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保险学>

银行审计论文

斯娃分享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与保障机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审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一: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以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其存在的风险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从二者之间的联系中讨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终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与风险的进一步有效管理。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业是世界金融业发展中的主体行业,它的有序发展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与运行安全,因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阶段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性的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银行在应对自身风险时,主要施行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监督以及行业自律等有效途径及有效方法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另外,现阶段除了银行的外部监管途径之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管理与控制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提升银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促进银行更安全、更稳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便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如何实现风险管理职能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我国2004—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处于逐渐上升趋势,而不良贷款总额及不良贷款率也逐渐上升。2010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325.6亿元,而不良贷款率达到0.9%。因此其风险率也在不断上升。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1)监管体系存在相应的落后性。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中归银行总行或分行行长直接管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调配、工资发放等都由行长直接进行管理。但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向银行董事长汇报工作,因此混乱的组织领导关系造成审计部门权威性及独立性的缺失。随着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各行长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将银行的利益放在首位,导致银行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不能第一时间汇报给最高级管理阶层。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二者在工作中存在相互影响、利益相关等联系,因此二者之间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相等,这就使得审计部门的工作受到一定限制,内部审计工作逐渐趋于形式化。

  (2)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手段及方法单一且具有落后性。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时其工作重点主要是对原始凭证的审查,这种审查管理方法属于事后审查,与国外商业银行具有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落后的审计方法及单一的审计手段造成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时间过长、成本高、效率低下,从而使得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及管理风险进一步增加,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常凭借主观判断,因此其科学合理性较弱。目前,由于现代互联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其操作手段逐渐趋于虚拟化,而现实中审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还是使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部门工作效率的低下,使得银行内部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认知与解决,因此无法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最终影响银行的发展。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欠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失以及风险管理人才及信息交流沟通的缺乏。虽然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按照标准建立了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同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体制以更好的对风险实行控制管理,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银行风险出现的数量与银行部门及银行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很多制度及工作内容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工作效用,因此银行在对其的控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企业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因此虽然部分银行在风险发生之前便对目标进行设立并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相应研究,但是其并不能真正高效的解决银行随机产生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信息进行管理时,是按照不同的阶层进行同一信息的传递,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流失,使得最终传递的信息不足以体现目前银行真正所面临的问题及风险,因此错失了及时规避风险的最佳时间;目前我国银行行业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现代银行业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具体的操作实践技能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我国对于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引入时间较短,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是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根本局限性。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然性分析。

  (1)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的需求。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大效用便是在银行风险发生之时,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一定的防风险措施,使得银行避免因风险的出现而造成自身的损失;在损失发生后,银行风险管理可使损失发生后所必需的资源与银行自身发展中所需资源尽量处于平衡状态。银行属于金融行业,其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银行风险因素的存在,因此银行的管理层应将风险管理重心置于风险来临之前的防御机制的建立,而并不是在风险来临后对其进行损失的补偿。现代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可将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主动寻求银行风险规避方式及防御机制,使得银行可更好的确立自身的业务发展目标及经营方向,从而促进银行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能够满足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的需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岗位职责及工作具体操作手段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通过对银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并对其进行监控可全面细致的了解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这样有利于银行掌握具体的风险规避方法,并及时的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将银行的长期风险策略与短期风险目标相协调,最终实现银行风险体制的完善。

  (2)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执行的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主要实行总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内部所包含的级别较多,不利于对各个分行的管理,同时也不利于银行内部信息的交流与传达。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不利于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造成银行风险管理的隐患。内部审计部门是银行中的重要管理部门,它不仅要对银行中的财务及工作报告等进行审查,同时还要对银行各个阶层风险管理职责进行管理。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对其他部门进行权利威慑,使其自觉的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实施操作。同时,审计部门还会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检查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处理,这就使得其他部门必须尽可能的保证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适当的对银行管理政策缺陷进行研究,使得风险管理制度及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最终实现银行的发展目标。

