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教育创新论文范文发表

秋梅分享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深入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创新论文范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创新论文范文发表篇1

  浅析创新教育理念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不断做出调整,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大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理念,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从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研究生培养重数量,培养方法上陈旧,依然是以老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处于被动。这种培养方式如果不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非常难,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通过研究找到有效的措施,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从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主流。高层次人才竞争已是国家竞争的根本。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在不断做出调整。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大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理念,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从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将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总的来说就是具有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开拓精神并且知识面广、道德水平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强,而拔尖创新型人才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想品德这一项。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要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对于学习新知识要非常渴望,知识面的扩宽能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拔尖创新型人才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创新活动,要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保持高昂的创造激情;最后,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并要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研究都是严谨的,只有具备严谨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事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人才和科技逐渐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主体。高校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带动科技生产、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学校和就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

  2.推动教育变革。各大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教育变革,对构建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部门要求各级学校必须落实的工作,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项创新活动转变传统的培养方法,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飞跃,必须转变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并在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上开拓新的道路,这些都对我国教育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很多国家之所以在科技上和综合国力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该国是创新型国家,注重创新发明,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都能与时俱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能够促进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可以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动力。两者互为补充,能够相互促进。因此,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就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快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三、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高校研究生的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很多高校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教学也缺乏层次性,总是以一概全,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依旧沿袭传统式的教学套路,教师在讲台上教授,没有生动的例子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课堂氛围非常低沉。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形式化,理论性的知识讲授过多,易和实践脱轨。

  2.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很多教师将全部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宣传、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真正能在实践中落实的能力非常少,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是辅助,重要的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3.很多高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成学业成绩,完成导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因此导师培养重点就放在了课题完成的质量上,对学生严加管理,规定学生按时到实验室上下班,不能迟到、不能搞小动作等,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和培养状态。学生在这种严格的环境下很难大胆、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创新思维得以限制。

  4.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少不了教育部门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支持,但是很多地方高校都不能有效地和教育部门一起商讨创新培养的策略。开展教学培养需要引进科研设备、人才,并要花费很多的资金,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学校独自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并且对教育部下发的制度和政策都不了解,盲目培养收获甚微。

  四、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1)对研究生课程采取课程组的形式,由课程组长负责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及改革工作。同时建立课程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并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2)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力争将跨文化背景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通过专题讲座、外语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研究生培养和国际接轨。

  2.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1)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完善权责机制。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考核制,硕导、博导不再是终身制,而要根据前一年的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分配招生指标,配置教育资源。

  (2)实行所有博士论文严格的校外双盲审,针对盲审论文回审意见,建立盲审论文信息表以及盲审专家信息表,对论文盲审评审意见进行分类统计,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建立基础数据库。同时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积极组织申报省优博论文和全国优博论文。

  (3)积极支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组织知名导师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进行讲座,组织学院研究生内部交流讨论,鼓励高水平研究生将最新研究成果投稿于国际顶尖杂志。

  3.形成面向学术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培养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培养是近年来新兴的培养方法。这种培养方式的特征是文理兼容、理工融合,实现了文科与理科的充分结合,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推进这种培养方法的落实和实施,鼓励和引导教师多使用这种培养方式,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交叉性、综合性、专题性的前沿课题,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形成面向学术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培养模式。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加大“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支持力度,同时扩大资助面,不仅支持博士生,还支持优秀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出国交流。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次高水平国际会议并有录用学术论文的目标;鼓励博士生开展六个月以内的短期出国交流。积极鼓励导师自愿与外国高水平老师的团队科研合作,鼓励导师将研究生送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科研合作。

  5.建立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坚决贯彻执行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培育在某一专业领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职业质素良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培养和训练,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校内外轮转实践,针对应用型项目开展研究,探索实行系统一管理,校内外导师集体指导的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活动。

  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深入探讨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有效措施,通过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表现了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是时代所需,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殷朝晖.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1,(4).

  [2]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6(3).

  [3]张海峰,黄爱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习动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4]骆一,徐宏凯,吴娟,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初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5]移峥峰,周述章,李丹,等.江苏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

  [6]张艳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探索[D].山东大学,2012.

  [7]耿有权,曹蕾,宛敏等.研究生管理者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下页带来更多的教育创新论文范文发表

337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