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

中国与欧盟经济波动的同步性研究

罗经华等分享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中国与欧盟经济波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这一日益重要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1973年老欧盟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比欧盟经济的持续性更强,但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中国经济与欧盟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先增强再减弱,到再增强的过程,但总体上相关性程度依然较低;中国经济波动滞后于欧盟经济波动,表明中国经济对欧盟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GDP与欧盟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中国GDP与双边贸易相互间存在正向的拉动作用,但欧盟经济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远比中国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大。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2008年1—10月,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总额高达3593.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4%,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波动会通过要素流动、贸易渠道、金融市场等实体或虚拟经济传导渠道,引起彼此经济波动的谐振。2008年10月6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跌破万点关口,创下史上最大单日跌幅,上海股市也应声下跌5.14%。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时刻,研究中国与欧盟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及互动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有文献主要是考察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和欧盟经济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多为定性分析。目前尚无学者对中国与欧盟经济波动的同步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Erixon(2008)等研究了中国在加入WTO后的贸易政策,重点考察了中欧经济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的持续崛起导致其贸易政策的重要性远胜于其刚加入WTO之时,中欧关系已迅速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主要的重要一极。史艳娜(2007)考察了中国与欧盟的产业内贸易状况,作者运用G—L指数对中国与欧盟原15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中国与欧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509,这表明中欧贸易模式已由产业问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要形式。Hus—sain(2008)考察了欧盟与BRICs四国服务贸易盈余问题,特别是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欧盟27国对BRICs的服务贸易出口达46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达390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欧盟与BRICs四国中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本文主要从定量的角度,运用中国与欧盟GDP的相关系数分析,考察二者相关性不断演进的历史路径;通过横向相关关系对中国与欧盟经济的持续性、波动性以及领先滞后关系进行比较;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二者是否存在伪相关;并通过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描述二者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相互作用的路径。
  
  二、数据说明
  
  本部分所采用的贸易和GDP数据以老欧盟12国成立的1973年为起点,截止于2007年。中国和欧盟GDP数据和双边贸易数据分别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等。在相关分析中,时段的选取主要参考了中国经济、欧盟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中的一些重要时点。
  
4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