现在正在学习的功课对以前所学的功课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虽然比起方法1来要好些,但是如果学校的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孤立的操作会误入歧途)。
3.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时刻提醒学生要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指导学生养成主动去寻找这结合点和事物间相互关系的习惯。
六、结论
以上的目的论、教育者论、被教育者论、教育方法论,简要地归纳一下就是:教育者要抛弃自己悲喜情绪的困扰,永远以神采奕奕的面孔和充满自信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以至真至诚的指导,具有使学生真心追随的信念,到学生真心追随那一刻起,不厌其烦地予以教诲。
这就是说,教育者要具有这样的信仰,无论碰到何种苦恼也要对学生、对民族、对文化尽心竭力,在何种情况下也一定要达到教育目的。
安徽师范大学论文格式篇二
试述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面对当今大学(包括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和远程 教育 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简要阐述了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 经济和 社会 发展培养 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 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 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 文学的、历史的、 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 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 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 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 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2008.1
2.《创新理论与实践知识读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版)
3.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