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学结课论文
证券投资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也是金融专业中与证券市场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证券投资学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证券投资学结课论文篇1
浅谈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现状与问题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1.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规模持续扩张
证券全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资金总额则从2012年度的1.89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度的5.20万亿元,环比增幅达到 1.75 倍。其中,集合资管和定向资管规模快速增长,而专项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较为缓慢。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券商集合理财规模不断扩张,从09年的978亿元提升到了2013年底的5652亿元,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提高了478%。特别是近两年,增长逐渐增速。增速从2010年的2%和2011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0.3%以及去年2013年的环比增长176%。规模增速成倍增长,反映了我国券商集合理财市场日益壮大,也反映出投资者参与度和热情越来越高。
在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中主要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而其中主要为被动管理型的通道业务产品。2013年度上市券商中,中信证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4690亿,占到管理资产总规模的93%。宏源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和广发证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也在1000亿以上.2013年度上市券商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也仍以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为主,同比增速最快。
可见,券商还是以通道型的被动管理型产品为主,整个市场依然是靠着通道业务做大规模。真正有券商作为投资管理人的主动型产品市场占比并不大。
2.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新产品发行情况
2011年以前券商集合理财还处在萌芽期,每年的发行产品量均未超过100只,进入2011年券商理财的产品只数首次突破了100大关,随后2012年迎来了繁荣的一年,新发数量环比2011年增长了100%。在政策的红利下2013年的新发产品数量又第一次接近2000产品,可以说是“火箭式”上升。伴随着新发产品数量的提升,发行份额也是一路上扬,在经历2011年份额稍许下跌之后,2012年和2013年产品份额展现出了市场对于券商理财产品的肯定。2012年产品份额为984.09亿,2013年这个数字超过了2000亿。在发行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所伴随着的也是发行份额的火箭式增长,据统计,2013年2005亿份额的券商理财产品发行,环比2012年981亿份,环比增加103.76%。
在这1941只产品、规模为5652亿的市场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为债券型产品,共有919只产品发行,排名发行量第二的是混合型产品,发行量为661只,FOF产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市场型、股票型和QDII型产品,后三种类别的集合产品数量发行只数相对较少。从份额角度来看,排名有些许变化,货币市场型产品的份额超过FOF产品,排在第三。排名第一第二的依然是债券型和混合型产品,份额分别为2352亿份和992亿份。
从数量占比来看,债券和混合型券商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到了总发行只数的75%,另外像货币型、FOF、股票型和QDII总共占到了发行只数的1/3数量。从份额上看,债券型和混合型产品的差距比数量上更大,在数量上两者相差12.26%,份额上债券型产品高出混合型产品33.5个百分点。2012年债券型和混合型产品的发型数量占比为38%和35%;发行份额占比为43%和32%,今年债券型产品份额一跃超过50%。
证券公司托管规模在增长的同时平均发行份额在大幅下降,2013年全年将近2000只的总数量,是最近几年所有资管产品总和的数倍。然而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单只产品的规模最近几年却在持续萎缩。根据Wind 数据显示,2007年开始券商资管新成立产品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只平均发行份额在逐年减少,2007年产品发行的平均份额为21.3亿份,从2010年开始每只产品平均发行份额则降低到10亿份以下, 2011年大幅降低到5.96亿份,2012年则降低到4.64亿份,2013年更是大幅下降到1.75 亿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
2013年度,证券全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为 70.3 亿元,较2012年度的26.76亿元增长了1.63倍,而相比于国际顶尖投行或西方成熟市场的证券行业,中国证券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在收入贡献度上依然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
尽管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证券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过去的一年间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基数过低,2013年度资管业务对全行业收入的贡献比例仍然仅有 4%左右,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大传统业务在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中主要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而其中主要为被动管理型的通道业务产品。而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管通道类业务中处于从属地位,议价能力较低。目前券商通道类业务收费约0.5‰到1‰,而主动管理型业务收费可达到1‰到1%。由于通道业务管理费率仅为主动管理业务的10%左右,意味着通道业务模式必须采取以量补价的策略,导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很快,而伴随的收入不能同比例的增长。
主动性管理产品受制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投研能力不足,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影响,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中占比很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产品投资管理能力的表现,影响着其今后业务的展开和规模的扩充。
2.证券公司公司选择通道业务的原因
在目前的银信、证信合作通道业务中,资金、项目都来自银行,为了规避监管,银行不得不走其他金融机构的通道。常规的银行信贷融资增长受到规模和贷存比约束的同时,以银行表外理财、信托等形式的“影子银行”融资规模出现爆发增长。2010年,银监会叫停了银行使用信托作为表外通道方式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通道成为了银行将表内信贷类资产转移至表外的主要通道。以票据通道业务为例,券商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用于买断银行的票据资产或信用证,从而银行可以实现票据资产转移到表外的目的选择通道业务既是证券公司无奈的选择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以规模的扩张也证明了证券公司选择的正确性和巨大市场需求。
(1)选择通道业务是券商无奈的选择。2012 年之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在内券商所有业务禁锢在资本市场上,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面临的是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严重缺失的资本市场环境。面对“以圈钱为己任,以下跌为核心”的股票市场,发行股票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创新,券商只能选择门槛低、投入少的非标准场外通道类业务作为起点。另外新《基金法》规定,证券公司申请公募资格需满足管理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元、证券公司申请公募资格,短期内实现规模的壮大也只能通过通道业务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
