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基础教育>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2)

秋梅分享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篇2

  试谈避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策略

  【摘 要】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关键。但是,在现实中学前教育却存在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情形,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些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仅从教师角度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使农村幼儿园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 小学化 幼儿教师

  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关键。但是,在现实中学前教育却存在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情形,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些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从理论的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另一种是从实践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上的小学化,另外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1]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在教育目标上,重认知,轻情感、态度;在教育内容上,重智力,轻德、体、美、劳;在教育方法上,重知识传授,轻幼儿自主学习;在教育评价上,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是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错误教育。

  二、影响幼儿教师教学“小学化”的原因

  1.遵于幼儿园办园的市场导向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农村地区,公办园大量减少,民办园数量迅速增加。这造成了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市场导向,很多民办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多生源,更多利益,丧失了教育立场,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的特点开设一些小学课程。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为了保住幼儿园的生源,保住自己的饭碗,开展了“小学化”的教学。

  2.限于自身的专业能力

  在广大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大多是初高中和中专毕业,文化程度低,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因此,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致使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化倾向。与此同时,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幼儿教育应与小学教育有所区别,但也限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懂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怎样去教孩子。“我也知道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不一样的,幼儿教育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但不知道要教些什么,怎么教,我就在教材里找些算术、写字教他们,这样他们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家长也高兴。”一位农村幼师如是说。

  3.迫于家长的压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农村地区很多家长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他们认为孩子到幼儿园就是学知识的,如果学不到知识还不如让孩子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因此,他们会以孩子在幼儿园是否会了算术题,能写多少生字等来作为衡量幼儿园办学质量好与坏的标准。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说:“每天家长来接小孩的时候就会问今天教了哪些字,学了几加几的算术等等,我们也是没办法,家长只注重自己孩子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结果。如果他的孩子学不到知识,就认为我们不会教孩子,就会去别的幼儿园。”

  三、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1.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的诠释:摒弃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写字、拼音、珠心算等内容,把国家或省编统一教材和园本课程相结合,开展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科学制订幼儿一日活动计划,保证幼儿每天运动达到一小时,游戏时间达到一个半小时;

  在幼儿园的班级里建立区域活动场所,让孩子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材料应选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环保废旧物品,如树叶;农作物的茎、杆、叶、皮和易拉罐、饮料瓶等。[2]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观念,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独立主体,尊重他们爱玩、爱游戏的天性,避免灌输知识,给予“小学化”的教育。

  2.提高家长认识,转变家长观念。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左右。因此,幼儿教师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是转变家长观念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可见,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以幼儿园和家长形成的教育合力促使幼儿教育回归其应然的状态。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建议家长们不要只看到“小学化”带给孩子们一时的聪明与知识,而是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规律。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儿园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进入小学后会觉得老师讲的内容都学过,从而不认真听课,就会慢慢地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国内的专家也将此现象称为“三年级塌腰”。

  所以,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应该是他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和谐人格的发展。其次,让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的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选择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幼儿园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这种学习孩子在能力上有怎样的提高,这种提高对孩子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等。使家长明白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内涵,懂得“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的道理,从而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更新育儿理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3.设计趣味化、简单化、操作化的一日活动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中,教师可采用一些趣味性、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幼儿的一日活动,如老师可以让大班幼儿自己计划安排一日的游戏内容,还可在大班增加幼儿值日、整理床铺、收拾书包、拔草、送玩具回家等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小衔接方面,可以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如,中大班可以开展“听读识字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听、读、识字、说话、编儿歌的能力。还可在班级里设置阅读知识区,摆放各种幼儿故事卡片、图书等材料,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3]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并将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趣味化、简单化、操作化,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师认为无东西可教、孩子没东西可学的无奈的“被小学化”的窘境了。

  总之,幼儿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同时改变家长观念,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和实际的操作中获得本领和知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艳荣.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 冯晓霞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徐 青.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及纠正和预防[J].林区教学,2010(1)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相关文章: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浅谈论文

2.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

3.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论文

4.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思考论文

5.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论文3篇

6.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论文3篇

340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