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学方面论文参考

秋梅分享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形势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极大的推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学方面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学方面论文参考篇1

  浅析国外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一

  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应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制度。

  法律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大体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大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要涉及到的一般法律制度;二是小的法律环境,即高新技术活动所涉及到的特别法律制度。从成功的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大的法律环境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然后形成促进其发展的小的法律环境。如日本,前者有《外资法》、《促进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开展法》、《小企业新技术振兴法》等,后者有《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等。[1]实践证明,对于政府来说,最能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不是筹集风险资本和亲自运作投资项目,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由于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项目的成功通常要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研究开发基础之上,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重要。对此,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有关专利保护、环境政策、技术转移、引进外资的特殊法律。

  税务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1969年美国曾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29%增加到49%,这给风险投资业带来沉重打击,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新技术的发展。1978年美国取消了这一税收政策,即把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49%调到29%。1981年又由29%降低到20%。这个税收政策实施的结果使1981年风险投资总额增长了2倍。[2]英国政府于1983年制定《企业扩展计划》,为了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规定对统办小企业者可以免60%的投资税,对新创办的小企业可以免100%的资本税,并取消投资收入附加税。日本政府于1985年制定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购置用于基础技术开发的资产,免征7%的税金。巴西政府规定高新技术投入超过企业利润5%的企业可免交产品税,允许企业把所欠税款的80%用于研究与开发投资。总之,各国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追求资本的增值收益,而不是投资的分红。因此,一旦时机成熟,风险资本就会以不同的形式退出。其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公开上市、股权转让、破产清算。

  西方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设有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为主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二板市场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交易系统,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欧盟的Easdaq市场、新加坡的Sasdaq市场等。它为风险资本的筹措和顺利退出提供了场所,从而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递进上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递退下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2000年,曾被称为是欧洲IT龙头企业的比利时L&H语音技术软件公司由于财务报表造假和欺诈行为被曝光而申请破产,L&H股票在主板市场摘牌后转至三板市场进行交易。L&H在三板市场挂牌,首日即告重挫,收市于1.40美元,股票狂泻77%,至股票被最后摘牌时,股价仅为58美分。由此可见,成熟市场的退出机制有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这样能保证市场参与的主体—上市公司和投资人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进行可选择地、连贯性地运营与投资,增强各市场板块的活力,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购并也是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美国1998年以前,风险投资30%是通过上市退出的,70%是通过收购和兼并退出的。[2]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主任罗文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说:“硅谷成功的企业中,有85%以上是购并的,只有15%的企业直接上市。”[3]

  二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开发(R&D)、成果转化、工业化。而研究开发阶段属于探索性、研究性阶段,风险资本一般不会参与,这时主要依靠政府的“种子基金”。例如以色列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都不算好,但它的高新技术产业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赶上了美国。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种子基金”的大力推动。

  财政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也是一个大的创业中心、孵化器。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是20世纪中期美国的硅谷。它在短时期内创造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奇迹,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至今世界较规范的高新技术园区有近千个。由国家统一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要是没有可靠而雄厚的资金来源,这种开发区是决不可能建成的。一些国家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园区的投入很大,一般占60%-70%。西班牙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卡贾图科学城;日本投资13000亿日元建设筑波科学城;德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投资1.9亿马克建设高科技园区。

  融资担保:政府融资担保是对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发放的符合政策意图的贷款给予偿还保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债务进行担保。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许多国家政府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例如英国政府规定对私人金融机构给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提供80%的政府担保;[4]日本通产省于1975年设立了“研究开发企业培植中心”,其主要业务就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债务担保,担保比例为80%。

  政府股权担保是以风险投资公司为服务对象的。这是因为风险投资者往往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补偿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有了政府股权担保,投资者的部分投资损失可获得补偿,整个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将相应提高,从而增强风险投资的吸引力。运行时间最长的股权担保是荷兰政府于1981年设立的私人投资担保。它规定政府为经其认可、投资额不超过400万荷兰盾的高新技术项目承担50%的损失。[2]

