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毕业论文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电影的毕业论文篇1
浅析《西厢记》从小说到戏曲到电影的比较之故事情节
《莺莺传》是唐代才子元稹的优秀之作,也是唐传奇的代表之作。《莺莺传》故事情节可用一词――“始乱终弃”来概括。主要是讲张生负心,给崔莺莺带来侮辱伤害的悲剧。有学者认为,元稹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元稹在自叙行状,张生正是元稹。而且张生的始乱终弃行为,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与唐代的道德风俗相一致,在那时也算是公认的正当行为。但是,这样一来,张生与崔莺莺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不已。于是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中,随着人们的观点发展改变,对故事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越来越不能接受《莺莺传》中的故事结构,于是其故事情节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很多修改。
《莺莺传》之后,人们给予了莺莺更多的同情。于是,宋代的秦观、毛滂用《调笑令》、赵令??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都指责了张生的负心行为,对莺莺表达了无限的同情,但是,他们歌咏的崔张故事,在内容上基本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才前进了一大步。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文学的光辉代表,也是金民族文化与中原本土文化相冲撞融合而产生的艺术精品。这对解放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和赞扬人之间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莺莺传》三千余字,《西厢记诸宫调》则扩充至五万余字。人物、情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是故事的结局,让人心生感动。
《西厢记诸宫调》抛弃了“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张生的谴责和对莺莺的同情,而是将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改编成了“始乱终合”的完美结局。最可贵的是董解元冲破了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他看出要全面的让莺莺摆脱厄运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张生的性格,张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风流倜傥、朴质钟情、乐观又带几分幽默气质的正面青年;莺莺的性格,仍是含蓄深沉却富有叛逆性,对爱情的追求更真挚炽烈;作者还出色地塑造出一个聪明天真、泼辣大胆的红娘形象使其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婢女,成为一个富有正义感,促成崔张婚姻而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穿针引线,成人之美,令人可喜;崔夫人和白马将军的形象也更加饱满。这一系列形象的成功创造,使故事更具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董解元把张生与崔莺莺作为正义的一方,用同情的笔触写他们和庞大的封建势力展开尖锐的冲突,为了这个,作者设计安排了一连串的新的情节,如赖婚、闹简、赖简、拷红、长亭等,这些情节都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个“冷淡清虚”的爱情故事写得热闹诱人。后来杂剧《西厢记》的情节规模、结构布局,就是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上完成的。这是董解元的莫大功绩。没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没有后来的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思想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出来的。《西厢记》是个再创作。它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和结局,又提高和深化了《西厢记诸宫调》的主题。《西厢记诸宫调》与《西厢记》,都表现张生与崔莺莺二人对爱情自由与婚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道德和婚姻制度的反抗,不过,相比而言,王实甫的《西厢记》更强烈合理一些。
在故事的情节上,《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基本一致,只是一些细节及人物的语言设置上略有不同。比如:《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两度自杀两度做梦,厮杀场面过重、过长。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所删减,也有增加,尤其是增加了红娘的戏份。红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尚不够活跃,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成了戏胆。在闹简、赖简、拷红几折中,她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有统一之功,将人物的言行完全统一,使其在艺术上成就更高。王实甫的《西厢记》比《西厢记诸宫调》更具积极的社会意义,它的主题表现,以及人物塑造、语言提炼、情节安排更要鲜明合理。两者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当代,电影电视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西厢记》以新的媒介为载体焕发出新的光辉,其数度被搬上银幕,大受观众欢迎。在此以1965年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西厢记》为例进行分析。它由岳枫导演,凌波反串张生,娃娃影后李菁饰演红娘,青春可人的方盈饰演崔莺莺,使电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电影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完全是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根本进行创作的,故事情节大体一致,只是在孙飞虎来扰乱时,对白虎将军并未用太多笔墨去描写,而且舍去了法聪和尚这一敢作敢为的人物,虽然少了一个人物,但其实总体看来,这一人物对整个故事的情节并无大的影响,因此,舍去之后,倒显得叙事流畅。在影片后半部分,老夫人对莺莺即怒又恨,但最多的还是对女儿的关心和担忧,让老妇人这一即封建又为人母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而且电影省去了赵恒来闹婚这一段故事,让电影的叙事更加简洁,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另外这部电影的唱词基本上采用的黄梅调,让观众在沉醉于崔张缠绵的爱情时,也为戏曲的极大魅力所折服。
纵观《西厢记》的故事演变历程,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对其演变与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经过几百年的各代文人的努力,《西厢记》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新的光芒。
