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新经济学>

环保经济发展论文

斯娃分享

  环保经济即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环保经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保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环保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办法活动的总称,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建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国人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依靠人类的智慧拯救地球和保护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发展我们的经济、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 环保 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 政府的力度

  一、 我国环境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资料显示,当前国内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水域的污染趋势没有得都有效的控制。煤烟型污染十分严重,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递增,空气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全国688个城市的大部分都存在水源、城市垃圾和噪音的污染、森林草原的回复调节功能急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功能锐减.,真不敢想象,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尘沙弥漫,人类将在魔鬼般的尖叫声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时我们只能说,人类曾经属于过地球,但地球将永远不会再属于人类了。.

  在联合国评出的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的城市占了一半以上,首都北京也位居前列。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戒所说:“发达国家在一百年里出现环境问题,在中国二十年就集中出现了。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这一切都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燃烧化石燃料而排出的三废等等都在时刻威胁着地球生物的健康,让清澈的水变成了一滩死水、让蔚蓝的天空变得灰蒙蒙。我们必须拿出我们的勇气和力量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让地球恢复生机。

  二、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经济项目的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项目的 猛进,大量的建设投资,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环保的重点在于以下三点:

  (一)防治污染、控制和消减污染总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只要能有效的控制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在空气、水质、土壤方面的污染将大大降低,而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改善环境质量迫在眉睫。

  (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的迫害:我们生态环境有着很强大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一定的污染范围内可以自动调节恢复生态的平衡,但是由于有些唯利是图的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惜破坏我们的自然界。乱砍滥伐但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我们的环境危机严重,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我们的地球。

  (三) 加强核燃料等的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国家的发展需要很大的动力,核能源是极为强大的动力,所以安全工作极为重要。

  我国环境保护的难点在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资金的投入、高科技的缺少、政府的监管力度、人类的自觉性等等。

  三、 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世界文明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我们的文明之间会不时的发生矛盾。例如:农业文明导致了人类与自然彼此之间的冲突,出现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以及由于过度使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地肥力下降,,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都会大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因为有了好的环境才有了和谐的社会,有了和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才有意义。经济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份,但是我们的经济行为不能超过两个界限:

  (一)从自然界取得,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如自然资源(煤矿、石油、金属)的开采。

  (二)、释放到环境中的生产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

  我们人类的经济行为应从单纯的利益目标向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以最低的消耗、最低的污染取得最高的利益。所以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一个也不能小看,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建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刻不容缓。

  四、 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发展我们的经济呢?应从以下几点

  出发考虑:

  (一)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什么我们的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呢?就是因为有关的部门和有关人员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徇私枉法,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喔们的大自然。国家政府部门应重点完善污染防治各单项法的有关法律制度,及时补充和修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环境保护需要达成共识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强化行政责任和问责制度。

  (二)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生产:提高国家技术创新水平、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关键经济的技术投入有效提高效率。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三)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好的环境中发展经济:通过多种传媒宣传环保,,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让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参考文献:

  (1)、付林、郑微.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哈尔滨,2006年第一期

  (2)、李鹏志;张学明;孙强;;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2期

  (3)、《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文件,1996年08月03日

  环保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现状

  近年来,在各媒体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似乎已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官方经济学界更是一片乐观。权威的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末,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报告作者以坚定而豪迈的口吻宣告,21世纪将是中国兴起和腾飞的世纪。 只有少数研究者指出:中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繁荣。事实上,一个问题就令人看法实质所在: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否支撑起一个中国世纪?中科院的预测是,2050年GDP为89万亿,是90年的50倍。但难以逾越的障碍是资源不足。权威人士证实,建国后40多年来,GD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D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

  中科院学者的预测全部建立在资源低耗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上,这当然不是事实,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讲,即便发生某种奇迹,真的建立了资源低耗型经济,但中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能否支持中国的经济规模再增长50倍?最深刻的悲剧可能是---中国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试验之后,惊骇地发现本国的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资源总量已所剩无几。据“世界观察环保组织的《1998年世界现状》报告指出,如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资源将不敷中国对谷物的需求,石油资源也不够用。世界再也无法依目前的发展脚步继续走下去了。

  再谈谈中国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长的污染。学者证实,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说社会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来,中国经济总量再增长50倍,污染要增长300倍。就算污染率随经济发展而减轻,GNP增长50倍污染量仅增长100倍,中国也绝不是人类可以存活的国度。或者,奇迹般地赶上高科技列车,经济结构转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简化地说,如果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生态指针---森林覆盖率警戒线20%、人均淡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8亩等,生态系统便可视为突破了生态环境容量,超载运行,趋于崩溃---这正是中国面临的噩梦。 事实上,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讨论如何赶超,实现强国梦,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经济学界常夸耀的数字有两个---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对洋溢于官方媒体上的乐观,有经济学家如此解释,少数经济学家与权力资本和外国资本结合,获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国繁荣(不管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时可以分享大份额,在危机发生时却不必分担成本。他们乐观得很,并为人民描绘了一幅玫瑰色的图案---增长速度就是一切,经济发展可以自动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经济学家海耶克曾说,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忽视了时间因素。他认为,学术界对时间的领会迟钝,远不像政客、运动员和演员那样深知适当的时机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试图引入时间的因素,而一般经济学著作中,时间的关键作用却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时发生?因果之间可能有多长时间?

