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地理学教育毕业论文

秋梅分享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理学教育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地理学教育毕业论文篇1

  论初中地理教育中的激励手段

  摘要:本文将初中地理教育中的激励手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结合,通过对不同激励措施在各种情况下教学效果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合理、灵活、有针对性地选取正向或负向的激励手段,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育之水平。

  关键词:素质教育 正向激励 负向激励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核心。一般来说,学生的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学生对自我,人生,以及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和意义,而外在素质就是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外在的行为。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育的关键,也应当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为主,促进其形成积极学习和生活态度,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从而实现提高其初中地理成绩。

  合理有效的激励手段是初中地理教育质量的保证

  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促进他们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要有合理的激励手段。总的来说,不同的激励手段按性质其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是通过鼓励,褒奖等手段对学生的特定行为进行正面强化,使人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继续其正确的行为,并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而负向激励则是通过批评,惩罚等手段对学生的某种错误行为进行负方向的强化,以防止此类不当行为的发生。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初中地理老师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合理的运用正向和负向激励,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推动其外在素质的不断改进。

  积极合理的正向激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提高其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其中自我实现排在最高,在此之前是被尊重的需求。而所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是学生追求自身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种外在体现。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首先要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求。故而,简单的负向激励简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甚至造成一些极端的心理,比如自卑和逆反心理。而这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因此,教育者应当慎用负面激励,同时积极的采用合理的正向激励手段,尊重学生,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就的快乐,从而激发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

  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

  积极合理的正向激励能更好的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全面的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成果。然而单纯的正向激励并不能完全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全部问题。有时候,过多的正面激励会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使得问题恶化。此时,就应该采用一些负向激励的手段,控制其过分膨胀的骄傲和虚荣心。但负向激励要把握尺度,更要把握时机,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同时也应加之一些合理的正向激励,来减少和冲淡负向激励对学生的打击。

  激励要有合理的针对性

  不同性质的激励手段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合理应用,其要点在于激励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指的是要在合理的时机,有所指的褒奖或批评学生特定的好或坏的行为,而不是泛泛的、模糊的、没有特定对象的抽象的奖励或批评。要在学生完成某个好或则坏的行为后,不失时机的合理的去采用正向的或则负向的激励措施。同时,在激励学生之前,必须收集足够的信息,了解事情的本质,然后再作出合理的激励行为。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光凭主观就充忙的作出不合理的激励,其后果将是可怕的。试想一下这种情况:如果A同学在初中地理考试中抄袭了B同学的答案,因此出现了雷同卷。但由于A同学平时成绩较好,所以就主观判断是B同学抄袭了A同学,因此对B同学进行批评和处罚。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B同学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对同学产生不信任感。而A同学的作弊行为没有受到负向的控制,将可能形成一种赌徒心态,继续其欺骗性的行为。完全可以说,一次错误的激励,其后果将是十次正确的激励也弥补不起来的。因此,在采用激励手段,特别是负向激励手段之前,一定要充分收集信息,正确的了解事实,让激励具有合理的针对性。

  激励手段要灵活,沟通是渠道,理解是关键

  地理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的,学生的性格和背景也是及其多样的。相同的激励手段,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对不同性格不同条件的学生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即是是表面上性格类似条件也相近的学生,由于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过往经历的影响,对相同的激励手段作出不同的反应。特别是对于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子女更是给增加了合理选取激励手段的难度。因此,初中地理老师一方面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以实现激励手段的灵活,从而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特质,知道哪些学生有自卑倾向,哪些学生有过分骄傲;哪些学生内心叛逆,哪些学生有依赖心理……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激励手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初中地理老师也必须要放开自己的心胸去理解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能因此自己个人的偏好和感觉,而给不同的学生不公正的对待。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初中地理老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灵活的合理的激励手段,以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的,促进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

  [2] 胡卫平、周蓓,动机对高一学生创造性的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4)

