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000字地理论文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那你对高中的地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1000字地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1000字地理论文篇1
浅谈全球变暖
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次大会给我们打响了保护地球的警钟。
从2008年初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08初的冰灾、5.12汶川特大地震、8.8台湾台风、1.12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09年末的全球雪灾、云南旱灾、印尼海啸、最近的日本海啸„„„„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制造”的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
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中国上升了11.5cm。全球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全球气温升高,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防止地球变暖。我们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还要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还得开发利用新能源。面对这场全球性的“战争”,我们人人都有责任,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整个地球,加油吧!
点评:
这篇小论文,它展示了一位地理老师的教学效果,农村地理教学一直是薄弱学科,学生不愿学,高招又不考,如何取得课堂效果一直困扰着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小作者通过课堂引入、课堂演示、课堂管理等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文中的老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思维,要思维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才会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取得理想效果。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既气候变暖引发的种种灾难,进而谈到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对物种的影响,让地球人类不能漠视,一定保护我们的家园,每个人、每个国家要从自身做起,保护家用,人人有责。
通过阅读这篇小论文,无论我们教那一学科,只要用心挖掘教材,组织好课堂教学,抓住学生的特点,都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在以后地理教学中,多运用新方法,思想放开点,一定让地理知识贯彻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高中1000字地理论文篇2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过程、方法、思维素材的积累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逻辑思维素材库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地理学科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五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研究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测试能力。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而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借助地理测试能力(即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储备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来展现。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玻璃温室和大棚的保温原理和大气的保温原理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里?当然,在学习教材知识时,思考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要注意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在学习气候和我国雨带的移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本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本地区的降水集中的时间等。
3.借助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
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平时注意新闻、报纸、网络等传媒中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如新闻报道:8月份,我国甘肃舟曲现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根据新闻报道思考泥石流的危害、成因及该地的所处的干湿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我国雨带的移动等相关知识。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数学、物理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在复习《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会碰到经度、纬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画出二面角、线面角,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把握。在学习大气运动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重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解决之一问题。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
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巧妙地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知道从哪去想。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连续性地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多个问题就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讲授“地中海气候”,引导学生在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时,可向学生分别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3)具体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4)这样的气候条件发育什么样的植被?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现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各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
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等,虽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其产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所致。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着强烈的创造精神的思维。例如:英国与日本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差异的比较,可以让学生知道环境和经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更好地发展。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我国五、六十年代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这一现象,我们如何去看呢?从当时社会现实看,它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现今生态环境方面看,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甚至濒临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1998年发生的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3.充分利用地图,提高思维深度、潜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40°纬线通过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
总之,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常华锋主编(2004年3月);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沈德立主编(1999年6月);
(3)《中学地理教学法》曹琦主编。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瞿道峰赵延珍
(5)《浅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龚鹏
高中1000字地理论文篇3
浅谈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摘要:旅游业是一个生机盎然、蒸蒸日上的产业,对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旅游环境保护
一、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地球自诞生以来,孕育了优美环境与奇异景观,山川河流、花鸟虫鱼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产生后,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臣服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时期。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自然环境为主。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修养身心的好地方,可以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并带动餐饮、交通、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却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落后观念,从而导致很多旅游资源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旅游景观损毁等严重问题。此外,部分地区却认识不到旅游资源的价值,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闲置”,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旅游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笔者设计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的探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师生形成共识等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旅游资源如果不开发或开发较少就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如果过度开发就会使旅游环境“不堪重负”,容易导致旅游环境“寿命”缩短等情况。因此,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旅游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实际上构成一对矛盾,二者对立统一,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使我们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合理开发的过程中保护,为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等物质上的基础。这样,师生之间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收效较好。
二、开展“我为旅游资源保护献一策”活动
1.政府层面。
全国人大要建立健全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并认真督促政府贯彻执行;国务院要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做好全国性旅游资源统计、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地区、景点的重点防护工作,确保旅游资源质量提升;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肃处理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破坏景区自然环境的行为以及误导游客、坑蒙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并将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考评指标体系;各地方政府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党政宣传部门和新闻舆论机构要通过公益广告、纪录片、新闻稿、实地采访、树正面典型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凝聚为全社会的共识。
2.旅游企事业单位层面。
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是旅游资源的直接管理与保护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之责。比如,敦煌莫高窟研究院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推出“数字敦煌”,将大量精美的莫高窟洞窟图片、文字介绍等放到网络上呈现,既最大限度地克服时空局限,扩大了莫高窟文化的影响,使全球各地的旅游爱好者足不出户便可欣赏莫高窟的美景;同时又减轻了因现场游客过多而造成的巨大保护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对于游客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要通过耐心劝导、播放文明宣传片、开展文明竞赛活动、奖励文明言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长期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较好成效。
3.公民层面。
先举两例:据新华网消息,2015年6月18日,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亵渎红军战士雕像的行为受到全社会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另据环球网消息:2016年11月1日,浙江温州一旅行团2位游客在澳大利亚悉尼被警方逮捕,起因居然是随地大小便!这两则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公民的言行不仅仅关系到自身形象,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首先,公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对旅游资源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其次,是依靠群体约束。
所谓群体约束,就是借助人民大众的力量,对保护旅游资源的人和事大力表扬,给予正面典型人物和单位以物质鼓励和精神奖励;对于消极保护甚至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勇于去揭露、批评、鞭挞,使得负面现象制造者无处藏身。综上,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笔者表达了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期望大家共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旅游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4.高中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