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论文范文大全
中国电影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方式。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电影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国电影的色彩观念
[摘要] 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电影 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 时代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真实再现 自然 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电影的 发展 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在这里色彩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黄土地》在当时大获成功,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摄影奖。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工作的张艺谋随后在自己的作品《红高梁》里也用“红色”对色彩的象征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相对《黄土地》利用现实景物的大面积色彩达到影片画面的单纯,《红高梁》更加入了有意的色彩处理,红色滤镜造成整个画面的红色,只有明度对比的画面,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张艺谋在影片用色的精心构思。
在同一时期,香港电影也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电影导演,其中徐克最具代表性,徐克在影片中注重提炼色彩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安排影片的色彩结构,来达到既单纯鲜明又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倩女幽魂》系列中可以看到,徐克在中国民间习俗、传统色彩上大下功夫,利用声、光、电、技术移植于影片,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电影色彩观念。
在他1993年的作品《青蛇》中,更是将这种色彩运用发展到了极致,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尽绚烂的画面,服装和场景的色彩运用了大红、桃红、松绿、靛青等中国传统色彩,成功的展示出了一个极富传统中国特色的浮华世界,使得影片有工笔重彩一样华丽的风格,和诡异妖娆的神鬼故事情节极为相衬。同时,根据剧情变化精心设计主色调的变化,在单纯的画面色彩中对细节变化极度美化,给观众强烈的色彩刺激和情绪感染。徐克电影中展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念对香港以及大陆的导演都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
张艺谋近年的电影作品《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戴黄金甲》中都有着独到的色彩设计。尤其是影片《英雄》在色彩运用上打破常规,体现出导演对电影色彩的另一种深层思考,成为中国电影色彩运用的标志性作品。影片以黑、白、红、蓝、黄等纯色为主,但每一色调的变化都极其丰富,并用红,蓝,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影片中按照无名说出的“事实”、秦王推断的“事实”以及真正的事实分为三段,用不同的颜色演绎不同的“事实”场景。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在绘画中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英雄》中利用这两种颜色使得影片中的各个原色环节不至于显得过于跳跃,使整个影片结合得浑然一体。同时,在整部的影片的单色环境中,九寨沟水面对决一场戏里自然环境的彩色的使用避免了整部影片色彩过于主观化。
在大量使用纯色表现剧情环节的同时,导演摈弃了常规的色彩心理。红色在色彩心 理学 里面一般代表活力、激情、热烈等正面感情,而在影片里,无名描述的“事实”中采用了的红色调却是突出了一种猜忌、怀疑和绝望的情感。在书馆深浅不同的红色门帘、女主角的红唇以及在胡杨林中决斗两人的红衣,搭配女主人公妖艳妆容,男主人公阴郁的眼神,无一不传达出嫉妒、扭曲的心理。
《英雄》的色彩 艺术 处理获得极大成功,冯小刚的《夜宴》也在色彩运用上也有它的鲜明特点。对《夜宴》和《英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导演运用色彩的手段虽有不同,影片所传达的完美色彩效果却是相同的。《英雄》讲述了一个大是大非的故事,追求画面主色调的大开大合;而冯小刚的电影《夜宴》则是一部 中国 版的王子复仇记,影片色彩都调入了灰色,在灰暗的环境里黑、白两色以及少量的红、绿、金色显得极为突出。相比《英雄》中红色和黑色、金黄色的强烈对比,《夜宴》镜头中的红色无论是明度、纯度都有意降低,和灰暗的画面极为协调。同样是 历史 故事,《英雄》的色彩大多是 自然 光线,显得故事真实可靠。《夜宴》则利用灯光处理,使得颜色立体化,影片画面极富舞台效果。
通过这些成功运用色彩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转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电影艺术家通过色彩暗示观众,赋予影片色彩以文化意蕴。
今天,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中国电影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色彩观念,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色彩观念已经被中国、甚至西方观众所认同。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篇2
试谈中国电影女性形象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来往日益密切,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国外的文化。其中电影作为一种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形式,也从此走进了中国,并逐渐地得到推广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欢迎,中国电影行业也在这一时段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年以来,我国的电影界不断地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在电影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角色形象,一般来说,电影形象中又以人类居多。本文在此简述一下个人对于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一些理解与看法。
