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艺术设计类论文范文

秋梅分享

  艺术设计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设计类论文范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设计类论文范文下载篇1

  浅析艺术设计中的水彩

  摘要:当前,国内艺术设计中广泛运用水彩,但是对水彩的研究进行得还不甚深入,艺术设计中的水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基本上与绘画类水彩相同,而且在内容上局限性较大,多以静物、风景为主要表现题材,采用传统的临摹到写生过程,在绘画方法上呆板,手段单一,没有具体针对设计类的特点去整体考虑水彩的运用,更没有针对具体设计选择水彩内容。如何突出艺术设计中的水彩特点,打破单一的水彩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水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水彩 艺术设计 观念

  自18、19世纪在英国获得独立性以来,水彩画一直以其特有的“水色交融”、“透明流畅”、“清新亮丽”等特性与极其特殊的艺术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区别于其它画种。在当今艺术格局中,水彩画更是以其语言的广泛性与可变性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彩画独有的透明、清澈、润泽、流畅的特点,不用厚涂而却能追求出空间、质、量和绘画上变化的语言和节奏,使它能够深入现代绘画的领域中。

  一 艺术设计中的水彩概况

  艺术设计中的水彩体系革新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更新观念,观念决定体制的生命。这里阐述的更新并不是完全摒弃现有的模式,而是对原有的水彩运用方法和水彩运用过程等进行新时期的重新解读。

  由于水彩适宜设计表现的特性,使得国内艺术设计中水彩这一画种广泛运用,但是对于水彩研究的开展进行得还不甚深入,水彩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基本上与绘画类专业水彩采用相同模式。在水彩的绘制内容上局限性较大,多以静物、风景为主要表现题材。在水彩运用中保守地采用传统的临摹到写生过程,以至于在方法上呆板局限,手段单一,没有具体针对设计类的特点去整体考虑水彩运用模式,更没有针对具体设计选择水彩绘制内容。

  二 艺术设计中的水彩内容

  水彩内容要突出艺术设计的特点。如何使设计专业的水彩内容具有更强的学科针对性,打破绘画单一静物风景的运用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水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设计的对象是设计师,而不是画家。整个艺术设计体系是培养设计师在构思、造型、美感、形式感、空间想象和表现手段、艺术语言工具等方面的能力。

  设计艺术中水彩运用一定要符合艺术设计的特点,水彩画的运用方法一定要从实质上脱离欧洲早期形成的学院式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要不断地丰富和改进。水彩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一定要有质的变化,杜绝过去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着的单一的写生练习。从静物到风景再到人物,不但从技法上要突破求新,结合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新思想的运用,从而使设计师在对水彩画的把握上更加充分自由,而且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水彩的运用,把设计中的的水彩画思想和水彩画表现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 艺术设计中的水彩方法

  水彩画由于水彩自身绘制便捷、易于表现的特点,在艺术设计中应结合艺术设计的特点突出水彩的长处,以达到最佳的运用效果。

  水彩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与设计专业的效果图表现需要更好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彩运用方法上应侧重技法的研究,重视水彩的应用性,通过对水彩技法的掌握,可以将设计构思化为可视形态,把脑海里所想的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带有一定的表现趣味,让人一目了然。

  在设计过程中的水彩运用里,我们一定要坚持从设计的专业角度出发去进行水彩绘制,使设计师的专业思想贯穿水彩运用的全过程。目前,从设计师掌握水彩艺术的方式,主要走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的绘画专业教学的套路。我们应该在保留此套路优点的同时,对其渗透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优秀的设计师掌握水彩方法首先要从临摹开始,临摹一定要偏重于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法,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定义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并且要把体悟运用到作品中去,使这种临摹成为一种带有个人理解与情感的创造性学习。

  优秀的设计师掌握水彩运用方法其次是写生。写生本就是一种很好的绘画训练方式,锻炼对色彩观察的敏感度,从其自身角度讲是仅有优点而无不足的。面对模特,面对优美无限的自然风光,酣畅淋漓地进行个人的再创作,为今后在艺术设计中准确把握色彩创造出既“写生”又“取义”的好作品,这是一个多么享受的过程!