  这同样是中国人将深感痛切的教训。我们知道,许多事情可能会发生,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可能到来之类,但却忽视了时间---我们还有多长时间?梦想成为现实之际,我们还剩下什么?以沉船为例,到全体乘客可以投票表决、立即抢修之际,我们还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态崩溃的关键同样是时间---在国土承载力耗尽之前,我们能否扭转资源与环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趋势? 从资源超载的角度看,国土承载力的最大极限大约为15-16亿人,没有官员或学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长趋势,距离这一经济-生态总崩溃的临界点还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长而言,政府采取了世界上最严厉的政策,今后怕已无能为力了。

  从污染超载的角度,美国派驻北京的环保官员估算,如果96年开始投入巨资,04年前须紧急投入3万亿美元,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数字相当于建政后前4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到每年国有资产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绝望。这也是在说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们甚至用不着去讨论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那是一种奢侈。我们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纪中国有没有水喝?

  中国人均淡水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严重透支。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半数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数以上严重缺水,特大城市几乎全部缺水,50个城市已进入危机状态,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以中国人特别能忍受的国民素质,渐进、常规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并非必定导致社会解体。而渐进灾变中的急性爆发将是社会承受力崩塌的关节点。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在今日的严重水危机上,只要加上一个持续数年的大旱,就可能导致社会解体。历史上,1638-1641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持续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会动荡不宁,饥民组成军队,终于推翻了强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发生一个持续三年的大旱,其打击点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华北地区,后果难以设想,京、津、唐、保等地区是贫水中国的特贫水区。外来观光者只看见高楼大厦林立,却不知道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国际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的1/3以下,为世界人均数的1/30,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区阿拉伯半岛还要低,也低于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70立方米)---可以这样概括,以北京市为圆心,800公里半径之内(200万平方公里,超过1/5国土)已没有一条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严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达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国昌就发出警讯:如果供水问题未有改善,只要再来一次大的旱灾,华北地区的经济都可能崩溃。

  我们所谈到的仅仅是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容量危机。而中国早已陷入全面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股市畸形、泡沫经济、国企破产、工人失业、农民贫苦、金融混乱;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任何一环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断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整个大系统的雪崩,堵无可堵,防不胜防---一些国人已预感形势危如累卵。

  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后,经济学界摸索出一条规律,必须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长就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速度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只能高速度,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优越性的论证似乎开始受到普遍怀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动经济繁荣,花钱买稳定。这种局势下,人民和政权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可以放弃长子继承权,但总得给碗红豆粥。新的实践证明,只能维持(统计意义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维持繁荣景像,8%增长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线。

  经济学家深谙个中的奥妙。杨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定要达到8%?经济学家说是为了保证就业、维持信心。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本来一个预测数字,到中国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怀疑,因与现实反差太大,反而强化到人人谈论的程度。这也证明,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政权稳定的主要源泉。

  二.环境现状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往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特质和精神财富,但是人口的过速增长及环境利用的无序、无度又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社会经济受到影响,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

  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时代问题,而其之所以成为时代问题,并不是遥远的事,是产业革命之后开始产生的问题,是“二战”以后开始形成的问题。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2002年3月5日,____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语气沉重地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我国目前环境现状绝对不容乐观,在查阅多大量资料和环境报告后,本文具体空气、水体、土壤、植被等几个方面来予以介绍我国现在的大致情况。

  ( 一).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城市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依然严重,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到2001年底仅占1/3。其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在3-248微克/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66微克/米。52.3%的北方城市和37.5%的南方城市平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米3之间,全国平均值为45微克/米。北方城市平均值为49微克/米,南方城市平均值为41微克/米。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米之间,全国年平均值为291微克/米。

  造成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烧煤和汽车尾气,其中烧煤是最根本原因。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核心的,这样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而且,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国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

  严重的大气污染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我国每年在这些疾病上的花费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空气污染又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酸雨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腐蚀仪器设备,使其寿命大幅度减短,还造成森林植物大面积死亡。

