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的导入艺术
王宏善分享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其中新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一环。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使整节课的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因此,设计良好的新课导入也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凤头”,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化学的新课导入也要因新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注意知识的准确无误,突出新知识的重点;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此前提下,课的导入还应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
2.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或她)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要有新颖性
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教材内容表面上的类比点越少,越能吸引人。
4.导入设计要简洁清晰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作为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简洁明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所学的知识内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教材,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介绍几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二、新课的导入方法
1. 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1〉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以此为契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向深引入。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创设“矛盾”实验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表明,平淡无奇,无矛盾冲突地导入新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的兴趣的。在新课导入时,若设计一些“矛盾”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构成悬念,即对某一问题学生想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却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讲授新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1+1≠2”,此时,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立即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形成认知冲突。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将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混合,学生观察后发现总体积不等于100毫升。但这个“矛盾”实验的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更令学生口“ 悱”心“愤”。这时,教师指出:“要想明白个中原因,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矛盾”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再加上恰当的设问,很快就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2.故事法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上课开始,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还可以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达到新课导入的目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的浓厚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入的长处和优点。
3.谜语导入:
学生对猜谜语兴趣很浓,有些知识可以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又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一上课先给学生说了一个谜语:符号象倒工,无色味最轻,遇火有水生,还原有本领。这个谜语说后,学生兴趣盎然,头脑中产生了问号,迫不及待要解开这个迷,从而促使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4.生活实例导入:
知觉总是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和旧的经验相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选择与新课有关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启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新课。例如讲《中和反应》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这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蛰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这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课。
5.“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6.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把一些难于理解的、抽象的微观为题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非常的吸引学生,更加的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不同的引入手法。当然,课堂引入的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仅仅局限于这几种方法,应力求创新,多彩多姿。课堂引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化学的新课导入也要因新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注意知识的准确无误,突出新知识的重点;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此前提下,课的导入还应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
2.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或她)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要有新颖性
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教材内容表面上的类比点越少,越能吸引人。
4.导入设计要简洁清晰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作为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简洁明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所学的知识内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教材,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介绍几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二、新课的导入方法
1. 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1〉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以此为契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向深引入。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创设“矛盾”实验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表明,平淡无奇,无矛盾冲突地导入新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的兴趣的。在新课导入时,若设计一些“矛盾”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构成悬念,即对某一问题学生想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却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讲授新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1+1≠2”,此时,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立即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形成认知冲突。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将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混合,学生观察后发现总体积不等于100毫升。但这个“矛盾”实验的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更令学生口“ 悱”心“愤”。这时,教师指出:“要想明白个中原因,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矛盾”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再加上恰当的设问,很快就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2.故事法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上课开始,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还可以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达到新课导入的目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的浓厚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入的长处和优点。
3.谜语导入:
学生对猜谜语兴趣很浓,有些知识可以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又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一上课先给学生说了一个谜语:符号象倒工,无色味最轻,遇火有水生,还原有本领。这个谜语说后,学生兴趣盎然,头脑中产生了问号,迫不及待要解开这个迷,从而促使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4.生活实例导入:
知觉总是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和旧的经验相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选择与新课有关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启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新课。例如讲《中和反应》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这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蛰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这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课。
5.“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6.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把一些难于理解的、抽象的微观为题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非常的吸引学生,更加的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不同的引入手法。当然,课堂引入的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仅仅局限于这几种方法,应力求创新,多彩多姿。课堂引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