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标准论文

陈海莲 李小红 万伟平分享

  在教学活动中,一堂好课是很可贵的,很多人对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为此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论文篇1:《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衡量任何事物都会有一定的标准;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它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又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它的标准是什么?下面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不同学科的课堂,可能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一堂好课,从形式上精彩,从内容上丰富,从过程上流畅,从结果上优异,掌声和喝彩声不断;一堂好课,各有各的看法,我的具体看法是:

  一、课是给学生上的,一堂好课,首先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道好菜,形、色、香、味样样俱全;老师就像厨师,学生就是食客;好菜要有诱惑力,如何吸引食客的胃口,学生要有食欲;也就是说老师的课要有魅力,让学生想学,该课是值得学习,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学习课”;学生对所学的课有兴趣;老师传授的正是学生想要的;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学生喜欢自己的功课,各取所需;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二、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身怀绝技,要给人阳光,心里要装有阳光;能者为师;教师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三、一堂好课,要有各自的特色,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课堂,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没有特色就不能生存,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科目不同,要求不一样,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可能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 “片面”、“偏激”等等;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展现个性的时候;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英语课要有英语特色,音乐课要有音乐的韵味,地理课要有地理特性……每科的课堂要有各自的特色,有的放夨,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一堂好课。

  四、一堂好课,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多方面衡量,它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要从不同的方位看问题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有全盘考虑,评价一堂课,不但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也要问学生学得怎样,更要问专家怎样评价,多方面考虑综合,而不能单纯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一堂成功的课堂,是在学生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而度过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自觉能动的主人,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书中的知识,通过练习尝试自己的收获而再次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巩固成果,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基本能力,提升对知识的认识.常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是啊,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应使学生主动认识知识,感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重要性,方能端正思想、主动求学。

  五、一堂好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表演的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演员又是导演,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堂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好课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好戏是演员和导演的默契的配合和理解掌握;一堂好课,是学生和老师默契的配合,精彩的表演。

  六、一堂好课,要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一堂好课,要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特色,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为我所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一堂好课,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 一堂好课要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才能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

  八、“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不真实的、有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十全十美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其次是带有一种虚假性。

  总之,不同事物的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评价教学有教学的标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堂好课,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就是像上面所说,有说得不周全的,望大家指正,我愿虚心和大家探究。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论文篇2:《我心目中的好课堂》

  摘要:关于一堂好课的看法有不少,本文通过比较观摩杜郎口模式前后变化来阐述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无论是从听课者、执教者还是学生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感觉“心中只有学生”,杜郎口模式让我见识什么叫做震撼的课堂,由于本人对它情有独钟,所以在文中一一描述了自己的最真实的感觉,并倡议采用杜郎口模式,使你的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好课堂 杜郎口

  从教十几年,耳边常常萦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一问题,虽然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但我心中的谜团直到观摩了杜郎口模式后才有了结论。杜郎口课堂真正做到了叶澜教授说的“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心中只有学生。” 我对杜郎口课堂是情有独钟,因为它把学生推向了前台,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成功”。

  专家们结合研究实际提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可在听评课上,存在过多关注老师行为的问题,应该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华东师大崔允灏教授说“中国的听评课制度不改变,中国的课堂就难以改变,因为中国老师最大的优点是听话,最大的缺点是太听话,太把专家当回事。”所以在我国,一旦推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将被界定,尤其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影响更大,我认为一堂好课给听课者、执教者、学生的感觉都应该是“心中只有学生”,只不过味道不同而已。

  一、好课堂――教师远离独白,长留空白

  好教师知道话与话之间是要留空白的,那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时间,是诱发想象的空间,是反思和自省的机会,是唤醒教育自觉的时刻。一谈起好课,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金华听的两堂课,执教者均是山东杜郎口中学老师。见老师打扮,确实有点土,但是他们的课却给人无比的震撼和香醇的味道。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之高、参与面之广、参与率之高是我始料不及的。“课原来应该这样上”的感慨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课堂上不见老师的忙忙碌碌,甚至有时还难以见到老师的身影,更没有多媒体辅助。通过几盒粉笔、三面黑板就把学生的“兴奋点”高度提升。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推动着一个又一个同学的积极性,是这种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一直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说,学生不会的先叫会的学生说,讲台上频频出现的是同学的身影,老师只在适当时机指点及评价,彻底改变了“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学生如此高的自主性和投入度,加之整个课堂在教师领导下的高强度、高密度和高流畅性,令人完全可以想见课堂的高效率。就像一位学生对我说的那样,课堂上学的知识“擦都擦不掉”。

