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中等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例文(2)

秋梅分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例文篇2

  浅谈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再加上内容丰富多彩,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容易使中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加强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利用历史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中学生面前,使中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多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讲的中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和中学生的头脑中,使中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中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对知识掌握也是被动地识记课本的内容,这样就扼杀了中学生的个性、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因此,上课时就要让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破除权威教学。其实,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且形成了独立的性格,教师很难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中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师生的互动,使中学生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内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情绪之中,体验和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合作、创新的情境中,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新颖教学方式的设计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

  1、联系生活实际法

  在讲科举制时,首先让中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中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中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中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中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让中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过程非常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须教师多费口舌,中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三、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教育技巧

  1、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开头好,成事之半”,成功地导入教学,必须在课堂中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中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

  2、挖掘教材情趣因素提高中学生兴趣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像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借助教材中的情趣因素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总之,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的趣味性,可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充满生气,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中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巩固,对作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我们的教学原则,但今天的教学仍跳不出围着老师转的怪圈,课堂由教师支配,教师让中学生观察,教师让中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让中学生讨论等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中学生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很少,独立活动的空间很小,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负效应是扼杀了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上课时就必须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学生通过对书本知识进行思考、整理、分析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先让中学生对每一事件的原因、影响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样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真正让中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历史教师可以试着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课上,老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和对知识点作一个总体小结,重点放在下课前十分钟的点评上,以增强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即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就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以使自己更主动地投入学习。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中学生,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能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多关注中学生的需要,想他们之所想,因材施教,解决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永照.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7

  [4]李镇西.给新教师的建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杨吉庆,李厚瓒.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困惑与协调的探讨[J].

猜你喜欢:

325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