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浅谈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

李延波分享

  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是当今的一大趋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1:《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分类,并以体态语为例探讨了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体态语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1989:5)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

  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1978,见Malandro,1989:7)。或“非语

  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以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1981:56)。①Malandro(Samovar etal,1981:156)和 Barker(1989:5)提出,“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它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会别人的意图。”

  ②

  二、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涵盖范围极广。非语言交际首先就是非主题的领域。从跨文化交际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进行学习:体态语、

  近体学、副语言、时间学。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也被称作肢体语言。法斯特(J.Fast)的《体态语》被人们称为非语言交际领域行为科学家所做研究的总结。他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

  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二)近体学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66)在研究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变化时创造了一个新词proxemics(近体学),也称空间关系学,研究人际间如何利用距离进行交际。按照霍尔的定义,近体学就是

  通过人们利用不同的近体距离的行为进行辨析,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可以超越语言的作用,其交际跨度和强度都大于语言交际。

  人们交谈时互相间距离及其变化时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语言交际因素。

  (三)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心理学家认为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副语言,副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以及哭、笑、停顿来实现的。

  萨摩瓦等学者的看法是:副语言“设计的是语言成分――指的不是言词所提供的实际信息,而是这一信息是怎样表达的,副语言是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语言的有声行为。它通过音调因素、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用uh,umm,uh huh一类声音打断别人的谈话;用某种声音代替一句话的含义,如用brr代替‘我很冷’。”(Samovar et al,1981:177~178)纳普也认为

  副语言指的是语言表达的方式,而不是言语表达的内容,它所处理的是围绕一般语言行为的非语言声音提示(Knapp,1978:18)。③

  (四)时间学

  霍尔极为重视时间在交际中的作用,在《无声的语言》中竟以两张的篇幅论述时间的交际作用。霍尔认为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和清晰,因为它既不

  像口头语言那样受到意识的控制,也不会像口头语言那样容易为人所曲解,他还能揭穿人们的谎言(Hall,1973)。心理学家波亚托斯也认为人们的时间观念能传递信息,并把这种手段称为时间学(chronemics)。

  三、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共同习惯。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

  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Samovar et al,1981)。下面我将从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

  (一)面部表情

  在非语言交际中,面部表情是最的使用最为丰富。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面部表情含义大相径庭。我们都认为微笑代表开心、高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在日本微笑有时会有其他含义。对于

  日本人来说,微笑不仅表示高兴、喜爱,还是为了避免尴尬或是遮掩不安情绪的象征。日本人在很多场合都会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实际情感。例如,在亲人的葬礼上接待客人时,日本人也总会微笑掩饰

  内心的伤感。

  (二)眼神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于眼神交流的理解有时会导致严重的误解。对于北美人而言,男性盯着女性看被认为极不礼帽,但对于意大利人而言,女性却不会感到被冒犯。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人们,大都认为交流中注视对方意味着尊重、诚实,因为他们认为可以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他的灵魂。这样就是为什么有些中东国家领导人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常常带着墨镜,他们担心别人直视自己而

  难以隐藏不想表露的信息。

  (三)体触

  在非语言交际中,身体接触也同样传递着人们的情感信息,不同的文化的身体接触也存在着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公共场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关系亲密的女性挎着胳膊或互相搂着腰,男性互相搂着肩膀。英语国家的人见此情景会目瞪口呆,认为这些都是同性恋行为。在英语国家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被

  认为禁忌,异性之间却是容许的,这与中国的习惯恰恰相反。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不能触摸别人的小孩子,尤其是切忌男性触碰女孩,否则就会有猥亵儿童之嫌。而中国人对别人的小孩,喜欢摸头、手

  、身体其他部分,表示喜爱。

  (四)手部动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各式各样的手势与他人进行“交谈”,而在不同文化中这些手势的含义却大有不同。最常见的莫过于竖大拇指的手势,在美国意味着“OK”;在中国表示“棒极了”;在日本代

  表老板、父亲或是丈夫;在澳大利亚表示取决于你;在中东则是冒犯的手势。对于不同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含义却相同。比如,在表示召唤某人过来时,中国人习惯手伸向某人,手掌张开,

  掌心朝下,所有的手指以一种示意的动作弯曲;而美国人则习惯手伸向某人,握拳,掌心朝上,仅食指来回运动,但这个手势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有冒犯的意味。

  四、结束语

  了解人们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和意义,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有助于我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之间交往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广泛,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也就会越趋重要。

  参考文献:

  [1]Malandro,Bark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1989.

  [2]Guo-Ming Chen and 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4]王晓晓.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J].外语教研,2008(4):276.

  注解:

  ①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②Malandro,Bark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1989.