(2)选择通道业务也是券商主动选择的结果。由于证券公司在场外非标准业务上的人才、客户、制度储备几乎为零,很难与信托公司、商业银行在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上进行直面竞争,证券公司只有通过场外通道业务先向商业银行等学习。同时,证券公司选择通道类业务是在深刻比较了银行、信托、基金不同金融业态发展路径以后的慎重选择,可以说,选择通道业务是券商拓展场外非标准业务的必经之路,也是先易后难和曲径通幽方法的有机结合。
(3)通道类业务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积累了客户、建立了渠道、培养了人才、熟悉了业务,这对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行业而言意义是深远的,正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通过来料加工的模式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并成功转型发展为进口替代以及后来自主创新。
三、结论
国内外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实践表明,企业和居民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是巨大的,特别是综合性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行业趋势,需求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谁能满足这些需求谁就能做大做强。
证券投资学结课论文篇2
浅析证券行业内幕交易形成机理
内幕交易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掌握内幕消息的内幕人,希望将内幕消息转化为自身的收益。内幕人利用自己自由的优势获取非公开的重大实质性信息,有违证券市场公开性原则;相对于其他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有违公平性原则;监督体系的缺失,导致内幕人肆意妄为地进行内幕交易,有违公正性原则。显而易见,内幕交易的发生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秩序,更不用说利用市场自身的功能进行例行调节。倘若置之不理,任由内幕交易行为不断发生,证券市场自然而然地会趋向畸形发展。一旦把控不好,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诱发社会问题。虽然现在世界各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内幕交易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但是内幕交易行为仍然难以根除。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与其他国家市场不一样的属性。其一,相比国外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新兴证券市场属性;其二,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转轨期。不论是市场功能配套设施还是市场信息流通机制以及国家政策法律、监管都还算不上成熟,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还欠成熟等等原因,致使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行为屡禁不止。
综上,为了更好地分析内幕交易行为的影响因素,以下将对内幕交易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阐述。
一、前提条件
研究内幕交易行为的过程中,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探讨的是内幕交易行为发生的前提所在。证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市场中投资者之间掌握的信息质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局面并不会随着证券交易的过程而变化。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内幕交易行为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从宏观角度来看,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而言,投资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中的一部分主体利用自身的优势事先能够得知经济动向、政策要求等宏观调控上的一些举措,这一部分主体利用重大信息公布的时间差较早地在证券市场中进行操作,涉及内幕交易,转移风险。从微观上来讲,个体投资者之间也面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个人整体风险。主要表现为证券发行者掌握大量与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公司前景等信息,投资者却仅能够掌握由证券发行者选择性公开报道的一些资料来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这两者之间信息的严重失衡是诱发内幕交易的一个重要前提。除此之外,在证券市场中,不同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大型投资者来说,他们花费的成本较多,了解信息的途径也较为广泛,对于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能够较早把握,相比一般投资者而言他们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更为出色,能够及时过滤出影响市场走向的重要信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论是了解渠道还是信息处理方面都很难与大型投资者相对称。
证券市场中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自我优势提前抢占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对信息的操作加剧这种不对称现象。内幕人既可以选择藏匿真实信息也可以选择散布虚假信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幕信息公布的时差进行内幕交易,转嫁风险赚取利润。
总体来说,证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内幕交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二、激励动机
众所周知,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个体所做的相关决策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证券市场中的基本规律也正是每个投资者不断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内幕人作为证券市场中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更符合“经纪人”的特性。内幕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掌握的内幕信息,将个人的损失降到最小或者将利益赚取到最大。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损失方。同样受到这一过程影响的还有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在学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内幕交易行为的激励动机来源于超额收益率的获取。在国外的研究中发现,在内幕交易发生的月份周围,与大量买进相一致的是大量的正收益。相反,与大量卖出相对应的是大量的负收益的存在。还有学者发现收益的变化与董事对短期市场实际的把握是对应的。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通过事件研究的方法,选取股改中的不同试点公司为样本,对市场中的超常收益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内幕交易获取超额利益的行为。
国内外研究表明,内幕交易主体通过掌握的内幕信息在进行买进或者卖出操作的同时会产生超额收益或者避免损失,而这也成为了内幕交易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宏微观环境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新兴+转轨”双重属性,内幕交易现象在国内频发与我国证券市场的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黄光裕案”、“天威视讯”等一系列案件表,我国在证券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利于内幕交易发生的诸多弊端。因此,本文认为只有厘清了证券市场的宏微观环境,才能在内幕交易的治理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1.宏观环境与内幕交易