[关键词] 中国电影;女性角色;形象解读
一直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权都掌握在男性手中,这就导致了中国女性一直处于被控制、受压迫的状态。中国女性的历史形象始终是弱势的一方,女性可以被交易,可以用来赠送,甚至仅仅被看做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因此,中国女性的电影形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电影的题材、种类、表达思想总是趋向于多样化的,但细看起来,银幕上的中国女性形象还是有一定的不完整。中国的电影题材以及类型是丰富多彩的,但受限于篇幅与个人能力,以下仅选几种较为典型的电影类型进行分析。
一、战争片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因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历来被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觊觎,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多战事,真正兴盛到周围的番邦蛮夷都心悦诚服地敬奉天朝的时代少之又少,而在这漫长的战争岁月中,出现了不少的女性英雄形象。由于这种题材的鲜明性、代表性和特殊性,受到了电影界的青睐,成为了众多编剧与导演发挥创作的题材。《花木兰》《杨门女将》《红色娘子军》等,都是十分优秀的女性英雄题材类电影。这类电影都以女性为主要形象,用主角一系列先进的行为和事迹表现出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而由于女性自古以来都是弱小和娇柔的代名词,因此通过女性形象来进行表现民族精神等,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但受制于中国以来女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国人心中的形象,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大都仍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女性英雄形象除了要顾及事业之外,同时还要顾及家庭,例如在电影《杨门女将》中,知道杨家所有的男人们都已经在战场上战死之后,为了证明杨家为国尽忠的决心,无愧杨家满门忠烈的美誉,杨家将的妻子们都毅然决然地卸下红妆换上武装投身到战场上。不难看出,这部影片除了表现杨门女将们的英勇形象之外,也表现出了中国女性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于丈夫事业的支持,即“夫唱妇随”的思想。
而在影片《花木兰》中,我们除了要看到花木兰女扮男装,随军作战的聪明和勇敢,也应该看见花木兰是顾及自己父亲年迈,不能再在上阵杀敌,但由于诏书已经下达,父亲不敢违抗皇上的命令,于是花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参军。因此,花木兰是因为心疼父亲才参军,这实际上是表现了花木兰作为一名女性对于家人的真挚感情。而且,当战事结束,花木兰又回到了家中,在她自己的闺房中,影片对于花木兰梳妆换上新衣的过程进行了特写,表现出了女性的娇媚,这与影片本来应描写的战斗场面和花木兰的英雄气概是背道而驰的。
而在以男性为主要角色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女性角色则几乎全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其中最鲜明的例子有《英雄无语》中的“我奶奶”,“我奶奶”在银幕上则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自从其成为一名妇人后,其一生都是在为家庭的付出中度过,在对于家庭中的男性成员进行奉献时,都表现得无怨无悔,在战争时期尤为如此。对于实际上是地下党员的丈夫的事业一无所知,看见丈夫与一个打扮得很花哨的女人出双入对不知道在做什么,直到她被关进监狱后,看见那个与丈夫同为地下党员的女人被拉出监狱杀害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出狱后,她又一个人带着女儿过着穷苦交加的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中,即使把女性当做表现民族精神与气节的载体,同时也会用一定的处理手法在另一程度上对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进行表现。
二、武侠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1928年,旧上海明星公司制作了一部名为《火烧红莲寺》的电影,成为中国首部以武侠为题材的电影,从此中国电影行业又多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可用题材。武侠最初的起源应该是墨家“非攻兼爱”的主张思想,其主要表达的是舍己为人,为天下苍生而奔走的精神就是对“侠”最根本的解释。武侠受欢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正义的精神,让人心里感到亲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武侠题材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身怀绝技,能常人所不能,能让观者在想象中满足人类自古以来超越自己的欲望。
武侠电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一。在以武侠为题材的中国电影中,主人公多数为男性,为了保护弱者或是为了报复曾经的仇人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这一类的武侠电影中,女性角色大多娇弱、美丽,需要得到主人公的保护,而且最终一般会对男主角产生感情,自愿追随。这一类电影是完全以男性角色为主体的电影,女性角色在这类电影中完全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
然而世事也无绝对,还有另一种类型的电影作品中,女性角色也有高强的武功,甚至还能打败男主人公,如《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在剧情的最初,男主人公杨过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子,但误入了小龙女所处的古墓才得到一些机缘巧合,慢慢得到成长,最终大放异彩。还有《射雕英雄传》等,原本在剧情的开始,女性角色处于强势地位,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由于男女之间感情的影响,而由红花最终变成了衬托男性角色的绿叶。