  ③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2:《跨文化交际中的幽默》

  [摘要]幽默,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文学、影视、广告和日常交际中频频出现,给人以轻松、诙谐之感,不仅活跃气氛、缓和矛盾,而且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们理解幽默语言的障碍并找出解决这种障碍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流;理解障碍

  幽默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当中。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人们的交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自我平衡。

  幽默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而且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习惯、信仰和宗教等等,而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文化中出现了各自特有的幽默。所以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地理解幽默。就要了解其文化背景。

  一、幽默的概念

  幽默是智慧的代名词,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交友的香槟酒。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幽默这个话题,尽管很难给幽默下定义,但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比如: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辞典编撰者和修辞学家等,他们都对幽默作了深入地研究,以下就是一些关于幽默的概念。

  朗文现代英语字典中对幽默是这样定义的:“幽默能使人愉悦,使人发笑等,或者说幽默是人们对有趣,滑稽等事情做出的认知、反应和表达的能力。”(“Humor issomething which arous amusement,laughter,ete,or thecapacity for recognizing.reacting to or expressing somethingwhich is amusing,funny,etc.”)(Owen Watson,1976:523)

  现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中国幽默大师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艺术,无论是说还是写,都表达了人们的观点和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林雨堂,2002:23)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幽默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滑稽或是引人发笑,第二要有深层的含义或发人深省。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幽默的形式

  一般来说,根据定义,幽默可以分成两种。广义上讲,它是指哑剧、滑稽剧、喜剧、漫画等。狭义上讲幽默只包括书本和杂志中的笑话和滑稽的短故事。常见的幽默有以下几种形式:相声、笑话、无厘头(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人们有滑稽的感觉。)、恶搞(通过毫无道理的方式,例如在照片上画八字胡,来使观看者感到好笑。)、黑色幽默(20世纪印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对充满矛盾的荒谬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奈、苦涩的冷嘲热讽。后也指这种无奈、苦涩的表现风格。是一种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冷幽默(是那种淡淡的、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幽默,是让人发愣、不解、深思、顿悟、大笑的幽默,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幽默。之所以称之为“冷幽默”,是因为不仅要幽默,还要“冷”。)和白色幽默(白色幽默指令人恐惧而又感到好笑的话或句子)。

  三、理解不同文化幽默难的原因

  幽默无处不在,但是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习俗,信仰和宗教等,这些极大地丰富了幽默的内容。但是这也造成了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中幽默的障碍。

  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的字母文字有很大的差别,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形、音与意。有很多相同和相近的字,所以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谐音说幽默的话,这时外国人是很难听明白的。比如“气管炎”,会普通话的外国A--看就明白这是中国人常说的“妻管严”的谐音,但不知道的人就不会听懂。也就不会理解其中的幽默。同样对于不懂汉语的人来说也很难理解中国相声中的幽默,比如:

  乙:您的相声说得好啊!

  甲:哪里哪里,也就是――马槽改棺材……

  乙:怎么讲?

  甲:将就材料。

  乙:不对不对,您这是拽着胡子过马路……

  甲:怎么讲?

  乙:牵须(谦虚)。

  上文中牵须和谦虚在中文中发音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由此而产生了幽默。

  而西方是字母文字,它的特点是一词多义,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利用这一特点就会产生幽默。例如:

  1.Howlongisa shoe?(鞋多大?)One foot.(英尺,脚)。英文中“foot”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度量单位“英尺”,一个是“脚”。

  2.Why aremovie stars so cool(酷,凉爽)?Becausetheyhave somanyfans(影迷,扇子)。

  在这个句子中“cool'’指的是时尚、具有吸引力,很清爽的感觉。“fan”是指影迷。

  以上事例说明有时语言就像一座山,难以逾越。对于一个从未学过英语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以上幽默的。

  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长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讲求“仁”和“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都非常友好,善良,与人为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追寻中庸之道。不愿意引人注目,以保证与周围人的和平相处。相反。在西方社会,宗教已植根于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中,特别是基督教。他们热衷于变化和不断进取,对人生的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并富于冒险精神。他们更愿意表达他们内心感受。

  正是由于价值观不同造成了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不同,有些笑话就需要了解背后的文化才能笑出来。例如:

  “一位学者试图分析各国的民族性,每个国家挑出二男一女为一组,分别送到无人的岛上生活。数月后,学者来到英国人住的岛上,看见三个人互不相干地各行其是,问其原因,他们答道:“你没有替我们介绍呀!”

  学者又来到法国人住的岛上,见一个男人在院里整理花木。学者问他,那两个人在哪里?他答道:“那女人三个月前是我的情人,从昨天起,她成了他的情人,轮到我整理花木。”

  另一个笑话是:一个小男孩报警:“大街上有人打我爸爸!”警察跟着孩子跑去,果然见两人在厮打。警察问:“哪个是你爸爸?”“我也不知道,他们正是为这事打起来的。”

  四、如何克服障碍

  要想克服理解幽默中产生的障碍,就要不断积累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双方要寻求一种共同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它传递着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交流模式。

  要注重移情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西方笑话题材广泛,涉及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文化典故、宗教文化、婚礼习俗文化、民族性格、年龄心态等等。轻松幽默的语言中隐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向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仔细解读西方笑话中的文化信息,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其内在的幽默,更能领略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了解这些民族的心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笑话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在向我们不断传递着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从各自笑话的主题、社会功能、表现方法和含蓄度的把握程度来看,中西方为本民族文化赋予了不同的形式,正是这些不同的形式构成了整个世界多样的文化。只有尊重各自的文化,用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融入其他文化形式,学会移情,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取目的语,更自然地融入全球化大潮。

  [参考文献]

  [1]吕淑湘中国汉语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2

  [2]龚嵘Graded EngIish Reading on H to Issues[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3:《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 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 wind 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 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 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 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猜你喜欢:

1.跨文化交流英语作文

2.跨文化交际英语作文

3.跨文化管理论文

4.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5.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6.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1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