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论文3500字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心理学的论文3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心理学的论文3500字篇1
浅析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高校宿舍管理
从各地集中来到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刻起,高校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埋头苦读于沉闷的教室,宿舍也随之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大学生宿舍是校园文化之窗,宿舍集体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有着独特的功能与影响,宿舍集体可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使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学会宽容与豁达,还能增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宿舍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观、人生观。大学生宿舍日益凸显出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高校对大学生宿舍管理及文化建设也都随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标准化公寓、“文明宿舍”等活动而益加重视起来,其管理理念与内容也必然随着形势变化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1.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一是高校宿舍管理的功能和职责已经发生了改变。宿舍功能定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单一,大学生宿舍不仅仅是一个休息的场所,还蕴含不可忽视的“育人”价值。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提出了党团进宿舍、社团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维护和支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要占据大学生宿舍这个教育阵地和窗口,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党的报告也曾做出过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之一。
二是辅导员或宿舍管理人员在高校工作中的角色有了很大的变化,管理方式必须适应发展。辅导员或宿舍管理人员的角色期望由“保姆式事务管理者”演变为“实践、理论研究者”;职责要求“既会管,更会教”;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再以师长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亦师亦友”;行为模式由“权威、说教”演变为“平等、引导、促进”等等。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能否既能“管”还能“教”,是衡量一个高校宿舍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宿舍管理还要逐渐把“管”的重心向“引”及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的重心转移。
三是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现存的一些弊端亟需改变。表现在:第一,宿舍管理员与学生间的关系僵硬,彼此不尊重。第二,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不善于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宿舍的卫生与文化建设;第三,宿舍的现行管理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如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上禁止性条款多,授权性条款少,义务性条款多,权利性条款少,在管理层面上更多的是强调服从,强调执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较少等,从而在文化层面上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大学生的认同与接受。
2.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高校宿舍管理及其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以来最具影响的心理学潮流,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从其本质上来讲,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辅相承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学者那里,“他们认为自我实现的概念中包含着利他和对他人的责任心。作为Maslow理论中的典范,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大多是那些提升了社会责任感的人,它们都强调人的心理的正向力量”。[3]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即以生为本,用心服务。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态度服务学生与社会,会产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赢效果。
第一,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帮助宿舍成员整合各自的价值观,树立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
每位大学生即使受相同的学校教育,但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宿舍的日常生活中,宿舍成员之间总会对一些现实问题存有兴趣与疑问,为了解决这些兴趣与疑问成员之间就会进行一些讨论,他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直到最后得出几乎一致的观点,这些点点滴滴的讨论会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一点一滴的冲击不断地改变着成员之间的自我认识,自我探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为他们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供了基础。
基于此,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整合每个班级成员的群体的价值观,使其多样或多元化的思想认识最终都能回归到对于每个成员都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上来。从而形成宿舍成员中的价值取向:一是宿舍中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彼此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二是当宿舍成员采取了不当行为并造成了矛盾和误会时,首先了解行为原因,并让宿舍中所有成员对事情的处理有综合的意见。不宜采取逃避的态度,用调换宿舍等消极方式来解决矛盾问题。三是尽可能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价值取向的统一并非指所有成员都不能够有不同的意见或不同的选择权,相反更应该给每个宿舍成员适当的表达意见的机会和对事情有判断及选择的权力,只是要求宿舍成员间尽可能采取受尊重或受鼓励的行为表达意见,而不是采取不尊重或不鼓励的行为表达方式;四是教师在宿舍管理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以宽容、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不偏不倚的处事风格,来解决宿舍成员的矛盾甚至冲突。
第二,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帮助宿舍管理中各成员加强沟通,促进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沟通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并理解信息、知识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的途径[4]。沟通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沟通的成功或有效性是以所传递的信息被当事人充分理解并认同为标志。有效的沟通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给予反馈和获得反馈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宿舍成员当中有效沟通是彼此建立友情,相互帮助,甚至是消除误会最直接的情感和行为交流方式。沟通既是沟通者的人际关往需要,也具有社会支持的功能作用。因此说,宿舍成员间的有效沟通是营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
第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普及朋辈心理辅导,建构高校四级心理网络。一些高校已经建立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各班级心理委员――各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宿舍一级的心理信息员是直接与每一位同学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基层的单位,在这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中,普及朋辈心理辅导非常必要也较有效。