不过在武侠电影中出现女性角色始终处于弱势状态这样的现象也并非偶然,“侠”本是根据战国时期墨家的主张思想演变而来,而在那时中国的女性处于没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状态,因此若是把“侠”根据其历史因素,从狭义上来解读,那么其仅指的是男性。另外,“侠”还有着另一层“大气”的意思,而自古以来,女性多数时间以娇小可人为美,这就导致了素来以“小”为贵的女性们不适宜以“侠”的形象被搬上大银幕。因此,在武侠类电影中,女性形象始终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三、苦情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平等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在此之前,女性角色因为其一直以来地位都较为低下,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在现在的电影中加入对女性进行不公平对待的元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博取观众们的同情心,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对于电影的关注度。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有《神女》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影片《神女》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是一位饱受屈辱的妓女。自古以来,我国女性在许多的方面都受到了很严重的限制,纯粹男权时代,社会普遍都认为女性应该足不出户,不宜抛头露面。这一文化习惯除了限制住女性的行动自由之外,也间接地影响到了女性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女性不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女性不能进学堂、不能经商、不能为官,而这就导致女性仅仅只能依靠男性生活。
而那些没有找到人家或是失去丈夫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女性,则只有卖身到青楼,从事一种十分卑下的行业――青楼女子。而这个行业从始至终就是受人诟病和不喜的。在电影《神女》中,编剧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妓女在生活中受到的种种羞辱和难堪,用本就能博取人同情的职业形象配合上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更是将观众的情感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主人公素芬勤劳善良,但是却有着悲惨的境遇,让观者不禁为其鸣不平。 因此,可以看出,在苦情戏中,女性形象在塑造的过程中大多会选择根据历史上的女性形象来进行参考,是女性在过去的岁月里的真实写照。导演组通过安排其受到不公平遭遇的情景,并加以修饰夸大,将女性形象的弱势完全地展现了出来。因此苦情戏中的女性形象,其弱势特点是极为鲜明的。
四、爱情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爱情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一份美好的爱情除了需要男女互相之间的缘分之外,更需要两个人同等的付出与坚持才能得以维系与经营。而在电影中,也应该如此。但在艺术作品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发生爱情的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进行修饰,从而营造出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仔细分析我国从古到今以来比较著名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的描写较多的是以女性为主要地位进行展开的。比如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则是七仙女下凡尘之后遇见董永,对其进行几番逗弄之后,让董永成为她的丈夫。无独有偶,还有另外一个极其相似的故事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凡人牛郎与织女相爱,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儿一女。可是织女本是神仙的身份,被命令返回天庭,牛郎于是带着一双儿女前去追赶,经历重重阻碍,最后才换得了每年能够见一次面的机会。人们还因为这个故事,把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了七夕节,现在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另外一系列比较知名的故事则是《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系列,男主人公大多为文弱书生,而狐仙爱上书生后,或是利用法术给予男主人公许多帮助,或是利用法术耍得书生团团转。这样的电影的代表作则是《倩女幽魂》,女鬼小倩遇上书生宁采臣,因为其正直的品格和气质而一见倾心,然而宁采臣却浑身上下充满了一股傻书生的呆板,后来小倩为了保护宁采臣牺牲了自己。与《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系列稍有不同的是,倩女幽魂中的小倩虽然在爱情上是处于主动地位,但是最终却为了保护男性角色而牺牲了自己,象征着男性角色在电影形象斗争中的又一次胜利。
而在现代的作品中,在爱情的最初阶段一般都转换成了男性角色变成主动的一方,女性角色虽然处于被动的一方,但是却较为强势。男性角色需要经历过一些女性角色故意设置的挫折才能最终收获爱情。在爱情的发展阶段,则是两者较为平衡。但现代作品的结局已经逐渐趋向于多样化,不仅仅是女性角色最终的结局不如意,也有可能男性角色的结局更为凄惨。这是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转变的开端,是女权向男权发起冲击的标志。
五、结 语
随着我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不断地产生,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形象被创造出来。而在这些经典的形象中,不乏女性形象。总的来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正逐渐地向多元化、强势化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对于女性权益的忽视,导致目前来说较多的女性电影形象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转变,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定会更加个性鲜明、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廖艳君,欧阳璐.在传统与颠覆中呈现审美张力――女性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女性形象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2).