  2.可行性分析。

  (1)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具有保障性。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银行的商业活动,它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的活动及有效性进行管理,在银行具体的商业活动中不用承担业务的直接责任,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部门中具有其特有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最高决策以及最高风险承担者主要是由银行董事会决定与承担,董事会通过对银行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关的风险策略、准备风险所需的资源,并通过风险管理等部门实现对银行风险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实施过程中,主要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从而有利于对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解,预测银行风险的发展趋势,以便不断的修正及完善银行战略措施,更好的实现对银行风险及自身发展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在行政上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这种管理方式可使审计人员获得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料,有利于银行内部信息的有效及准确传输,同时也有利于对各个部门运营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手段的监督并对上级领导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上两种相统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进而保证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具有保障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对新资本协议进行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不断的制定银行工作指引政策,同时结合《中国内部审计规范》等相关制度对商业银行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不断完善,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具体需求,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要求。

  三、内部审计在我国城市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也加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银行破产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各企业的管理阶层意识到市场发展的风险性,因此管理阶层开始探索并采取内部审计手段来控制企业中存在的风险,以保证风险发生在企业可接受的程度之内。此前,随着企业对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国际上的外部审计业务开始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这就对行业内部的企业审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内部审计要想更好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便必须要对现有的审计方法进行改革,将审计重点与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相结合,这一方式的改变使得内部审计取得更好的发展,使其逐渐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成为主导模式。风险管理过程中开展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对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所施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及模式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是银行相关部门对银行风险管理之后的继续监督,内部审计开展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对银行进行风险处理措施之后,所存在的剩余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使剩余风险的风险指数降到该商业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银行风险进行评估管理时,将审计风险模型作为基础进行审计,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银行内部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与确定,同时利用审计程序将其风险降至商业银行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在该项程序中,审计人员不仅可以有效的检测审计风险,同时还可以控制银行内部剩余风险,从而有效解决并控制银行经营风险。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分析

  1.控制基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内涵研究。

  (1)控制基础内部审计。上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商业企业的大规模建设,人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之后便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案以实现并巩固其在企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内部审计在此基础上也得到逐渐完善与发展。人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开始于美国相关宪法对公司会计记录保持的要求,这一要求奠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之后的法案中规定了企业的管理层在不知情情况下,所做出的一系列组织及违法经营活动,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这一制度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管理阶层领导人的工作压力,他们只有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对企业的行为等进行一定的规范,才能有效避免风险。以上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则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加以审计才能保证企业的规范安全运转,在此背景之下,控制基础内部审计得以成立。控制基础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找出企业中未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最终对企业未遵循法律法规的改善措施进行制定。

  (2)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处理银行风险所产生的一种新兴事物,它主要是对银行内部所存在的固有风险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并对其风险管理因素及内容施行的效果进行研究及评价,最终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因此风险管理程序的适当性及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程序的适当性分析主要包含风险认知、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处理等内容。银行风险的认知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现有的银行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未被识别的风险;风险评估主要是审计人员对现有的风险评估进行分析与检测并对其中不合适及不全面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风险处理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对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其措施等是否恰当。

  2.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区别比较。

  (1)定义差异性。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等进行相应的评价;风险管理审计其内涵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将风险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审计的确认与咨询环节作为其发展的实施手段,运用系统的准确的审计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环节中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目标差异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健全性、核实性及效率等进行控制与评价;风险管理审计主要目标是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设计程序及执行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3)实施方法的差异性。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采用分析、测试及抽样等方法进行分析;而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采用预警分析、综合评价以及专业判断等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与评价。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及意义分析。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风险管理审计模式是由各个要素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企业战略目标以及审计资源等。它直接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在各部门间的地位作用以及实施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条件,是风险管理审计模式实施的基础,它可以为其他的各要素提供相适应的结构。审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操作与实施,反之,风险管理审计模式的有效开展也会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善效果。内部审计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风险管理审计在企业风险中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内部审计资源主要是在风险管理审计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的总称,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实施与操作,因此它是风险管理审计模式开展的必要基础。内部审计能力的高低是企业风险管理内部资源应用的决定性因素,较强的风险管理审计能力可以将企业资源优势最大化发挥,因此其是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2)意义。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不仅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可以对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效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其工作范围涉及到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因此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中,不仅可以与其他部门产生一定的沟通,同时还可以在各部门间产生相应的协调作用。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还存在相应的内部风险,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能与其他部门间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因此可以对各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重大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审计是新型风险管理理论,评价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银行业与风险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及自身的发展,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将内部审计逐渐应用于广泛管理中,对银行的目标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减小银行发展风险。

  参考文献:

  [1]郝斯佳.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

  [2]秦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1.

