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篇1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和提倡"教育均衡"的今天,和谐教育至关重要,可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和谐教育实施的"绊脚石"。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他们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所以就造成了这一群体的大量出现。
我校地处中国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也是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集中地。从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来看,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通过调查,发现这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放任的,另一种是专制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的呵护,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大,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这类儿童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偏激、懒惰、暴躁、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有:厌学、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与别的同学闹矛盾、不完成作业、沉迷游戏、说谎、偷盗等。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发生危机,违纪行为增多等。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俗话说,儿童的教育就是爱与善的传承。那么,我们怎么实施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学生呢?
1.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失,他们经常有一些想法和心里话却无法和长辈、亲戚们沟通交流,所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扮演好慈父爱母的角色。去体贴照顾好这些孩子,并努力改善师生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师爱来填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使我们能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参谋、顾问和助手,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
班主任老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的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从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他们的亲情关系不够健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品德发展。因此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一些成长所需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就夹杂了有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轨行为、不健康的东西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主题班会、联谊会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4.建设良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要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学习,让他们能够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也才能有好的个性的发展,也才能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5.建立教师课题研究小组
希望学校能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让我们教师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从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架设一座无形的"心桥"
孩子对父母感情的亲情依赖,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寄给孩子许多钱物,却常年不给孩子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饥渴。我希望能通过学校牵线搭桥,动员家长能定期通过书信或电话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我确信,这个方式的施行,一定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7.成立家长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非常规的教育,对他们实施教育的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难以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这也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怎么办呢?希望当地政府能成立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相关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帮助监护人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教育观念,使其懂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此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总之,摆在我们面前这块不容忽视的 "绊脚石"已成为影响和谐教育的敏感问题,也成为了困扰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一起来努力,共同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使身处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们能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阳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润,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篇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第一,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第二,学校采取寄宿制度;第三,父母应做好监护孩子的责任;第四,老师应对留守儿童加倍关心。
[关键词]教育均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逐年提高,以农村青年为主体的打工群体逐渐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比较强,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留守在家就学的孩子年龄大多不满14周岁,一年内很少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各地开展的省一级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品牌活动有60多项,共培训留守儿童代理家长315万名。
因为亲情的缺乏导致的“情感饥饿”,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以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因为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的诸多问题。由于这些孩子大部分在10—16岁之间,这里面有大部分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质上的原因造成这部分孩子在行为上产生如下两种类型:
(一)、放纵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属于这种的。监护人通常会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这样就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关注的很少,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纪律涣散,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性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养成了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部分父母由于在外工作的原因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给予 ,行为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以致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部分“留守儿童” 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认为“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自卑、孤僻型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 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卑心理严重。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一个月或甚至几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视的感觉和强烈的自卑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性格较内向,很少发言,常常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久等等。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目前,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成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切实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人口的未来素质,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前途和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关心,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影响。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不仅会出现学习成绩较差的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校是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6—14岁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变化大,可塑性强。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教育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留守儿童”凸显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
心理发育不健康
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很久才通一次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样远远是不够的,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穿暖就行了,其他就无所谓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根本就是不负责的表现。有很多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而且他们觉得反正父母不在家,没人可以管得到我,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习惯,甚至有的人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他们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对于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是很难,祖父母文化都不是很高,孩子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他们很多都解决不了,也不能纠正孩子做错的作业。而且有的祖父母溺爱孩子,什么都顺着他们。有的孩子认为老人家好骗,所以很多时候明明有作业也说没有。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整天就在学校当小混混。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问题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这些监护人大多都没什么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没有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通,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农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还认为“孩子在校,家庭出钱,学校管理,家长不用操心,承担监护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种家庭监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四)学校、家长、社会对 “留守儿童”关心不够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因此,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如果学校与家庭管理配合不当、管理存在失控的状态下,儿童、少年因为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成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有差异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 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 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速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深入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全面调查,认真研究对策。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市、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寄宿学生不具备条件,政府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乡镇首先创办寄宿制学校,为学校、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学校良好的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照顾和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科技活动展馆,为学校与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平台,以鼓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家庭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
学校应当建立“代理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代理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代理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代理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
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各种工作机制的构建,使学校形成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机制,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四是成立 “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建立起了“爱心图书室”,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
(三)老师对留守儿童应加倍关心
老师要学会用真情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一是建立档案,多沟通 。在实践中,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是用心关爱,多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三是制定计划,注重平时根据留守儿童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四是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 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是利用活动,多鼓励。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是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四)、学校采取寄宿制度
首先,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的优势。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镇中心学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的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游戏厅、网吧、录像厅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怎会不影响学习呢?而实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早、晚时间必须上自习课,在自习课上认真复习功课,预习新课。学校在早、晚自习课时间,安排相关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疑释惑。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
其次,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近年来由于农村入学率偏低和各村组入学率差异大,为了节省教育成本、集中资源办学,地方教育部门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调整,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
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4j。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 ,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问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影响、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
目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如建议政府建立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赋予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享受所在地学生就读的待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良好愿望,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目前情况下实行集中寄宿制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五) 父母应做好监护孩子的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