[2] 葛延峰.放逐“女性”的女性电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影解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 薛媛.论十七年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09(23).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篇3
浅析经典IP《西游记》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应用的原因
近来论及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一个常被提及的关键词,即“IP”。另外还有随之而衍生出的“超级IP”,“经典IP”等等。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IP电影就是具有知识产权的电影,这些电影通常根据小说、音乐、游戏、话剧、舞台剧等改编而成,而“超级IP”则是指深受大众喜爱、传播范围广、流行时间较长的作品。本文将引用“经典IP”这一名称,用来特指那些流传时间久、文化积淀深、被演绎多次却经久不衰、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绝对可以称作是影视剧的“经典IP”。在中国的电影史上,《西游记》算是为数不多的一直被改编的经典IP,其中对当下西游电影影响最深广的当属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以其颠覆性、反传统的解构和演绎为西游故事的改编开辟了新的领域。近年来,在电影《大话西游》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情癫大圣》、《西游降魔篇》、《大圣归来》、《大闹天宫》等影片。孙悟空是中国猴文化的代表,而2016年正是中国的猴年,这更是为西游题材的电影筹备及上映增添了一大助力。元旦前夕上映的《万万没想到之西游篇》拉开了2016年西游系列电影的序幕,此外还有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其他正在筹备或拍摄中的影片,共多达十几部。如此多的西游电影,令人不禁感叹《西游记》究竟有何种魅力,使得其故事在荧幕上经久不息?本文将对此做出分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IP转化为电影需要具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这个IP与电影的媒介属性是否匹配”。就《西游记》本身而言,故事的题材和艺术手法非常适合用电影来表达。《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西天取经共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一个小故事,可自成一个单元,有很强的故事性,给电影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师徒四人的性格色彩既鲜明也具有多面性,可塑空间较大,因此电影在对IP的改编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表现。
如在文本中的孙悟空身上,结合了人性和兽性,使得这个形象既有猴子的顽劣也闪耀着人性中的善,借助猴子天性热爱自由的性格特色,来发挥其为了自由而反抗的精神,最后历经重重磨难,孙悟空逐渐由兽性向人性靠拢,完成了修心的过程。另外,神魔题材一直是电影青睐的对象。由于形象和场景的虚构性,电影在表现这些元素时,会各有特色。《西游记》中浓厚的魔幻色彩,极具画面感,神仙诸佛、妖魔精怪、斗法比武都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而这也不仅仅是一部虚构的浪漫主义小说,虽然《西游记》中人物和情节都是超现实的,但故事在发展中也在影射着现实。这种现实和虚幻相交织的特点,能够在电影的创作中得到很大的发挥。
由此可见,《西游记》在电影的改编中是非常占优势的,但是这也并不足以说明影视中的“西游现象”。经典的一大特点是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能与当下的环境相融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西游记》是中国的经典,在被改编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了对电影的发展趋势和当下环境良好的适应性。
IP本身就有商品的含义,因此IP电影的发展会越来越多的展露其商业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IP的可持续开发使以此为根据的IP电影具有极大的商业开发潜力。《西游记》文本采用了直线叙事与环状叙事的结构,主线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并且在取经之前,师徒四人都各有遭遇,这些都可单独成为一个故事,作为系列电影开发。同时,《西游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并且是中国古典名著中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每一段故事严肃中又不失轻松幽默,这与大众的审美趣味趋向一致,容易接受也不会轻易产生厌倦。当下已进入数字化观影时代,相应的电影制作的技术、拍摄手段在不断地更新进步,《西游记》以其神魔题材尤其适用于展现电影技术的更新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对于电影的消费。
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华语电影的票房长期受到欧美电影票房的威胁,甚至有一段时间,华语电影备受冷落。相对于美国好莱坞已有的许多成功IP电影,中国的IP电影开发尚在初始阶段,如何通过IP电影的开发来彰显中国特色是摆在当下中国电影人面前的问题。《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名著之一,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意蕴,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而对于经典IP的改编又必然加入了当下流行的元素、融入了当代中国人对于经典的理解,能够将传统与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诉求通过电影来传达出来。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国电影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