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相应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在2005年和2009年我国对《刑法》、《证券法》等法律的修订过程中,对内幕交易的有关条款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虽然我国立法方面已经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但是由于内幕交易行为的隐蔽性强等种种原因,致使我国的内幕交易治理过程依然困难重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执法难的问题。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通常将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作为一种手段来调节股市,这恰恰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弊端,即日常的监督过程中的重点并不在于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违法交易的查处。
根据市场的冷热程度,选择时机地查处案件而不是持之以恒地去监管市场。这种“人管”而非市场自我调整的方式,滋生了大量的违法行为的发生,这其中数量最多、最为主要的就是内幕交易。更为直白的是,证券市场能够对市场中的非理性抉择进行自我的理性调整,而不能对市场中的违规乱矩者进行及时清除。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证券市场自由的调节机制以及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了正常遵守市场秩序的投资者的利益。根据我国统计显示,证监会查处并处罚的内幕交易案件与实际发生的内幕交易案件相比不足20%。
综上,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不管是在制定还是执行过程中都存在诸多弊端,严重降低了法律处罚的威慑作用。对于内幕交易者来说,减少了风险,降低了成本,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无形中纵容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2.微观环境与内幕交易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内幕交易,首先需要讨论的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公司管理人员也具有市场中“经纪人”的特征,做出的决定也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之间往往出现不一致情况。当下学术界关于代理问题的研究,既在于如何正确激励管理人员最大程度地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在于均衡不同股东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内幕人在面对委托代理的情形下,必然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很明显,从本质上来看,内幕交易正式委托代理机制下的表现形式,必然与公司治理结构息息相关。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均衡公司内部的利益关系,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保护股东的主体利益,其手段则是公司制度的制定。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内幕交易者的约束及制约是潜移默化的。通常情况下,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孕育了良好的公司文化环境,公司职员受到公司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协调了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矛盾,更容易达成一致性。此外,在较为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利益必然被放在较高的位置。相对应的,公司必然有一套完善的股东利益保护体制,这一点对于内幕交易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免去了股东的后顾之忧。系统来看,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看重的是日常的公司制度的落实以及公司文化制度的完善,从职员内部降低了内幕交易动机产生的可能性。
反观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仍有很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以及公司文化构建,公司制度制定与落实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理想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更是相差甚远,无法通过公司管理机制去真正实现制约内幕交易的行为。所以,尽快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治理水平,对于内幕交易行为的抑制和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发生契机
在内幕交易的主体、客体以及行为方式三者之间,内幕信息(客体)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内幕交易行为的前提所在。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内幕信息的根源,伴随重大事件发布的是股价的“溢出效应”。与日常经营管理业务相比较,重大事件的发生或者发布通常孕育着上市公司的股东、主营业务或者债权债务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动,甚至是公司的重大转型。重大事件的发布过程,倘若投资者能够较早地进行证券交易,很容易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
作为衡量一个市场有效性水平的重要方面便是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事件之后的信息传递效率。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划分的三类不同市场,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半弱势有效,更不用提强势有效市场。重大事件的内幕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地传播并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必然会为内幕交易的“信息交换”增添筹码,也为内幕交易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差。重大事件发生后,投资者通过分析判断对公司的业绩前景进行估计,进而影响股价的变动,而内幕交易人在这之前已经提前交易。这种时间差正是为内幕交易人提供了更多的超额收益。况且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本身就十分敏感,再加上证券市场所特有的种种属性,加剧了这种信息披露方面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内幕交易形成机理展开分析,分别就内幕交易行为的前提条件、激励动机、存在环境以及发生契机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内幕交易发生的前提在于内幕信息的产生。在前提条件上,根本阻断内幕交易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内幕消息的保护,防止泄露方面确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负责人参与者的家人、朋友的监督尤为重要。
其次,内幕交易的激励动机就是超额收益率的获取。这是内幕交易人在掌握内幕信息后,进行下一步证券交易的最主要的激励动机。假如没有超额收益率的获取,内幕交易行为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解了内幕交易人的行为动机之后,为监督及防范内幕交易争取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案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证券市场的宏观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微观环境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在宏观体制配套上,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市场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上,传统的公司治理思想对新时期的公司发展影响较大。这两方面的双重结合,给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滋生环境。因此,对于大环境的改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杜绝内幕交易行为的良策。
最后,经过研究发现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时间点必然存在着某类股票的大量买进或者卖出。更有甚者,刚刚开设账户,就投入大量资金,满仓持有某一类股票,出现异常操作行为。因此,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股票市场操作的及时监督,弥补之前监督的漏洞。相信,经过源头的防范,过程的抑制,环境的优化以及最后的监督补漏,我国的内幕交易行为治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