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德育论文(2)
高中教师德育论文篇2
浅谈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科德育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题材,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这是德育赋予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试图通过对高中学科教师在新课程标准贯彻中实施德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出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以期更有效的提高于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德育;高中学科教师;现状和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21世纪前行的脚步,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要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教育工作重点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德育工作”,即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德育的发展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体会到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素质教育只会流于形式。
尽管,中央的有关文件一再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任然存在很大误区。学校里担任德育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处、团委工作人员、政治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即德育工作是由专门的德育人员负责,而学科教师只重视认知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全体教师都应当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 既教书又育人。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更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德育素材,以知识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运用探究、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创设德育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德育在课堂中鲜活起来,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笔者认为,在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不佳的情况下, 学科德育是帮助我们走出德育困境的最高效的方式。由此可见,学科德育在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因此,认真研究学科德育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的现状
1、仍有2.8%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薄弱
调查后的统计结果显示,2.8%的教师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从整体上来说72.9%以上的教师还是能够认识到学科德育的重要性。笔者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接近80%的学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但也应看到,还有约占27.1%的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浅淡,增强学科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仍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一大重要课题。
2、高中学科教师的德育素质参差不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科教师的道德素质较好,而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较低,这使得高中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1)关于道德素质
据调查显示,75.7%的老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科教育中是重要的,22.1.%的老师认为一般重要,这些教师能自觉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2)关于专业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3%的教师完全了解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这表明学科教师在德育理论的储备上仍然较为缺乏。在此次调查中,有87.9%的受调查教师认为在目前的学科德育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86.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德育技巧学习,84.3%人次认为需要提高与学生了解沟通的能力。无论是哪一项都可以看出,现今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对所需技能的掌握还明显有所不足。
3、绝大多数高中学科教师对德育目标和内容仍缺乏明确的认知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丰富,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17.1%的教师不能准确的掌握德育内容的涵义,而真正认为自己清楚掌握了德育内容内涵的教师只有22.9%,笔者从这个角度的现状来看,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在学科德育目标制定的时候,不够具体系统化,学科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导向。第二,学科教师对德育的内涵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了解,只知晓其一二。
调查统计显示,高中学科教师能够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德育内容的挖掘,能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德育,但遗憾的是,71.4%认识仅限于有关教材有关陈旧话题,所以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队合作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4、高中学科教师在掌握德育方法上较为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德育方法多样,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22.2%的教师认为“学科德育的方法很多,实施操作掌握”容易。调查还显示,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1-2种德育方法,在德育方法的使用上,认为能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仅有47.9%。
5、高中学科德育评价缺乏实效性
新课改后,只有20%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几乎100%学校的德育评价主体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参与德育评价的只有17.9%和12.9%。即使学科教师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和标准缺乏科学性,故52.2%的学科教师“感觉本校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内容差。”
调查结果看,占40%的学科教师认为德育评价方式单一,有68.6%对新兴评价方式不了解,多数采用课堂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评价,故不到一半的学科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策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目前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学科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此次调查研究也表明,高中学科德育实效性较差,学生科学品质,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的完成情况还不太理想。鉴于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高中教师学科在德育工作中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进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的德育素质
学科教师认为学科德育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德育的技巧和德育理论,他们中多数的高中学科教师认为为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德育理论知识不能胜任德育工作,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德育素质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这些结论与目前高中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吻合的。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高等师范学科教育应该改变培养模式,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纳入到师范生学习的基本科目中,在提高师范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师范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向中学输送合格的师资,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提高高中学科教师的整体德育水平。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可邀请从事德育研究的教授开设讲座,展示最新的德育研究成果,让师范院校的学生更新德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培养德育意识。
2、加强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
针对德育实施的不足,加强对现有高中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高中学科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学科德育工作的要求。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德育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德育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师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过分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的实施时,德育内容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挖掘高中学科德育资源,将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内容落实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提高学科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德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预期变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者通过德育方法与德育对象发生德育和被德育的关系,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实施有效性。我们提出了三条对策:
(1)研究者应在符合国家整体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把理论上的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放在研究的第一位,使得理论的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操作,以便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容易的进行实践操作。
(2)研究者应把研究重点放在具体方法实践上,通过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新方法的运用规范和程序,使之具有普遍性、实用性,每个学科教师都能够将之有效运用。
(3)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应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下学科的德育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所在班级的特点,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多种方法,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中。
5、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科学的学科德育评价系统
笔者认为,学科德育的评价,既是对德育效果的检验,又是实现德育目标情况的反馈。新课程正式实施以来,各实验区都非常重视学生德育评价改革工作,围绕着突出学生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1)加强学科教师德育评价的意识,使德育评价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德育评价每一个有效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策略,重视质性评价(美德袋、档案袋、成长记录袋评价)。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主体评价策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5)评价标准和内容要多元化,从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评价。
(6)建立激励性他评(个人的道德发展与经常获得正确的他评分不开,鼓励性他评,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性自评(自知之明、道德日记)机制。
高中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摇性大、可塑性强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程下的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以一种负责的态度,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去认识、思考自我和认识现实生活,正确把握人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力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所需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周鸣鸣.学科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远蓉.现代学科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3] 石秀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作用的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2.
[4] 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 鲁 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7] 陶志琼.关十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帅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
[8] 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9]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高中教师德育论文相关文章:
4.教师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