关于电影的毕业论文篇2
浅谈套层式叙事结构在电影中的运用
前言:
影片的叙事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风格基础,也是构成一部影片的重要因素,叙事结构的巧妙运用,能够为故事的表达增光添彩,也不乏一些影片因为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使平凡的故事成为经典。本文单就国内经典的两篇戏中戏套层叙事结构的影片为例,阐述套层叙事结构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
论述:
1992年关锦鹏的电影《阮玲玉》和2005年上映的陈可辛的《如果爱》,远隔了13年的跨度,却遥遥呼应。两部电影都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男女主人公时而在戏中,时而在戏外,这种时空的错乱感都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男女演员间感情的困惑,同时不停的出戏入戏,形成了一种间离效果,使观众在这种间隔间游离和思考,这也成为这两部影片在叙事上的最大亮点,同样以这种方式而著名的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同样以戏里戏外的交错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纠结的内心。一个好的剧作不仅仅在于讲怎样的故事,也在于向大家讲故事的方式。而这两部电影的讲述形式,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以及平行叙事模式的一个典型之作。
一、 人物身份设置为套层叙事结构的发生提供合理性
不论是电影《如果爱》,或是之后出现的《阮玲玉》,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男女主角的职业定位都和演员有关,因为演员的身份设定,为故事的发生,以及套层叙事结构所表达的效果提供了合理的发生依据,也营造出一种戏梦人生的错觉。电影《如果爱》中,华丽的舞台场景,现实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相辅相成,老孙不断的强迫自己忘记过去和她主演的小雨失去记忆,小雨与班主和张杨的故事,其实是老孙现实故事的一种真实扮演。同样在电影阮玲玉中,也是通过其演员的身份,讲述了她作为一名真实的演员对于演员阮玲玉的理解和共鸣,更巧的是,在拍摄《阮玲玉》的时候,现实生活张曼玉遇到同样的困境,长叹“人言可畏”,又何尝不是她在时隔那个年代之后这么久发出的感叹。
二、 套层叙事结结构在电影中的实现
电影《如果爱》和《阮玲玉》,都通过套层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两则故事,不论是美轮美奂爱情故事,还是对于人生的追溯,都以其奇妙的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戏中戏的模式,使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精彩。
2.1 “戏中戏”叙事情节的相互呼应。
套层叙事结构“戏中戏”的风格将片场三人的纠葛以及片中主人公的纠葛连接起来,歌舞片注重意向的展示,而现实的故事则是以写实为主,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歌舞片的部分发展却在一定形式上推动了写实故事的发展。影片的开始没有告诉观众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但是通过男女主角的简单的对话,之前的故事便不言而喻。他们有过故事,并且不欢而散。影片开头的神秘叙述者的歌也开启了影片和追回记忆的起点,“拍,过去从前,拍,爱恨交缠,拍,重重恩怨,”以及“他曾经有一个爱情故事,少年时情浓时,说来也甜蜜……”开场的歌曲将我们拉入寻找回忆的起点,歌舞剧中小雨和张扬、马戏班班主之间的故事一如孙纳和林见东、聂文之间的感情故事,孙纳为了成名选着忘记过去,也撇清了和林见东很久之间在北京的美妙单纯的爱情,那时的老孙天真直爽。
而林见东的回归,完成了他对于老孙离开的“报复”也是对于十年前感情的告别。聂文的软弱和逃避,从别人之口讲诉的那个永远也会被他记错地点的故事,难道不是他深爱孙纳的证据?老孙选择忘记过去,如同忘记记忆被马戏班班主收留的小雨。“你是谁?你是谁?为什么那样看着我?”他这样唱着吐露她疑惑的歌,看着前来找她的张扬,而张扬炽烈的眼神反复哼唱着“你是谁?你是谁?忘了爱过我……”这又何尝不是林见东想要说给孙纳的话。扮演马戏班班主的聂文,在修改剧本之后,打了小雨一个巴掌,这个巴掌也是对于孙纳现实背叛的惩罚,他们之间的角色和歌舞剧中的角色那么的相似,但是又那么的不同,歌舞剧中的张扬要带着小雨私奔,而马戏班的班主也为了小雨而死掉,剧里的他们是对于感情的勇敢追逐者。但是写实中的他们却都是爱情的怯懦者,这也是结局两个男人都选择离开的原因。
2.2通过套层的叙事结构映射现实生活
如果《如果爱》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纠人心,那《阮玲玉》就是一场借古讽今的惊世一笔。它通过当下拍摄者的讨论片段加入,使这部讲诉过去的电影开始讲诉现在。与《如果爱》不同简单的“戏中戏”不同,《阮玲玉》更多了几层时空的套用,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跨越时空,跨越空间”限制的电影。影片一共有四层:其一是现实生活中,拍摄时的讨论,其二是张曼玉扮演阮玲玉,其三是电影中的阮玲玉,而其四便是其特殊的一点,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张曼玉,这一层时空是隐性的,但是却至关重要,这一点的重要性就要从张曼玉本身讲起。
在拍摄《阮玲玉》之前,张曼玉也饱受媒体报道给予的压力,亦如当年的阮玲玉,在外界舆论的压迫下,作为思想前卫也刚刚觉醒,想要追求自由而又受到封建思想禁锢的女性,阮玲玉一直在挣扎和斗争,在拍摄时也因为入戏太深,在“我要活”的呐喊声中失声痛哭,也在结局最终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挨个和每个人道别之后,长叹人言何畏而去。影片不仅仅展现那个时代、那些八卦舆论对于阮玲玉的压迫,也通过张曼玉的演绎,使这份压抑和迫害延续到了今天,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昨天的现实是今天的历史,而今天的现实又在延续着以往的故事。也正是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才使这部电影,具有了更深厚的意义。
三、 套层叙事结构的限制
“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虽然给人带来这么多的惊艳之处,但是因为叙事模式的固定,人物设置单一,也对影片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比如主角设定一定是演员,这也对场景发生的故事有了模式化的固定,这些都成为一种限制。
结束语
不论是电影《如果爱》还是《阮玲玉》,其叙事结构上的选择和运用,都使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成为了该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共同点,“戏中戏”的套层叙事发,不仅在各条线索相交总留给大家思考和瞎想,也在这种间隔中引发观众思考,而这种“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形成了很强的形式感,从而提升了整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这种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叙事结构,使戏里戏外的迷茫人生有了很好的展现,其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反映出导演的用心,具有艺术价值的革新影片,总会使人们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