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毕业论文35000字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毕业论文3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毕业论文35000字篇1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景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其对教育系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数据的形式呈现教育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次革新。在大数据模式之下,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和变化的内在联系性,可以有效的挖掘教育领域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大数据这个名词的出现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挑战。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真实的、有用的、有价值的海量数据信息。这些强大的数据资源可以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数据分析,在教育系统中大数据的应用具有强大的教育工具价值和时代意义。而积极探索将大数据如何应用到教育系统中,是需要我们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国外教育系统应用大数据的现状分析
大数据应用到教育系统中,能够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时期的学习行为、考试成绩以及职业规划进行详细的关联分析和研究。在国外很多这样的数据信息已经被国外政府机构完好的保存起来,用于今后的统计和分析。现阶段,大数据分析已经被应用到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共教育系统中,其成为了促进本国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信息基础。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部门在2012年投入一项花费2亿美元的公共教育大数据计划,通过这个项目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对美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美国的教育系统中,逐渐兴起了一股在线教育的潮流,通过这种教育哈弗和麻省理工大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从而更好的研究世界各地各个国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行为,从而打造出适合不同国家学生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记录学习者鼠标的点击数量,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轨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对不同知识点的反应情况,用多少时间去学习,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讲解或者强调,哪些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追踪个人学习数据时,虽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当很多人的数据收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群体行为就会在数据中呈现出一种规律,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性,在未来在线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才能弥补没有教师面对面交流指导存在的不足,提高知识传播的针对性,比如知识对受教者的投放强度、进度、反馈等。
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景分析
1.利用大数据研究学生行为和变化内在的联系性
通过目前各类已广泛使用的教育信息系统途径,学生的行为会被各种数据所自动保留,例如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按时上课的情况、课堂听讲是否积极主动。在应用过程中以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综合技术为基础,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从数据库中寻找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经过全过程性和综合性分析,找到学生与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性,分析背后隐藏的逻辑关系,并做出合适的教学决策。在学校中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智能通信设备保障了学生和家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都可以用数据形式真真切切的反应出来。其能够表现当下学生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行为变化发现内在的联系性。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可以显示学生的历史行为,各种数据表单都能够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爱好等因素。另一方面,大数据可以通过云计算反应学生的变化趋势。学生的变化通常情况下都是不是很明显,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才能发现,而数据从开始到结束是有时间差的,这样就可以通过数据提早发现学生的变化,避免产生不良的结果。
2.利用大数据挖掘学生内在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忽视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例如两个学生在物理考试中都取得了90分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两个学生的分数是一样的,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思维能力,而另一个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结果相同,但是过程明显不同,在未来这两个的人个各自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其中以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顺畅,发展更加长远。而凭借记忆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思维能力不足,对今后的学习十分不利。相同的结果不一定具备相同的知识结构,成绩会掩盖一些不足的地方,会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而大数据能够反映学生阶段性的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具有指导性作用,帮助学生弥补能力方面的不足,能够更加全面的反应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3.利用大数学实现个性化教学
随着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广泛普及,我们生产生活中传统基础业务系统和当前新起的物联网系统之间异构互联,产生的交互数据高效率地渗透到社会各类行业领域,为我们记录个人行为数据提供了便利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强大数据收集终端面前,人们没有掩饰的意图,从而收集着过去无法收集及没有梳理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让社会科学从宏观向着微观转变,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都成为可能。将这些海量数据应用到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大数据的帮助之下,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成为可能。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已经为教育领域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通过网络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行为表现,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个性化判断,最终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中国,个性化教学教师就是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各种数据,进行重点把握,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避免学习过程重点的重复,以便为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教育毕业论文35000字篇2
浅谈“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
党的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构成的主体,在他们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和冲击下,“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就“90后”大学生感恩的现状表现进行探讨,探索对“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途径,以期促进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实效。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我国的历史名著《三国志》中的“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种报答,在现代的社会中感恩是给予其他人帮助。“感”是感动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的积极回馈过程。在我国感恩被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氛围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规律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过感恩内容,形成一种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进知恩、感恩和报恩,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积极塑造过程。在高校内部来看,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够全面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1]。
二、“90后”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现状
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缺乏“分享”、“担当”、“感恩”教育,造成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认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无需回馈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代“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的思想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为所欲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无需回报的,将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照顾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中华美德的“孝为天下先”等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的遗忘[2]。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断奶”时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所有这些都是忽略亲人养育之恩的表现形式。
2.对学校师长: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抑或神龛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虽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教育世人应懂得尊敬师长。对师长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师长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后”大学生的心灵[3],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有时竟然能对教师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3.对社会: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4]。由于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价值观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上,他们怀揣好人无好报、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时常将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关怀[5]。
三、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影响和督促“90后”大学生主动树立感恩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搭建实现感恩行为的活动平台,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营造“90后”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1.在家庭中全面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作为“90后”大学生家长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优秀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些成绩来说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虽然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过度的溺爱,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家长在关爱“90后”的同时教给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同时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90后”大学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们形成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以及对于他人的感恩。
2.在校园中强力培养 首先,学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识,强化思政方面课程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细化。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各种教育宣传新途径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逐步走进大学生并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校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利用有效途径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传的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均建设了微博系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对“90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鲜感;二是缺乏挖掘身边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强,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学生“距离”较远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校内学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传,让学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遥不可及,从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感恩教育而言,学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实。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主动关爱、积极帮助。
3.在社会中提倡奉献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学会感恩,良好的氛围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现代网络媒体进行感恩主体教育,例如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宣传感恩故事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在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典型、宣传典型,使他们的感恩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结论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联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最大限度营造“中华传统,感恩有我”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感恩心、责任感,让“90后”大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