  听课时我们总希望一个老师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如果有这样的老师,那么他上的课是一定是好课吗?鞋穿在脚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舒服不舒服,同样课上得好不好,执教者也最有发言权。

  二、好课堂――教师懂得示弱,甘做绿叶

  好课堂的教师懂得示弱,要让孩子自己去尽可能多、尽可能强地体验成功感、成就感,哪怕自己一次次沦为背景也乐在其中。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笔者曾上过一节市级公开课《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由于准备充分及同行帮助,听课教师给以高度的评价,自己也感觉不错。可观摩了杜郎口模式后,我原先的优越感消失殆尽,因为在那堂课上,一切的一切毕竟都是我在主宰,学生更像是课堂的客人。比如我点击一张又一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不断在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要向下运动,可他们观看的时间受限制,更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必须紧紧跟着老师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可先人一步,也不能落后于人,从源头上切割了他们的好奇心。

  感受了杜郎口的神奇魅力后,我开始了“临摹”杜郎口模式的计划,备课以预习学案取代了教案,如教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一节时设置了“忆一忆:牛顿发现苹果的下落的故事”、“想一想:举出一些物体的下落: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等” 让学生通过例举身边的一些例子来归纳物体下落的原因,“做一做:动手贴一张画,比一比如何才能贴得正?”“练一练:重力的方向”“议一议:斜面上的房子垂直于斜面造还是垂直于水平面造?”等等。每个环节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学生享有了充分的思想自由,有时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只有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思考”。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学生曾说:“老师还是懒一些好,这样我们不得不多思考,越思考我们的能力就越强,感到上课特别有意思,时间过得特别快。” 看到学生上课的状态如此投入,一种模式能带来如此大的变化,我的心里甜滋滋的,犹如一股清新的山泉流入心中。

  三、好课堂――学生体验学习,展示自我

  好教师好在肯让渡自我,好在能远离独白,好在善于倾听,好在思维包容。好教师在课堂上“懒惰”,在课下必定是一个勤奋的教师。教师扮演好幕后导演的角色,为学生的“舞台”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懒惰”的真谛是把学生推到前台,教师隐到后台,把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还给学生。

  1.预习学案,一清二楚

  预习是学习的起点,上课时出示预习学案,它似乎参考了新闻联播的简报模式,上课的思路,重点、难点、检测练习跃然纸上。每晚7:30的新闻联播人人熟悉:在播放某条新闻之前总是先说晚上播报的主要内容,播报的主要内容给观众条目清晰的感觉,以便观众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反之,新闻一条条陆陆续续地播放,观众几乎失去了思考与选择,可预见度很低。三十分钟的新闻联播尚且如此,一堂课更是需要预习学案。手中有了预习学案,他们表现的欲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减少了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却无效的付出。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初一学生每节课45分钟的最多有效学习时间15分钟左右,所以只有通过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眼、耳、手、脚,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来解放他们的脑和心,解放他们的学习。

  2.课堂展示,体验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杜郎口的展示活动把每个学生推向前台,提供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契机,提供了他们获得自尊的机会。有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就有足够的信心进行展示,展示的成功带来主动预习的良性循环。金华观摩课下课后我曾问过几个学生:“这节课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 ”“痛快:一次又一次的发言、抢答、更正错误、板演。”无独有偶,在我校班主任老师的调查“你最喜欢的学科”结果显示两个班90%以上学生选了科学,其中他们在备注一栏中写到:“科学课板演、发言的机会最多、最开心。”像这样,一次小小的成功就鼓起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拥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主动探究的机会、教学表演活动的机会,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源的机会,所以在杜郎口这样的课堂,你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打瞌睡,有人会看小说。只要老师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参与课堂的舞台就更大,实现“兵教兵”、“兵强兵”的机会就更多。也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里, 学生才敢问、敢想、敢辩、敢争、敢演、敢创,学习才成为学生的真正需要。