  国外许多国家还通过银行或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如加拿大联邦商业发展银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风险性很大的发展项目专门提供“平衡资助”,与定期贷款一起协助企业维持财政平衡或尽快收回成本。法国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8.75%的优惠利率供营业额在5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用,政府还提供3亿法郎给SOFARIS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50%的保证。英国政府允许私营技术企业的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透支、贸易信贷等方式融通,中期资金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财产抵押、自发信用券、发行股票等方式取得。日本政府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凡新增设备可提供特别利息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年利率为8%-8.15%)。日本开发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贷款额一半的利息可按7.3%计算;小企业金融公库还针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期限为25年,年息2.7%的特别贷款。[5]

  补贴政策:国外政府为鼓励高新技术发展,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无偿的补助。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投资的个人入股者给予风险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德国政府于1984年底实施了一项对风险企业进行资助的典型实施计划,到1985年底,共向268家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0.87亿马克的资金补贴。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方受损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日本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部对风险项目提供5年无息贷款,项目如果失败则该项贷款无需偿还。日本通产省规定,每一新建开发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向开发区提供10亿美元的基本建设经费;国家财政对于迁入开发区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实行补助。

  政府通过实施相应的专项计划,直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如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就是将一定比例的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经费专门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还可通过择优购买本国(地区)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1998年美国政府的采购合同总额中,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35%。[6]

  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的一部分,在扶持高新技术风险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采用私募方式,即向境内外法人及大额投资者募集;而欧洲一些国家机构投资者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如1998年在欧洲总额为62.83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中,银行占31%,保险公司占14%,年度基金占13%。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将政府支持专款中的33%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专款,20%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费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还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如比利时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对创新企业或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德国1995年成立了与私人共同筹资的风险投资公司,澳洲和欧共体也有此类公司。

  上述可见,政府担保,转移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助于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地位和条件,并刺激、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扩大贷款额;政府补贴,弥补了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损失,减少了风险,以鼓励社会资本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政府风险资本,可补充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的不足,并对社会资本起到示范和推荐作用。总之,“种子基金”的构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政府资本的导向功能和发挥资本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 叶明.国外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新趋向[J].华东科技,2001,(2).

  [2] 辜胜阻.政府与风险投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 张景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J].中国软科学.

  [4] 刘建良.风险投资操作指南[M].北京:中结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5] 孟燕.国外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新趋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1).

  [6] 白钦先.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国际经济学方面论文参考篇2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战略选择

  [摘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和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科学地选择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路径,对于我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金融;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陆岷峰,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张玉洁,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南京210046)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之一,有效发挥金融在引导、配置资源中的“助推器”功能,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和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因此,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期的我国来说,大力发挥金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金融所发挥的作用

  (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然而我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同时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尽管近些年三大产业间差距不断缩小,但是结构依然不尽合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论文选题意义可以通过金融引导产业间的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改变产业间的投资配比,进而缩小三次产业间的差距,使其平衡发展。

  (二)金融支持科学技术进步

  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尽管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单位产品产值的资源耗费也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先进水平25%以上,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1]。可见,我国长期坚持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粗放式特点显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金融可有利地支持科技创新和进步,可以通过金融引导社会投资由低效益、高消耗产业转向科技产业和技术研发领域,从而促使科技能力不断增强。

  (三)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代价的,片面注重经济增长(即粗放式经济增长),既不能保证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不能实现效益好质量高的经济发展(即集约式经济增长)。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注意的问题。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可大力发挥金融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上来。

  (四)金融支持需求结构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对GDP增长的贡献还是拉动水平,毕业论文怎么写投资需求都居首位,消费需求在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依然有所降低,出口需求则极不稳定,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消费是经济发展最根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最终消费的增长不能回到正常水平,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金融支持需求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消费需求上升,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在财富分配与管理、资本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和消费信贷管理上的监督引导,以及信贷政策的支持,引导更多投资投向消费领域,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能力,拉动经济增长[2]。

  (五)金融支持区域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经济社会来说,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有利于激发竞争活力和资源配置优化,但过度差距会造成过度竞争和混乱的经济社会秩序,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长效发展。因此,平衡区域间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重要的战略任务和目标。金融支持区域发展均衡,可以通过发挥金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工具对区域间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平衡地区间的投资方向,缩小地区间差距。

  (六)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愈演愈烈,农村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愈拉愈大。