朋辈心理辅导是让同龄者对周围遭遇心理困扰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而提供的一种具有类似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在宿舍中运用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同宿舍的同学们能以更宽松的氛围、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引导和帮助,来解决学生中比较表面的心理问题,利用它覆盖面广;简便可行,易于见效的特点,发挥它容易及时发现宿舍里同学的心理异常倾向和问题,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第四,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更新管理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集体人格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在于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的体验能够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每个人的积极人格是积极的社会环境的组成基础;积极的社会环境又是积极人格培养的土壤和养份。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心理上往往不够成熟,还有一定的心理依赖,需要社会支持,生活中他们面对诸多压力,如繁重的学习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面对种种压力,他们需要情感的交流与倾诉,如果高校中师生互动性差,沟通交流不足,师生感情淡漠,相互感染较少,就会出现师生信任危机,良好的集体人格就无法形成。当很多人在共同做一件事情,共同完成一项事业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集体在人格方面的共性,这就是集体人格。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因为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宿舍管理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师生之间消除代沟与误会。
第五,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倡导“预防干预”,增强宿舍间正能量的传递,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人类自身存在着许多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和品质,这些品质正是今天社会所广泛提倡的正能量在社会心理当中的具体化。因此,如果说危机干预是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需要外部力量进行干预的一种心理健康维护模式的话,那么我们更应提倡和注重“预防干预”。原因是人际关系如果能在发生摩擦之前更好地由双方通过沟通或以朋友为中间人来消除误会,比起出现问题后再进行干预和修正关系,要更好处理并能更好地维护关系。
总而言之,以宿舍文化为平台,加强积极心理学理念及技术的推广运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高校有必要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体现管理中服务育人的本质要求,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改善现有的宿舍管理及其文化建设的服务形式和内容,从而为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心理学的论文3500字篇2
浅析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引言
边际效用探讨的是人们内心的满足程度。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去解决经济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相对论和万有引力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从研究神的存在开始转向研究人自身的发展,从人类起源到内心活动都是人们的探讨范围。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学者不但要思考如何使资本收益最大化,还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利用当时最新的理论方法去解释经济现象,这个时候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在人们视线,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自然成为了当时学者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边际效用价值论、心理学与经济学
要明确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首先就要说明本文的经济学所指的范畴。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解释国家治理与财富积累的一门学科,后来西方学者为了推行“全球化”,便去掉了“政治”一词将其改名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及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要被共产主义取代,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而极力回避描述人的主观意识。综合历史中各经济学流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时间以19世纪80年代心理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界,不包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心理学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每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多,每增加的一单位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描述的是人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即欲望。商品或服务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
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质上是以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作为分析人的满足程度的切入点,使得欲望、需求诸如此类的心理感受变得可以考量,它考查的并不是人的满足程度总量是多大,而是单位增加量的大小和变化。边际效用价值论为考查人的满足程度带来了真正可以操作的方法,这一操作方法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开始从心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产生的。
2.边际效用价值论与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其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对边际效用的论证是:心理上的感觉决定了人们对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买卖双方根据各自对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而达成交易,成交商品的价值即为客观价值,客观价值是边际效用价值的完成形态。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了新的研究视角,边际效用价值论第一次让经济学者把纷繁的经济现象和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结合到了一起。后来的经济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心理学解释经济现象,心理学也成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一部分,例如凯恩斯用“流动性偏好”解释收入该如何分配,以及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交叉学科――经济心理学,它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经济学兼心理学教授乔治?卡托纳创立的。
3.心理学的研究对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学以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致力于解决社会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资源分配关系到个人就会有逐利动机,因此不能忽视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者更好地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经济活动参与者背后的动机,只有掌握了经济动机,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者更好地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以经济现象的角度,去考虑经济现象发展之下人的活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启迪经济学者的研究,例如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个案分析法能使经济学者关注经济活动中个别人的行为,防止共性的理论掩盖个性的现象。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
