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发展论文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发展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经济发展论文篇1
试谈国际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国际 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 社会经济 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1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
(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 管理 经验。
(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
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
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 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 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
(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
(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
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 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
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 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3.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制定出我国总的发展对策之后,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做到:
(1)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2)扩大外贸出口,改善外贸结构。以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
(3)转移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4)到境外利用外资,在当地利用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
(5)通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面对这个国际大市场,我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我国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
经济发展论文篇2
浅谈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引言
进入21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当看到,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存在。特别是当前,转变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过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发展方式与国际金融危机“双碰头”,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还要推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通过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不仅要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还要把重点转向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1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上一轮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较长,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当需求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就凸显出来。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产业化、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推进生产性服务市场化进程,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生产性服务向制造业渗透,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2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推进城乡结构调整
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据初步测算,在全国城镇居留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1.6亿人。虽然这部分人口在统计上已被计入城镇人口,但由于无法在住房、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实上还未完全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改变农民工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工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对扩大消费需求、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要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和因城市建设征地失去承包地的农民转变为城镇人口作为重点,通过“宅基地换廉租房”、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2.3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
适应我国经济活动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区域结构调整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安排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围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能够充分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加强东部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援,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3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
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体制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清除束缚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障碍,实现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3.1围绕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推进改革
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缴和上缴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制度。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规范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储蓄实名制等。二是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三是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增加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2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改革
一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明确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制度。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3.3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改革
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结构性矛盾。例如:资源环境问题与某些市场化改革的滞后直接相关。过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赖以存在的重要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但是水、电、石油、天然气价格改革都远不到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久拖不决,使得资源要素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难以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助长了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也抑制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投资;消费不足的问题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同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关。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过低,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近几年,我国收入分配失衡加剧,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快速上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均呈现拉大趋势;地方政府追求GDP总量的增长与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滞后相关。尽管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列为“十一五”规划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但政府职能转变远不到位。尤其是政府官员行为中的总量偏好、投资偏好、国有偏好、短期政绩偏好都未有实质性改观,使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上加难。这与干部选拔体制的改革滞后相关,也与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相关。未来几年能否在发展方式转型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能否扭转改革不力的被动局面,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实现改革在多方面的新突破。
(1)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以扩大内需为总体要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微观基础与宏观体制改革并重,集中解决制约可持续增长能力深层次、关键性的体制性矛盾,实质性地扩展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2)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
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阶段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在形成发展型就业体制、建立重大利益协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就业、扩大国内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形成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制度,开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其次,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以政府转型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权力结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建立有效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行政体制框架。
(3)建立同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以改革形成发展方式转型的活力、动力、合力。“十二五”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和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特定背景下,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更大的魄力实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重大突破。未来几年,抓住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一揽子”改革,集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形成发展方式转型的活力、动力和合力,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发展新路子,建立同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经济发展论文篇3
试谈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性
1加快发展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1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解决煤炭资源存在的问题。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刚好符合这种情况,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型社会下,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相符,所以循环经济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够挖掘出煤炭资源利用的潜能,同时还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应用。
1.3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都要面临着煤衰竭的危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国内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时间中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
2.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
2.3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
3煤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运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遵纪守法的必然选择
开采煤炭和洗选加工是煤炭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部分煤矿设备成旧、管理不善和工艺落后,导致不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必然就会产生很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弃等各种污染物,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面坍塌、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局面和环保与节能法律法规是不相符的,也不满足国家关于环保战略的方针。现在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对煤炭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发,更加促使煤炭企业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然将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裁。
3.2增强煤炭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其中生态学规律是主要经济活动的指导,所以企业要想发展空间大,主要决定在谁的产品投入低、污染少和产出高。而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必须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费、重污染以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要寻找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小、污染低的发展道路才行。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以低消耗和低投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
3.3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具有污染大、消耗资源大和能源大的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三个方面,所以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影响环境方面加强。煤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加工中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的社会。煤炭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循环经济,最大化地利用回收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在社会上对循环经济知识进一步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人们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确保国内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得以推进。
4.2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和高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产业传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在设计上要科学合理,解决产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矛盾,以3R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想办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高效设备参与生产,以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企业内的生产和加工。
4.3进一步强化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综合的利用,就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实现科学生产。
4.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方式。其不仅能够通过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而且还能够实现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的目的。在对煤炭企业工业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煤炭生产和加工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零废物排放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实现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要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生产循环的目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生产链,发挥综合效益。
5结言
如今,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逐渐地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煤炭企业仍然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确保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丽芳.浅谈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
猜你喜欢:
4.经济发展小论文
5.经济发展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