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比较论文
不同的传统文化,使得中英民众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英文化比较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英文化比较论文篇1
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比较
摘 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成语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爱好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辉主编.诗经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47.
[2] 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Table Manners in UK[J].英语画刊,2011.(5)
中英文化比较论文篇2
中英旅游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比较;研究
不同的传统文化,使得中英民众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中国人喜好中庸之道,不爱过分张扬,甚至以自我贬抑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而英国文化则倾向于开拓、好奇、竞争、冒险、坦率、独立、自信、勇于创新、注重个人主义等。传统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1.中英传统文化的对比
1.1 自然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大陆幅员辽阔,适合农业耕作。大陆上的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各大河大陆地区。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强调大陆文化,缺乏对于外部世界探索的勇气,民族性格上主要体现出内向性、静态性,努力使自然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英国居民有着天然的航海条件,出于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征服海洋和冒险求知的精神和文化。由于英国人频繁穿梭于海上,形成了他们崇尚理性及自由思考的习惯。并且,他们天生的想象力和敢于冒险进取的精神,使得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导致英国人在民族性格上体现出客观性、外向性的特点。英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与自然界中汹涌的大海抗争的结果,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立关系,这种无畏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在生活中勇于面对未知事物,积极探索、了解自然界。
1.2 社会组织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使人们可以根据血缘组成家庭和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共同发展生产,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个人的发展附属于家庭、家族,进而与社会统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英国人与海洋抗争的过程中,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并且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建立的城邦社会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原始的民主制度,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样直接导致国家组织与家族组织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组织比较松散,个人的贡献更为突出。所以英国人习惯很早就自立,依靠个人力谋求发展。
2.中英旅游文化对比
2.1 旅游饮食观
饮食是旅游要素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中国游客还是英国游客都对饮食持有独特的旅游文化观。中英民众的旅游饮食观有着明显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模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全,烹调方式也是层出不穷,中国人以饮食的“味觉”为第一要素,健康往往无意间被忽视了;英国人则以“健康”为饮食第一要素,对于味觉并不在意,所以他们的烹饪方式往往以煮或生食为主。其次,在饮食的方式上二者也有所不同。中国游客都会围桌而食,以便进行集体的情感交流;而在英国,游客则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2.2 旅游审美观
一般而言,英国游客的审美观受其个体思想的影响,崇尚个体思维。他们在海外旅游时,更关注当地的文化遗迹、山水风光和民俗传统等。他们的游览,比较注重多层次和深层次的了解。对于文化古迹和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英国游客一般感兴趣的是其文化象征意义和历史渊源的探究,对于山水风光则比较注重对其亲身体验的感知。英国游客来华旅游时,往往举家选择去国际化程度较高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较突出的地方。
中国游客则主张“天人合一”,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时,一般去的地方都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或者贸易中心。他们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成为一部分,并且喜爱在旅游胜地留下观光足迹或相片的方式来保存记忆。中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较多元化,更倾向于发展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2.3 旅游消费观
由于西方经济发展,国民收入高,旅游发展也较为成熟,所以他们视旅游为生活必需品。在他们的旅游消费结构中,交通和食宿的费用较多,旅游求知、考察、探险、健身等也相对较多。他们来华购物,主要是购买含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书籍、景点小册子、工艺品等,有经济实力的客人会适时购买大件的物件如屏风、奇石以及文物仿制品如兵马俑、漆木家具等。他们的购物习惯是看了就买,买完后就马上走,并不喜欢在购物上花费大量时间,此外,他们的大宗购物一般是为了自己,为亲朋好友买的物品都不会很贵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安土重迁,使人们视旅游为险途,更多的看到旅途中的不便和安全隐患,没有把旅游消费当成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到了近现代,西方的旅游文化观传入中国,才使得国人的旅游观念有了变化,渐渐向西方模式靠拢。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交通和住宿方式上仍注重经济实惠,重物质消费,轻服务消费,购物的倾向也特别明显,在消费结构中,交通费、住宿费和旅游景点的门票费用等基本消费占较大的比重。由于旅游被视为一种奢侈品,中国游客往往觉得不太可能再次来到该景点消费,因此他们的旅游购物欲望较强。他们购买的商品既有工艺品也有实用品,在旅游购物时喜欢砍价。中国游客购物的主要目的是送人,一般把档次高的物品送人,普通的旅游物品留给自己。
3.旅游方式和动机等方面的比较
3.1 旅游方式和动机
英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方式会因为目的地和原因而有所不同。他们一般主要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游览方式上则喜欢选择自由行,他们在游览时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感受。
中国的游客主要是团队旅游方式,因为中国人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人一起旅游,不太适应和陌生人一起游览。在旅游过程中,中国的游客比较喜欢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与人分享,在景点拍照时,照片是景点和人两部分构成,这与国外游客更喜欢拍摄美景有所差异。
旅游动机的不同,中国游客选择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从旅游中获得乐趣和增长见识,因此他们的旅游归属感很强烈。英国游客的旅游是为了度假,或者体验异国文化之旅,他们更多地是享受旅游的过程。
3.2 关于导游服务
在英国,导游只是你的向导,他们并不会一一为您介绍景点,只负责安全的把您从一个景点带到另一个景点。而到了某一景点,便会由景点的服务人员为您提供服务,而每处景点的介绍页更多的倾向于使用电子设备。因此,每处景点都是安安静静,您也丝毫不敢大声。
而在中国,所有的导游都要有十八般武艺,每处景点都能为您说出它的典故和特色,只有在博物馆等特定场所才会使用电子设备。因此,在国内的一些景点,你会感到非常热闹。
此外,中英游客对于导游的评判标准也有所区别。英国游客对涉外导游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其旅游文化知识是否全面,其次为语言能力是否优秀,此外还要考虑导游的幽默感、友好、耐心等个人素质如何。
中国游客对导游的评价首先是考虑其态度是否热情,服务是否周到,然后是知识和讲解水平以及幽默风趣等个人性格。中外游客对导游的评判标准总体上是相近的,只是在重点上有先后的不同。
4.结语
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旅游文化的不同,我们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我国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全球旅游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各国旅游文化知识并融会贯通,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工作者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