  (二).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湖泊环境研究主席、科学家刘鸿亮教授对全国55000千米河段进行了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3.3%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45%的河段鱼虾绝迹,85%的河段不符合人类饮用水标准,而且河流自洁等生态功能也严重衰退,形势异常严峻。

  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参考另外一些资料,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和事例。

  河流方面,1998年我国176条城市河段监测数据显示,52%的河段污染严重。 湖泊方面,近30年来污染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如滇池,全湖水质低于V类湖水氮、磷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洋方面,污染严重表现在赤潮发生频率增加及泛滥范围扩大。

  地下水方面,全国城市供水30%源于地下水,北方城市达89%,近20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恶化。2005年,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局部地区地下水水质指数严重超标。

  水体污染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农产品质量下降;渔业生产严重受损;水资源供应更为紧张,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三).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在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771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才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不仅如此,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还不好,全国大于陡坡的耕地有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9%,更有许多耕地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风蚀,海蚀。

  1.水土流失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此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我国是一个农业用地较少的国家,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国的珍贵土地资源居然还在不断减少,实在令人为之叹息。

  2.土地沙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目前,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在不断扩大。针对沙漠化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表明,草原过度农垦,草原过度放牧是沙漠蔓延的主要原因。

  3.盐碱化

  我国现有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土地有5.1亿亩,盐碱化土地已经延伸到17个省区,其中仅在新疆、宁夏、甘肃和山西四省(区)就有盐碱地2亿亩。 盐碱化的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它直接导致植被减少,因而使大片大片的土地裸露,最终导致沙尘暴。经过调查分析,盐碱化是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盐碱化还是我国草原地区经济的一大“心腹之患”,因为它会而且已经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据悉,在三北地区,盐碱化造成的草原退化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四).植被状况令人担忧

  我国历史上曾是多林国家,可是由于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对森林滥砍滥伐,加上近代史上的多年战乱,使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成了世界上的少林国,森林资源锐减。植被覆盖率低的另一个表现是草场退化,我国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地区,面积约3.31亿公顷,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原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草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在西北地区草场退化形成的沙漠逐渐扩展,荒漠化日益严重,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

  (五).自然灾害严重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涝灾害、干旱、地面沉降、海岸线退化,病虫害、酸雨等多数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在我国,自然灾害集中表现为干旱、洪涝和病虫害三个方面。

  面对环境污染,我们政府做了很多,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 明确了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地位,制定了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保护行动》等文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

  2. 建立了更为严谨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响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到199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资源保护法律9部,环境行政法规28件,环抱部门发布环境规章70余件,环境标准390项。环保已经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着利用法律手段转移。

  3. 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

  4. 环境外交和国际合作日益活跃

  我国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各项重大的国际环境事务,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发挥月来越大的作用;签署并批准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生物多样化公约》等多项国际环境公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涉及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及由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三.经济与环境关系

  环境是作用于人类的所有外界影响的总和。环境现象常常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综合表现。例如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防污染设备,就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危害人类健康。合理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布局,限制了废物的排放,则可以减少或缓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环境经济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社会生产,就有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产生环境经济问题。在现代,它关联到工农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口发展、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与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环境经济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突出,同时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得到控制。

  经济和环境可以双赢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砍树后人遭殃。这个浅显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当面临“是种树保护环境,还是砍树发展经济”的状况时,你会做何选择?是按道理办事,还是按利益办事?是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色,还是先给自己装满钱包?按照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偏利耦合,经济发展了,环境和生态就会退化。后来学者们部分修正了这种观念,提出环境影响的倒U形曲线模型,认为当经济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很少发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环境退化加剧;当经济达到高水平时,环境退化会逐步减少。大量的分析数据显示,这种倒U形曲线模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部分成立的。环境退化不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动消失。那么,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有没有第三种选择?这种选择就是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生态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这种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与经济互利双赢、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目的。它的基本要求包括,非物化(轻量化):高效低耗和高品低密;绿色化:无毒无害和清洁健康;生态化: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增长和生态退化脱钩;经济发展与环境进步互利耦合。

  环境经济问题的实质是生态经济问题。它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社会生产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维持生态平衡,就能促进生产发展,同时保护环境质量,获得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反之,就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处理环境经济问题上,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得到统一。

  中国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长达百年的世纪工程,它将大致经历4个阶段:经济与污染相对脱钩、经济与环境退化绝对脱钩、经济与环境互利双赢、人与自然互利共生。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预计在2050年前后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末进入前20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景美好,但任务艰巨。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而且未来20年(2010~2030),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将逐步完成,人口规模将达到最大值,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有可能达到最大值,中国面临巨大挑战。

    91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