  与区域间发展失衡相同的是,城乡间差距的日益增大同样也会造成过度竞争和混乱的经济社会秩序,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政策、工具,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调整农业信贷投向结构,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战略

  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且受这些环境和条件的直接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它还会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金融战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优化信贷结构逐步促进产业结构

  优化金融具有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功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直接体现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发展导向。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发挥金融的资金导向、资源配置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间更加协调。第一,抑制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的信贷投放,如对其提高信贷准入条件、减少信贷优惠政策、提高信贷利率等,从而限制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的发展。第二,加大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对农业和第三产业降低信贷门槛、提供各种合理的信贷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信贷措施,加大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资金支持,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休闲业、信息咨询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业等),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发展科技金融逐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和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且一定程度上还能助推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级别转变。这就意味着,通过金融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可以进一步增强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形成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济氛围。金融在支持科技进步方面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科技导向型金融战略:其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支持,即金融机构通过降低信贷利率、提供信贷优惠政策、贷款担保等措施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支持,将社会资金更多地导向高科技行业领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技术含量,变粗放发展方式为集约化模式。其二,提高对高新技术行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即金融机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出相适应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支持这类企业的发展,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高新技术行业中。其三,鼓励“三高”特点的重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即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导向政策和高水平金融服务,鼓励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论文的结构 降低耗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开展绿色金融逐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金融,即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自身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措施,绿色金融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性作用。第一,金融机构突出发展“绿色信贷”、“环保信贷”、“低碳信贷”,优先支持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节能减排等绿色产业,通过信贷资金支持、资本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融资等金融措施,将社会资金导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上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政策和资本市场的资金导向作用,减少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支持,从而抑制这类产业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第三,可以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到金融机构从战略到操作的所有层面(如大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绿色金融产品),师范生毕业论文怎样写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以及绿色金融制度,从而尽快完成由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的过渡[4]。

  (四)发展消费金融逐步促进需求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并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金融支持需求结构调整应采取消费导向型金融发展战略,增强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即金融机构可以在降低广大城乡居民消费信贷门槛和信贷利率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并推出新型金融消费产品和业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消费。第二,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和消费信贷管理上的监督指引作用,不断改善消费信贷结构,增加广大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扩大内需,从而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第三,发挥金融机构在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作用,即通过推出专门支持就业和再就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相关资金信贷支持,形成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增长点,从而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消费能力。第四,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支持作用,引导投资资金逐步转向信息产业、服务业以及消费转化效应较大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以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引导和带动能力,实现通过投资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五)开展分层金融逐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必然存在的普遍现象,同时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有利于激发竞争的活力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就意味着,金融支持区域均衡发展,并不是绝对的均衡,而是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相互间的相对均衡。具体地,可以结合我国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将我国31个省区市金融发展状况分为三个层级(如表1所示),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第一层级省市已处于金融自由化阶段,金融体系十分发达,周边地区金融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国际、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第二层级省市同处于金融约束阶段,但彼此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依然很大,因此,这一层级的各区域应根据自身的经济、金融实力,形成与周边地区互惠、互补的定位,这样既可以防止彼此恶性竞争,又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合作;第三层级地区尚处于金融抑制阶段,金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限,因此应选择在政府主导下加快金融体系的建设,借力区位优势,主动与周边金融较发达的地区形成互补结构[5]。

  (六)发展县域金融逐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我国城乡间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阻碍,因此,金融要想发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县域金融、农村金融来实现。第一,建立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县域金融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和大量农村中小企业,因此,最贴近市场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应是这一体系中的重点和基础,并辅之以大型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用于提供持续性的金融支持。第二,建立双层保障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预防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环节,因此应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建立监管机制,以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第三,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发展一个地区的金融,除了需要金融机构体系和监管机制,各种相应的配套措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以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村保险制度和信贷担保机制以转移和分担风险。第四,利用信贷政策、金融惠农政策,保证信贷资金更多地向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集聚,从而保障支农重点领域需求。第五,根据农村金融发展需求,不断研发适合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其中金融在经济中发挥着核心的推动作用,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和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就意味着,当前要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发挥金融手段的“助推器”作用是关键。当然,金融仅仅是调节和转变经济发展杠杆之一,还需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猜你喜欢:

    312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