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秋梅分享

  金融监管不到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之一,要克服金融危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篇1

  浅析金融危机对会计理论的干扰

  一、引言

  源于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等各界人士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论争,不仅威胁到公允价值会计的存亡发展,而且促使以IASB和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采取措施不断修订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修订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同时,必然涉及到一系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这需要我们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任世驰、李继阳(2010)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各个报告时点上的现行市价调整账面记录,通过动态反映使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始终保持一致,目标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并指出其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本质(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和可靠)等各个方面产生冲突、矛盾,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颠覆,必须系统反思和重构当代会计理论。

  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认为,历史成本计量(含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模式将有利于报告使用者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IASB制定的IFRS9为公允价值会计改进提供了曙光。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论争,这对公允价值会计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生存提出了威胁,同时也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改进必然会涉及到相关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但这并不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彻底颠覆,而是传统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在于以下方面:金融危机对会计本质提出了新要求,会计应是一项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反映和参与控制;会计目标具有状态依存特征,在金融危机时期,会计不应单纯追求“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还应关注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彩色计量模式将是发展趋势;金融监管的改进和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要求在顺周期效应中加入逆周期因素,这将赋予谨慎性原则新的涵义,即区别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来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

  二、会计基本理论的新思考

  (一)会计本质的新认识

  笔者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但其基本职能不是反映和监督,而是反映和参与控制。首先,从会计的产生来看,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或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出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需要而产生的。发展到现在,会计已具备一套严格的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含表内列报和表外披露),并须遵循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虽然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但光靠提供信息,并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提供信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正如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所说,提供信息只是手段,而实现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控制才是真正目的。其次,根据马克思对簿记(会计)演进的论述:“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在这里,“过程的控制”即指“控制”、“观念的总结”即指“反映”。

  马克思的论述说明,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反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的大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而控制则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约束、支配、调整等手段使经济业务事项符合计划或预算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出,控制是目的,而反映只是实现控制这一目的的桥梁。再次,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虽然表象上是因为银行未能披露合理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金融产品内在的风险和价值,造成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并与不完善、不及时的金融监管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流动性不断恶化、价格不断下跌的恶性循环,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

  但经过深入分析和论证,G20认为危机的源头实质上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银行的内部管理失控造成信贷标准的降低、金融产品的日趋复杂和不透明以及杠杆比率的不断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未能与时俱进和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不足。笔者认为,银行的内部管理失控是根源中的根源,监管不利和市场参与者风险意识不足为银行内部管理失控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造成银行内部管理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会计而言,主要在于其定位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忽视了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职能。如果会计能有效发挥其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职能,在银行过度创新衍生金融产品之前,通过为内部管理者提供风险预警信息,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或许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最后,“控制”与“监督”有着质的区别:“控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使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反映符合计划和规定;“监督”本意是从一旁察看、督促,这会导致本属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另立中央”。“监督”会导致会计本身内在的、积极的职能异化为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职能,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控制”这种内在的、积极的职能有助于企业适时掌握信息、做出决策,而“监督”这种外在的、被动的职能会造成信息的延误,不利于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虽然会计具有“控制”的功能,但这种“控制”只能是“参与控制”。因为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决策并不一定完全由“会计”做出,或者说结果并不一定完全由“会计”控制,正如此次金融危机一样,导致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会计”的因素,也有“非会计”的因素,所以会计的“控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控制,而是“参与控制”。

  (二)会计目标的新认识会计目标具有状态依存特征。

  (1)会计目标的代表性观点。

  对于会计的目标,代表性的观点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在公司制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主要指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财务报告如实向委托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现代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委托方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逐渐增多。与此相对应,财务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逐步形成。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且包括企业未来的信息;不仅包括定量信息,而且包括定性信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有关会计目标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使用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企业现有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而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各相关的决策者,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其次,报告的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有关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历史信息,后者要求提供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再次,会计信息的形成基础不同: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的形成基础是“历史成本”和“实现原则”,而决策有用观下则是“公允价值”和“相关性原则”。最后,报告的形式也有所差别:通常在受托责任观下采用的主要是会计报表的形式,而在决策有用观下,除了会计报表外,还有表外附注。虽然“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各有重点,但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同时,经营管理者也向委托人报告了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委托人通过财务报告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目的在于做出是否继续维持或终止委托责任的决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的发展和完善。正如Solomos所说:“可以把会计确定受托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有用,它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