  [3]薛绍君.关于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4]何洋.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6]杨佩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审计评价和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2.

  [7]刘媛媛.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8]刘新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银行审计论文范文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功能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优势

  相比于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其置身于银行内部,能够及时获取关于银行运营情况的信息,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审计风险。其次,内部审计可以对商业银行运营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经常、连续、系统、深入的监控,源源不断地向高级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银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估与报告,帮助管理层制定恰当的风险战略,识别、评估、应对重大风险,从而将审计关口提前,发挥内部审计事前预警、防范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特作用

  我国实行分支行制,商业银行具有分支机构众多、经营多元化的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多元利益并存,难免出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各个局部利益之间的利害冲突。加之个体行为的有限理性,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高级管理层无法亲力亲为,直接获取大量内部管理信息。而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内部审计部门有权获取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项业务活动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银监会,2014)。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开展多种更具增值效应的服务,如评价各行处的经营管理状况;评估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和指导原则的遵循情况;评估各行处经营管理水平;评估资源配置与成本效益、盈利结构及业务发展规模的匹配程度;评估银行正确实施战略决策的能力、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而且是挖掘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发现制度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并监督整改落实,进而建立一种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帮助管理层改善经营管理,为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另外,通过内部审计还能显示高级管理层一直致力于实施针对薄弱环节的改进程序,向广大股东传递高管层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信息,建立起商业银行高管层的良好信誉。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通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同样重要。但由于金融业具有高负债率、高风险的特性,商业银行一直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其自身无法突破金融监管政策和法规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因此银行治理结构更加强调其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注重由内向外完善治理结构。如前所述,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通过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系统地评价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为高管层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信息,从而帮助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也能为内部审计提供优良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只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既设有类似英美的、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又设有类似日德模式的监事会制度,这种双重监督模式有利于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实践中为确保二者发挥协同效应,商业银行应通过规章制度明确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职责边界,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并真正发挥作用;保证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能有效沟通;保证审计委员会能够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直接的组织、领导和监督。

  (二)优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报告路径

  目前国有银行已初步建立了总行和分行分级管理、向上一级负责并相对独立的、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即由总行成立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各分行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其负责人由总行直接委派,将二级分行及其以下机构的审计权限收归总行和分行所有,减少了管理层次,强化了总行对内部审计的直接管理,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审计报告线路方面,五大银行尚有区别,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仅设一条报告线路,即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设有两条报告线路,一条是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另一条是向监事会和高管层(总行行长)报告。根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双线报告更有利于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同时也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倡导的报告路径一致,即业务上向董事会负责;行政上接受首席执行官领导。这种双线报告机制的恰当应用,能够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有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报告渠道,保证商业银行最高决策者和监督者及时掌握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果断采取纠正措施。

  (三)切实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权威性的基础,二者都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审计独立性包括隶属关系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四个方面。目前国有银行均采取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内部审计能够代表出资人对银行经营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并加强对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还应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在总行设立总审计师,其聘任和解聘由董事会负责,直接对董事会、监事会和行长报告工作,下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与解聘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由审计部门根据董事会核定的年度费用预算统一聘用和管理,其业绩考核也由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以此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人事关系、薪金福利、预算安排上与所属行处彻底脱钩,有效摆脱“内部人控制”。商业银行应制定清晰、简明的规章制度,确保审计委员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度应规定由审计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章程,报经董事会批准,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内部审计的报告方向、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及外部审计的关系等。章程中还应特别指明: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对包括总行各业务部门在内的全行经营管理情况及各机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估。

  (四)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拓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战略感知、行业了解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又是有效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具备相应专业从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建立专业培训制度,确保每人每年都有一定的离岗或脱产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应结合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变革、金融产品开发、业务流程改造与创新等方面,使审计人员熟悉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发展变化、银行各项业务产品的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思考。除专业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与工作质量挂钩等手段,鼓励审计人员通过自我学习,培养审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业务实践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被认可程度,进而彰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价值。


银行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应用

2.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应用研究论文

3.审计论文

4.要如何通过审计提高银行财务管理能力

5.审计学术论文范文

    10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