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

孟颖佳分享

  我国大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才能成就高尚的人生,才能为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论文篇1:《浅析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摘要】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择业行为、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针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人们的行为对个人、社会的意义。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价值观相对稳定,但又因人因时而异。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评价及具体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体现了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大学生是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1.职业选择自主性增强,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职业选择的自主性是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决策能力的大小。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比较理性,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国家统一分配制度,就业和升入大学必然地联系起来。升入大学意味着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就业问题带有某种自然性、先定性,个人无需也不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但自从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过渡到“双向选择”阶段,人们的传统就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根据职业的工作性质、地理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劳动强度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综合价值进行多次双向选择,直到找到自己最合适、最喜欢的职业为止。

  2.急功近利,缺乏决心和毅力

  一些大学生刚踏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就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对收入、待遇和福利的追求等表现出一种狂热,当短期内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后变得焦躁不安,或迷茫或失落,以致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潜心学习、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无法顺利融入组织环境中去,距离预期的目标越来越远。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由于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又缺乏决心和坚持的勇气,缺少实际经验,容易导致在任何岗位上“浅尝辙止”,容易失败。

  3.缺乏自我评估,导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

  人是职业活动的主体,社会上可供选择的职业很多,但这种选择不能草率决定,要考虑自己的能力素质等是否能胜任,自己是否喜欢,等等。有效的规划和求职系统应该是知己、知彼、抉择和匹配,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我解剖的意识和勇气,忽略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分析和评估,无法准确把握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导致在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时出现“病急乱投医”、“饥不择食”或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等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职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工作待遇等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它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巩固学生选择专业的坚定性,激励学生自觉地勤奋学习,实现成才目标。

  2.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最佳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状况以及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去干涉子女的职业选择,往往忽略了子女的个体特性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大学生在无法得到家庭和社会关系支持的情况下“被动”选择随大流,在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自我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运气”,在职业选择和目标确定上比较盲目。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工作环境的组织特点,明确每个人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激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和重视。另一方面是帮助大学生积极客观地进行自我解剖,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挖掘潜能、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努力培养职业意识和发展意识,坚定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抉择时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出行动,自信地面对未来。

  3.加强职业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目标岗位价值认同度,促进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职业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学习目的和态度、择业标准和心态、从业道德和修养,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精英职业观”在我国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目前仍有广泛的社会市场。一些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地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择业、从业过程中却存在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急功近利等现象,在个人期望无法马上得到兑现的时候便选择逃避退缩,意志薄弱的或许就丧失再次选择或调整选择的勇气,所谓的规划和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家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摈弃职业有高低贵贱的错误成见,帮助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如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高职教育的独特意义和职业的独特价值,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的目标职业和目标岗位的价值认同度,从而树立“职业人”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积极预测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需求和特点,锻炼良好的身心素质,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发展目标。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着力点,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须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既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又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

  现在一些大学生不愿吃苦不谈奉献,一味关注高收入高福利的就业岗位,只在乎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得失,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失民心”而无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终还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需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的从业品质,并能在职业实践中有所领悟,进而满足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需求。

  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从而不断走向成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习的热情,将社会的需求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指导生活实践。

  3.日常管理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坚持遵守校纪校规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们的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管理育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爱岗奉献、职业意识、创业能力、服务惫识。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日常行为要求贯穿整个大学时光,因此,在各种制度细则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促进养成教育,在“习惯”中培养职业人所需具备的各种品质。比如,把与职业素养相关联的行为准则纳入各种考核和评定指标中,把抽象要求具体化,使学生从被动执行升华到自觉要求,使思想提高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雷康敏.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04).

  [2]薛晓娟.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 2009(18).

  [3]王健.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J]. 高教论坛, 2008(02).

  [4]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24).

  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论文篇2:《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价值观是主体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而提出的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因而它应该也是青年大学生遵循的道德准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可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所谓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1]。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是针对青年大学生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就是一定社会、阶级依据其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激发青年的主体能动性,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

  1.大学生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价必须依托一定的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界限和尺度。价值评价标准是价值评价活动的依据,它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全部价值评价的关键。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的。对这一问题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以财富的多寡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与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以人生享乐的程度为标准,有的以职业条件的优劣为标准,有的以人生寿命的长短为标准,当然也有的以对社会和人类奉献的多少与贡献的大小为标准。在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使得原有的、明确的、唯一的评价体系逐渐被打破,而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大学生陷入了价值迷乱当中: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该提倡的,什么又是该禁止的,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是价值评价正确与否的关键,因为它对大学生的价值活动起导向作用,决定着大学生对价值关系的选择。