学者有关心理学和经济学关系的论证从未停止过。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所谓新经济就是心理学”。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己的理论时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比如价值、选择、产权、机会成本、贸易等,它们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家则认为,这些概念都包含了人类的行为及心理成分[1]。研究经济心理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能够为经济行为的预测和调控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制定改革方案和推进改革事业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学依据[2]。经济学者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实验经济学的创始人,Vernon Smith因“在实验经济分析尤其是选择性市场机制研究中引入了实验室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3]。
心理学和经济学紧密相连,前者自然会对后者的方法论产生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实践辨证法基础上的系统抽象法,具体来说囊括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本文作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产生了影响:扩大了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增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用性;明确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性。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三、心理学研究对经济学的影响
1.心理学扩大了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心理学让经济学者开始探讨人的心理活动,扩展了经济学者的研究对象,经济学者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在用纯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在亚当?斯密、李嘉图之前的经济学者几乎都在研究如何积累财富,当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反抗封建统治的时期,经济学者转而探讨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的合理性以及资本如何获得最大收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学者才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普通的个人身上,体现在边际效益价值论的产生和后来的心理学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到了完整的社会生活之中。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商务谈判、买东西讨价还价,如果只从实现均衡价格的角度去分析,往往得到的结论是简单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博弈双方的反复要价的是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建立在完全信息之上,只有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政策才会起到作用,这表明,心理预期已经成为了经济学者考量的不可或缺的变量。当前,人们的心理活动已经是构成市场经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人们心之所想的判断,才是完整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确保了解释经济现象的完整性。
2.心理学增强了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经济行为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心理学的思想。以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为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如何生产、消费者如何花钱,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国家该如何制定经济政策,这些模型无外乎都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并且建立在苛刻的假设条件之上,如果不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即使理论很完美,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不会觉得它们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只有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大家熟悉的心理因素,我们才会觉得模型是有生命力的、是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才真切体会到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并且人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外在环境,这就要求经济学者不仅要提高分析个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性,还要重视考虑了心理作用而产生的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确保研究成果甚至政策制定是切实可行的。心理学极大地推动了博弈论的发展,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模型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完全”到“不完全”的转化正是经济学者对心理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且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现状描绘。只有从相关人员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才会说这是理论完整的运动过程,也是理论的实用性所在。
3.心理学明确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性
心理学本质上以人为研究对象,经济学与心理学应该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学科,因为它们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有关人的,并为人服务的学科。经济学的理论也不应该脱离心理学有关人性、认知、理性和欲望的限定,不应该停留于表面上地描述、解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经济学者在思考经济问题时参考了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就能明确人的目的和动机,并综合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人本身的条件,把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会有助于产生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理论。做到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从前的以资本、利益为研究方向,经济学者便掌握了以人为本方向,经济学的研究也会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了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和补充。因此未来经济学的研究仍要参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但要注意的是,经济学者要吸收利用心理学中有利于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成分,而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相加。另一方面,经济学者在解释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我国国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矛盾是公有制经济和官僚资本的矛盾。因此我国的经济学不能忽视政治因素,我国的经济学适用于经济学的叫法。我国的经济学理论不仅要扎根于本土的经济现状,还要依靠本土的心理学研究。只有我国的百姓才是最了解我国现状的,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不适合解释我们自己的心理状况,外国的文化入侵、国内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容易让我们迷失在物质欲望之中不能自拔,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带给我们牢固的心理依靠。因此我们要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人民需求日益多样化,政策制定必须要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政策的执行必须保持连贯性,否则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在社会上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经济学者必须要重视心理预期对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影响,注重民意,让人民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我国老百姓的诉求,更好地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心理学的论文35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