  (2)对会计目标的新认识。

  在“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由于报告的内容更强调有关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信息的形成基础更强调“公允价值”和“相关性原则”,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所要求的信息的相关性成为在既定环境下支配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按市价反映的“公允价值”并未做到真正的“决策有用”,投资者根据按市价反映的“公允价值”信息做出决策,却使市价陷入一轮又一轮不断下跌的恶性循环中,不仅造成市场的极度恐慌、金融系统的剧烈动荡,而且危及到实体经济。公允价值会计也因此陷入了论争的漩涡,被指责为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应该停止或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直接威胁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存亡。真理总是越辩越明,虽然主流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但这次危机告诉我们:在公允价值计价技术并非完善、监管模式存在缺陷、外部经济金融市场并非完美的情况下,会计不应单纯追求表面上的“如实反映”和“公允”,而应关注宏观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情况。以IASB和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后采取的关于调整公允价值计价的紧急措施也说明了关注宏观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会计目标不应为“决策有用”而单纯追求表面上的“如实反映”和“公允”,而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会计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状态依存的特征。

  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篇2

  略论内部审计对金融危机的启迪

  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着逐步增多且不可避免的风险,而内部审计中包含的风险管理职能则可以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有效的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以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潜在风险进行全局、客观的分析、考证、防范、控制,可以使企业达到对于风险的有效揭示及对负面风险的积极应变,以帮助其实现其预期的利益目标。再者,优化企业组织以及运行。内部审计人员在为企业发展提供监督及风险管理等职能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对于企业发展各个环节中所有要素的有效管理,进而使企业的领导层以及管理层能够针对各项管理需求、管理问题提出有效的工作策略,从而使企业的当前组织以及企业运行方式不断地得到优化,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中实现灵活的变动与发展,继而实现对于金融危机不良影响的有效规避。

  内部审计工作在当前时期的确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发挥了众多的作用,但它并非消解危机的根本策略,也无法真正全面地达到对于各种影响的彻底消除,企业针对这种状况所能做的便是逐步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完善,使内部审计工作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帮助。具体来讲,其完善内部审计的策略如下:

  1.全面落实事前审计工作企业要借助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对于金融危机各种不良影响的有效应对,就必须首先对事前审计工作体制加以完善,利用事前审计活动达到对于企业发展中各方面问题的有效预防。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事前审计工作时,必须要以优化企业各项决策、计划、方案以及预算等作为工作目的,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规划、财务收支特点及状况、经济合同、项目投资方案等实施审计,着重对各个方面工作的合理性、精准性、可行性等进行揭示,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效的事前指引。

  2.优化完善后期审计工作企业发展中诸多重大的项目在完成之后,还会潜存着对于企业的后续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针对这些影响展开有效的后期审计,才能够保证企业其他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体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后期审计工作中,应当以事前审计的具体审计工作状况作为基础,结合项目实施以及完成的具体状况,主动地与项目负责部门展开沟通交流,针对项目实施中的缺陷以及项目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决定,并在其他部门与人员的配合下,积极地展开后期审计工作,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消除后顾之忧。

  3.强化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前提来开展,将各项工作限定在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继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合法性保护,也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指明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健康道路。同时,企业还应当着重对内部审计人员展开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内审人员在新时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对于金融危机的高效应对。知识的培养要涵盖内审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金融危机知识、财务工作知识、风险管理知识等,而技能则主要是计算机操作以及灵活应用等,保证内审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知识,借助计算机这一高科技辅助手段,及时精准地推动内审工作的各项作用的有效实现。

  21世纪,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趋于紧密,一个或者是几个国家及地区发生经济问题则必将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企业必须积极地应对金融危机,做好对于内部审计这一手段的逐步完善以及有效利用,尽可能地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获得有利的发展。

猜你喜欢:

    319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