  2.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作为人生价值的实践内容,是指个人依据社会价值导向的指引来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以及选择和追求人生价值的方向。一方面,价值取向蕴涵着个体对人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期待,体现着个体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决定着个体怎样去看待世界、对待人生。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对个体的价值取向有指引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取向会指引个体自觉选择高尚的价值目标,而错误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个体不自觉地追求消极的价值目标。所谓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以及物质与精神、功利与道义、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终极关怀的统一。但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在充分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使得有些人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错误和偏差,导致拜金主义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拜金主义将金钱神秘化,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势必会影响到在校大学生。什么“学海无边,‘钱’程是岸”、“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宁愿躲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骑着自行车微笑”之类的顺口溜被一些大学生奉为“真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同时,由于文化取向、思想信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多元价值观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使大学生价值取向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

  3.大学生价值目标的选择

  价值目标是价值取向的积淀、概括和升华,是个人所追求的贯穿于其自身一切活动行为中的最终目的或目标,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人生根本问题。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价值目标贯穿于人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规定着人生实践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另一方面,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能够充分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能够使人明辨是非,自觉地追求真、善、美,鼓舞人的斗志,使人意志坚强,成为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但是,由于受到腐朽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就业压力大、生存环境困窘,使得有些大学生表现出人生价值目标选择的个人化。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蚁族”群体,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蚁族”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极完美主义特质明显,大多数人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政治控制力相对较高,且个体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心理层面的相对被剥夺感。这与该群体目前面临的较高的生存压力,频繁更换工作或找不到自己理想工作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无时不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冷漠。

  三、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是确保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评价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同时也都有着自己的主导价值观,而主导价值观是一元的,是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对其他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它既是社会中大多数成员赖以生活和实践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凝聚、维系和支撑该社会统一、生存、发展的一种普遍精神,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多种价值观互相冲突的时期,尤其需要有核心的价值体系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社会变革对人们,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包含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道德准则等基本价值因素,能够有效地制约和整合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成为凝聚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在多元背景下可以确保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评价时,有可以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从而使他们走出迷茫与困惑。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是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见利思义、见利争让、闻义争为”的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气节、“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和提倡的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样在面临多元价值选择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脱离了社会现实的价值观教育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因而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与社会接轨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又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地培养大学生优良品格,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途径和新内容。比如可以引导大学生利用假期通过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社区服务当中去;可以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组织科技攻关、文化宣传、支教扫盲、医疗服务等小分队,深入到基层、农村、企业,从而得到锻炼和学习。总之,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而有效的,让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真正的锻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潘伟,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M].科学社会主义,2006(1).

  [4]吴云.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惑及对策[M].党史文苑,2009(24).[

  5]曾燕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及生成因素研究[M].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论文篇3:《浅析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

  摘要:高校的大学生现在正在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成熟时期和过渡时期,在此同时也是他们的思想和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思想容易受到波动,从而导致错误的人生态度形成。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恋观和婚姻观。如果要使高校大学生可以认识到他们的人生态度是一个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复合体价值,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对物质的索取和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婚恋 价值

  引 言

  婚恋观,顾名思义即是对待恋爱方式和婚姻家庭问题的态度与观点①。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发展中期, 正是因为其所处的特殊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向往。婚恋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待双方恋爱的态度上、双方恋爱的动机、双方恋爱的方式、未来择偶的标准、家庭婚姻的基础、是否同意婚前性行为的评价等方面。恋爱、婚姻和家庭,不仅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积极、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指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是一项对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重大举措。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现状

  1.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1)利益化的择偶标准。首先,当代的大学生最注重的择偶条件是其择偶对象的内在品质,相对于以往来说,外在的相貌和长相已经不那么的重要,对于年龄的差距也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两个人在年龄上的差别已经从几岁增加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很多人把姐弟恋当做一种时尚。其次,利益化的择偶标准使双方开始注重经济实力,对方的经济实力或者是否有一份安定无忧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下择偶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国人以往的那种讲究面子工程、爱虚荣的心理已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发生了改变,很多人在择偶时,开始注重"三实"原则,即实用、实在和实惠;经济实力的重量在恋爱过程中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的基础上越来越务实,金钱的份额日益攀升。

  (2)不健康的恋爱动机。在过去的年代里,谈对象的动机是为了什么,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找个人可以和自己携手共同度余生的人。可是当下,谈恋爱的动机再也不是和以往一样仅是为了结婚,真正为了找与其人生共度一生的人数只占了一部分,而剩下的人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的需要、打发无聊的时间、填补内心的空虚,没有想过是否可以在一起一辈子。在谈恋爱时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肯定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最后能和自己走到一起。在上大学期间我们离开了父母的视线,想要去做什么也更加的自由了,在年龄方面普遍都已经成年,身心发育日益成熟,对男女之间的情感也有了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

  (3)不文明的恋爱方式。当代高校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毫无顾虑的拥抱、接吻,这对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完全不会觉得害羞和不好意思。在高校的大学校园里,行为过分的情侣几乎随处可见,食堂、图书馆、课堂上、走廊里,他们肆无忌惮的搂抱、目中无人的卿卿我我,把共用场所当成自己的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2.婚姻观存在的问题