  扪心自问,我们平时的课堂有多少堂课学生的手解放了,嘴解放了?大多数课堂好像只有几个幸运者有发言的机会,有展示的机会,其他的同学在一次次举起后都石沉大海,一无所获。一石激起千层浪,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多少公开课,为了所谓的百名千名听课教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把九牛二虎之力都化在了教学方法层面上,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

  杜郎口中学认为“差的教师是叙述的,一般的教师是讲解的,优秀的教师是提问的,杰出的教师是启发的,伟大的教师是放手的。” 杜郎口模式给了我很多启示,实践证明:“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成功”的杜郎口模式是正确的。几年来,我用该模式上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成绩也不错,无论是高分还是平均分的达标率都遥遥领先于平行班。我想只要老师做到心中有学生,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那么离好课的标准也就近在咫尺。学生只有成为主要演员,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才能绽放出自主、自在、自信、自然、自由地学习的“表情”,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华。 试论掌习怎样变成学生的需要――由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活动”引发的思考

  [2]崔允灏。《有效教学》[M] 如何听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巧云。(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73-02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论文篇3:《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

  摘 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追求。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参与;科学解读教材,精心预设流程;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培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感悟文本内涵,体验文本思想并融合自己的情感在其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

  一、立足基础、以读为本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议”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可见,“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文的朗读呢?

  1、设计悬念,激趣导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教学前,教师如果直接布置学生去预习课文、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应付式地朗读。为了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我抓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去学故事。如教《丑小鸭》我先这样激趣导读:“一只小鸭长得又小又丑,其它小鸭子都欺负它。可是,有一天它变成一只美丽又高贵的白天鹅。大家想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吗?那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丑小鸭》,明天我们还要举行故事会,看谁讲得又生动又有趣。”这样通过课前设计悬念,激起读的欲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朗读课文。

  2、示范导读,培养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身教重于言传,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提出“读”的要求,同时还要做好“读”的示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形成语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学生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样学生读起课文就有模有样了,语感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先用课件真实地再现画面,低沉、凝重的音乐,教师准确的感情投入,能把学生带到当时那特定的时空 ,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范读感染着学生,学生在被教师的情感感染的同时,对课文内在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深入品读、自主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主要靠读。语文教学要把功夫扎扎实实花在读原文上,让学生专心地读,使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最终做到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1、在比较中品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去品味、揣摩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是让学生品读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个学生问:“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停’呢?”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并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个学生说:“‘落’比‘飞’、‘停’快、猛,更能准确地表现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勇敢、果断,‘飞’和‘停’没有这种效果。”学生通过联系、比较,感悟到“落”的精妙,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推敲炼字的能力。[8]

  2、在理解中品读感悟

  朗读训练与文本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朗读效果,加深对文章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品味。课文中有一些内容言辞含蓄、内涵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如《挑山工》一文中的“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什么样的哲理呢?”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果把山民讲的那段话与前面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仔细品读,就能体会到:这段话包蕴着朝着认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词句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以想像,才会更好地理解、意会。

  三、水乳交融、注重体验

  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这与我们所说的体验内涵相通。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才会有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对文本情感的自我感悟,才能有真实的体验。

  1、重视情感体验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是连结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但是由于小学生体验和认识水平有限,他们情感的初始状态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只有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才是真切的。如《狐假虎威》教学中,为了真切地感受文本意境,可让学生在研读中思考:文中有哪些角色,它们在做什么?从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在研读文本后,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老虎,狐狸和各种小动物。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当导演、评委。表演后,引导学生针对演员的动作、神态、语言加以点评。学生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深刻地理解感悟了文本内涵,这比任何讲解分析研究要生动、形象、有效得多。

  2、尊重独特体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做到“三不”: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世界。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为每一个孩子造梦。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梦得万紫千红,才能穿越人生的千山万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每个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回到人的个性感受、人的情感体验、人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猜你喜欢:

1.2000字的课程论文格式模板

2.万能心得体会范文

3.军事理论课论文2500字

4.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精选

5.关于毛概课的论文3000字

    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