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2)
袁宝华分享
三、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两个主要问题
建设目标与建设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建设问题。为了实现以上三个层次的建设目标,就一定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来支持。这类软件一般来自两个途径:购买或者自制,目前各高校购买的软件主要有BB电子教育平台(以下简称BB)或天空教室(以下简称天空)两大类。无论哪一类软件,都包括两个板块:一是建设平台,二是发布平台。而课程网络平台现存的问题就涉及建设平台、发布平台。
1.建设平台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展示功能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建设平台是为不同的角色实现不同的建设任务而搭建的载体,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展示模式,是以课程教师团队为单位集中展示课程的建设成果,建设宗旨是为申报各级精品课程服务,具有规范性、完整性的特征;二是过程模式,是以教师个人为单位而搭建的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宗旨是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而服务,具有动态性、实效性的特征。从现有的教学软件来看,天空侧重于展示,BB侧重于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运行中,这两种模式都有缺陷,展示模式注重教师团队静态教学成果、教学资源的发布与呈现,忽视了每位教师不同时段不同授课对象动态的、历史的教学互动情况;而过程模式则恰好相反,偏重于教师个人的某一时段某一特定授课对象的教学现状——以致在Web页面上出现了数量众多、杂乱无章的同名课程,给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许多麻烦,两种模式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需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即理想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是既能发布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成果,又能查阅每位教师不同时段、不同授课对象实际的教学状况。
2.发布平台的问题:忽视了课程建设的管理功能
发布平台是将建设好的课程资源通过Web网页进行公布。发布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将建设好的课程网站直接采用超链接的方式予以发布,这种发布方式适用于课程少、链接途径单一的操作,如嘉兴学院目前的学校精品课程发布平台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它的优势是易于管理,但无法解决课程门类多、需要从不同的口径来发布信息的问题,这就要靠第二途径来解决。第二是将建设好的课程按照不同的途径(要求)由系统自动生成并予以发布。天空或BB都具有第二种功能的简单模式。其中,天空的发布平台查看方便但存在安全隐患;而BB教学资源安全性能好但查阅不方便,进入课程需要用户名和密码。目前,天空或BB还没有实现通过学院、课程性质、专业、建设层次等任何一种不同的途径进行点击查询的管理功能。
四、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1.如何处理好展示功能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I类网络平台。由学校统一申请账号,即课程的ID号,按照课程归属分配到对应的学院,由学院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学校成立网络平台建设管理机构——一般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软件开发或维护、技术指导、教师培训等;教务处负责对平台的建设成果进行考核,可以实施绩效考评,如建设成绩同教师的教学业绩挂钩,促使教师开展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II类网络平台。由教师自行建设,到一定程度由I网络平台负责人将其链接到对应平台的适当位置中去,这样既保留了每位教师不同时期、不同授课对象的教学历史,又保证了I类网络平台的规范性、完整性。
2.如何完善教学软件的管理功能
完善教学软件的管理功能,以达到可以通过学院、课程性质、专业、建设层次等任何一种不同的途径进行点击查询的效果。
开发或维护教学软件时,在设置平台发布功能中,增加学院、课程性质、专业、建设层次等多个属性的添加功能,并在系统中统一设置。建设好的I类平台,通过自动生成的方法在Web网页上发布。这样能够保证Web网页显示的课程清楚、明了,有利于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评价、监控、指导,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加强合作、实现成果展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学习。
3.三个层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权限
(1)II类网络平台
1)建设原则。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II类网络平台的建设宗旨主要在于为平时的教学服务,由于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时间不同,因此,就不能一刀切,应该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做动态的调整。
2)建设职责
学校:负责提供建设平台、发布平台;建立标准;督促检查;评比评奖等面上的事件。
教师:负责建设、发布、使用、完善。
3)发布方式
直接链接到I类网络平台或者优质网络平台中去,不在学校平台Web首页中显示。
(2)I类网络平台
1)建设原则。规范化、完整性。I类网络平台的建设宗旨主要在于展示教师团队的课程建设成果,一个课程代码对应一个网络平台,因此,规范化、完整性就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2)建设职责
学校:负责提供建设平台、发布平台;建立标准、经费投入;督促检查;评比评奖等面上的事件。其中,需做好几件具体的事情:第一,每一个课程代码申请一个账号,通过学院分配到相应的课程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建设;第二,对于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可以先从公共基础课程开始),学校搭建好所有板块后,再分配给相关负责人组织团队进行建设。
教师团队:负责建设、发布、使用、完善。
检查落实: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组织力量开展检查工作。学院每完成一门课程,学校补助一定的建设经费。
3)发布方式
以自动生成的形式在Web网页上直接显示,要达到以下要求:能够以课程建设层次、课程性质、开课学院、专业等不同的途径显示出来,比如“浙江林学院网络课堂”(http://classroom.zjfc.edu.cn/SchoolSpace/Default.asp)就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
(3)优质网络平台
1)建设原则。规范化、完整性、艺术化。优质网络平台的建设是直接为申报精品课程服务的,它代表了网络课程的最高成绩,集成果展示与教师平时教学实践于一体,并且课程的概念也提升到教研室的层面,是决定精品课程能否申报成功的关键。
2)建设途径。由学校投入经费,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并组织建设。优先入选的课程为: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前期基础好的其他课程等。
3)发布方式。采用超链接的方式予以发布,发布平台为学校精品课程网站。
参考文献:
[1]章伟民.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3]谢康.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5(5):35-38.
[4]谢康,陈丽.信息化课程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5(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