  (1)对婚姻家庭的信心缺乏。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普遍处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之下,对爱情和婚姻没有足够的信心。他们带着全家人的期望,非常辛苦地把大学读完然而却找到一个只能勉强糊口的工作;并且现代人对结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婚的时候不仅要买房,而且还需要买车。因此,在婚姻与事业的双重"矛盾"之下许多高校大学生延长了恋爱的时间,晚婚晚育的人将进一步增多。

  (2)过分的强调感情,忽视对婚姻的义务。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中就有所谓的夫妻就是要共度一生的人,除非妻子有重大的过失即"七出三不去"者才可以解除婚约。而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多数存在一种只顾着眼前的快乐,而没有对未来做一个长久的规划,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中对待婚姻中的责任感还没有达到一个强烈的地步,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即只考虑到自己而不去更多的考虑对方在感情生活中所应该受到保护的义务。

  (3)草率的离婚态度。以前人们总认为离婚是一件难堪的事情、是及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有的夫妻即使离婚之后还一直进行隐瞒,怕别人知道也怕别人以此来取笑。可是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闪婚""闪离"等现象层出不穷,他们把婚姻当作小孩子的游戏,不愿意承受婚姻和家庭的羁绊,敢于追求自身的幸福。

  二、国外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现状

  国外对婚姻、恋爱、婚前性行为、恋爱的心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是从19世纪40年代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为起点,其中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且大多是均为状态性的研究②。

  1.普遍的国外研究中表明,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一种被支持的。有关研究表明恋爱在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83%的从未结过婚的高校大学生表明自己现在正在和一个约会的对象进行着恋爱。

  2. 对于婚姻的态度在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健康的。相关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年青人表示对不健康婚姻的否定态度和把婚姻作为其一生责任的观点。在研究还发现女性比男性对于婚姻的积极态度更高一些。

  3. 国外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表现的较为开放。在对800余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方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出高校大学生对婚前的性行为无论是从态度上,还是从行为的本质上都更加开放。对旅美的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中表明有58. 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性行为,60%以上的被试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且在容忍程度上是没有性别差异的。高校中有88%的男生和84% 的女生表示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 也许是因为H IV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美国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减少了婚前的性行为,有过性行为的人从1988年的60%下降到1995年的55%,到2001年,大学生的性行为仍在下降,降至男生占48% 左右,而女生占43% 左右。这说明在高校大学生中间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观念较比女生更为开放。在性伴侣的选择上,研究发现持有不同性态度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性态度开放的人,在选择性伴侣时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品质,而性态度较为传统的人,在选择性伴侣时更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③。

  三、当代高校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超过3000 万人,恋爱现象在校园来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这中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态度。很多大学生都有着不健康的婚恋观态度。他们渴望找到理想的伴侣,去谈一场永远不会分离的爱情,这体现出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在婚恋观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婚恋观呈现出许多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婚恋观,诸如"爱无能"、"碳婚"、"双性恋"、"同性恋"等现象,高校大学生在婚恋观中所表现的出的更多的是责任感较弱,有较好责任感的占少数。

  高校大学生,属于我国第二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的。这种成长环境又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不会顾及他人感受,特别是在恋爱过程中,不太会顾及对方感受,体会对方的处境和心情。

  高校大学生己经慢慢脱离了传统贞操观的束缚,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默认态度,同居现象也较为普遍,虽然没有达到西方的性解放程度,但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中国学生接受的性教育在时代的变迁中却没有跟上脚步。和国外性教育比较看出,中国目前的性教育存在很大缺口,教育内容单一、稀少,根本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加之他们性观念的不断开放,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四、如何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首先,学校的教育是树立正确婚恋观的核心力量,那么究竟如何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呢?我认为应该在高校中加强正确婚恋观的宣传教育。不定期的举办相关婚恋观方面的宣传讲座,面对近些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存在性道德偏颇和婚恋观困惑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致力于对高校大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信任"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恋爱、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树立积极健康和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该建设积极融洽的校园文化。学校教育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我们要充明确校园教育的重要功能,应该合理有效利用各种学校内部的资源,把握舆论和宣传的主要方向,教育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结 语

  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不应该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是要联合多方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可以一起齐力共抓,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核心指导方向,联合多方的力量,逐步的完善我们高校的教育课堂。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应该去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婚恋观入手,积极的倡导健康积极的婚恋观态度,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祝玉芳,来秀明,万建华.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探析. 《青年探索》.2007.3

  ②:苏红,任永进.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第02期

  ③:苏红,任永进.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第02期

  参考文献:

  [1]赵多辉.大学生婚恋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车艳丽.对当代我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反思.运城学院学报.2004(2).

  [4]《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研[J].中国青年研究,2011(5):42- 47.

  [5]白光斌,李建英.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分析及调适措施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96- 97

  [6]程静.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95-97.

  [7]方敏. 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 . 青年研究, 1998 ( 8):26- 32.


猜你喜欢:

1.大学有关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

2.关于价值观的思修论文2000字

3.大学励志论文3000字

4.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精选论文

5.大学生如何确立正确人生观论文

6.大学生励志论文3000字

    1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