  [3]蒋汉通,素质教育新解,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地理学教育毕业论文篇2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节水教育

  摘要: 当代社会节水教育刻不容缓,水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地理教学工作中应当强化这方面的研究,结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补充拓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空间等方面予以创新,更好地促进学生增强节水意识。教师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学设计之中充分体现节水教育;二是在教学内容之中有机增加节水信息;三是在教学实施之中巧妙穿插节水环节;四是在教学拓展之中兼顾节水活动拓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节水教育 教育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源,一切人类文明都将灰飞烟灭。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工作,更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节水教育应当从学生时代抓起,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方式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节水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做简要论述。

  一、教学设计之中充分体现节水教育

  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教学方案设计得当,整个地理教学工作就有了鲜明的指引,各项教学流程与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反之,教学设计环节出现疏漏,整个教学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笔者在教学中强化节水意识教育,并不是心血来潮、随意行为,而是一项系统性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地理教材中恰当的内容进行穿插,体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效果,这是提高节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首先,笔者在教材内容中筛选出一批与“节水”主题相关的内容,建立在这些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穿插,体现教育引导的巧妙性。如《水圈与水循环》、《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等内容与水源联系较为紧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节水内容。

  其次,笔者在地理教学方案设计中,设置一些引子,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些相关的内容悄然转移到节水教育上,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此外,为了配合节水教育的顺利开展,笔者在教学设计环节还精心搜集了大量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料,有图像、图表也有视频,充分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之中有机增加节水信息

  地理教学一定要有丰富的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与深度,否则就会陷入泛泛而谈的境地。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局限于教材,相对于地理学科所涉及涵盖的领域而言,教材只能够抛砖引玉,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在教学纲要范畴内自主发掘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结合教学需要,增加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方面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印象感知的契合度,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强化学生的节水教育,笔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拓展,力求更加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生活感知实际,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明白,水资源是宝贵的,应当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例如教学《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时,笔者补充了我国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的相关资料,从人均拥有水量的数字对比,到两个地区种植业状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感知碰撞。许多学生深有感慨,这些地方缺水这么厉害。有了这样的内容作为补充,学生对南水北调的重要性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等有了更强烈的感知。

  三、教学实施之中巧妙穿插节水环节

  课堂教学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和关键环节,教师强化节水教育离不开这一主阵地。为了提高节水意识教育的渗透力,教师既可以单独进行节水意识教育,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积极探究思维的过程中受到节水意识教育。例如教学《自然资源与人类》时,笔者特地将水资源提出来和学生一起研究,从我国现有水资源的储量、水资源的分布和水源保护情况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水资源的宝贵具有了深刻认识。特别是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在全世界处于滞后位置,更是让学生为之一振。笔者在课堂上现场进行了“水,是宝贵的”这一主题表达活动,将节水意识教育推向了高潮。

  有学生说道: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有学生说道:如果你不节约用水,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学生发自肺腑的讲述,代表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再比如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时,笔者有机穿插了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方面的教育,在引导学生探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与推动力之后,特地提出水源保护和节约用水也是重要的方面,否则即使经济发展速度再快,到时候没有一片清洁的水源,人类生存环境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这样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对学生强化了节水教育。

  四、教学拓展之中兼顾节水活动拓展

  对高中生强化节水意识教育,既要抓住课堂这一环节进行思想教育,又要通过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特别是主题教育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充分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以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节水教育渗透其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例如教完《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组织开展实践调查活动,针对家乡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统筹兼顾开展研究。学生在调查中感受触目惊心,一方面是水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是生产用水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用水荒的情况。

  这一活动将节水教育和环境问题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又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意识进行了强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笔者要求学生针对生产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一主题,从网络、书籍中查找资料,提出观点,在全班开展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搜集到了节约用水的多种路径,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节约等方面,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节水意识。

  综上所述,节约用水当从学生时期抓起,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借助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强化教育引导,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2]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83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