  四 艺术设计中的水彩表现

  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形式的表现,设计师与设计表现不可分割。设计师在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效果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设计师设计意图的表达。

  中国画创作讲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体现了艺术创作中“意”的重要性,在艺术设计中的水彩表现同样如此。

  水彩之所以受众多种类设计师的青睐,是因为它不可替代的透明性、表现的快速性、颜色的易干性、色彩层次的丰富性等。水彩画目前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它所具有的独特而丰富的表现手法成就了水彩长久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而水彩多种技法的运用也大大丰富了水彩语言的表现力,让留白与细节刻画都不成问题,并能制造各种肌理效果,水彩画的灵性更能抓住观众,以少胜多的水彩表现更适合设计师手绘效果图的表现。

  我们的设计师专业水平如何提高?如何利用水彩这一极佳的表现形式来完美表现作品?在水彩练习中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平常的水彩练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用水彩表现设计作品,在作品中真正体现对艺术设计的热爱,能够通过水彩的训练真正掌握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坚持艺术设计的精神,坚定学习艺术设计的态度,掌握水彩在艺术设计表现中独特的作用,为丰富艺术设计师的表现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经杭:《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 周崇涨:《水彩画的艺术特点》,《浙江工艺美术》,2007年第3期。

  艺术设计类论文范文下载篇2

  浅谈艺术设计活的灵魂

  [摘要]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是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平板的、僵硬的、没有生气的。纵观如今的设计界,以纯粹的传统为形式而获奖的设计作品几乎没有,相反将传统的使用方式与造型特点,传统的心理感受做现代的阐述,并能非常巧妙地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解决一定的问题的设计倒常常获得评委的关注。可见,没有绝对的传统,只有现代的传统,这才是用传统这一道具的目的。在艺术设计中发挥好我们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气息,也将是使我国现如今的艺术设计走出一味模仿西方、没有自身特色的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灵魂

  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她们在手工艺品、工业产品、建筑、服饰、城市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艺术设计是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中国现代设计存在缺乏独创性的严重问题,是发人深省的。抛开中国设计生长的肥沃土壤,抛开中国设计的根,将设计分析用西方美学框架来进行,将原本不可分离的作品与其文脉生硬的分割开来,是我们经常走人的一个误区。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设计是文脉深厚、工艺荟萃、制作精美、风格独特的,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

  然而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设计却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变得暗淡和不被关注?如何在发展中使世界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存在,体现出设计的以人为本的个性,是当今设计的重要课题。我们有自己的艺术传统,有自己的设计思想,有自己的设计文脉,要观察和研究设计艺术传统,提倡设计的文脉,推动民族艺术和民族设计进程。我们说中国现代设计需要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也需要对传统设计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传统

  传统是文化的伴生物,是历史对文化的认可,传统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具有动态的本质。传统通过对自身的缺点进行挑战和对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进行追踪而发展起来的,发展着的艺术和设计传统便是艺术活动本质上固有的历史延续性,是文化积淀的内在联系,或者叫做文脉。

  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设备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人的物质设备:器物,房屋,船只……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接受的一方面。它们决定了文化的水准……”

  “……这部分包括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这些我们可以总称作精神文化,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解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着变化。

  设计从来都不是恣意妄为的纯粹个人行为,从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传统到设计者的精神气质,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隐传统影响着每一位设计师。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传统中理解传统,在理解和设计创造中发展传统,这是传统对设计师的要求。

  二、关于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文化长河中,一个作品,无论是一个用具还是一栋建筑,它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累积了许许多多人的智慧、劳动、喜乐的点点滴滴;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总在时间的淘洗中演变着。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就日益丰富,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蕴藉的符号,把这一符号作为设计元素应用于任何地方,都能让人联想起它所代表的文化,油然而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同样的,熟悉的空间环境也能够形成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个空间不仅包括人们自小生存的空间,也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影视艺术所描绘的空间,耳濡目染、常年积淀会形成内在的空间感知。这些空间感知会影响人们对空间的审美。

  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且不是概念意义上空泛的人,而是具体的独特的“人”,如果偏离了这个初衷。就不能成为成功的设计。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联系设计与人的纽带,是使设计在服务于人的同时具有自身特点和面貌的根本点。

  三、耪们该如何做到对传统的回归

  有了设计独具特色的根本点,我们接下来必须考虑的是怎样更好的突显中国现代设计的特色。我们需要在设计上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这里的回归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回到从前,而是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来武装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

  探求传统和现代的契合,是原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观念、手法来表现传统文脉的形与意,不失为发展中国设计的一个良策。由于设计作品具有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传承,所以应该被看作“文脉艺术品”。中国设计的现代化即孕育着寻求文脉的问题。熟悉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去芜取精,成为设计创作、寻索文脉、研究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设计的风貌和特点主要表现为形式和精神两个层面。在形式上,中国设计符号形式所传达的文脉信息丰富多彩。它通过纹样、色彩、材料、形态、结构、图案、技法、文字等各种符号或者各种因素的合成来表达某种符号含义。这些符号的现实化传达出特有的中国文化形式,并表现有别于他者的文化精神。

  在精神上。传统设计载体所贮存的中国民族的文化进化信息,以及中国设计在精神上的个性和特点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设计在强调中和之美的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这就是说要在寻求风格的统一印象的同时,在色彩、形态、肌理等方面又要有细腻微妙的变化,突出个性,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中国设计文脉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与现代设计思想是一致的。设计师观察自然时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发现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自然是创造的不尽源泉,同时设计师的情操在对自然的感悟理解中也得到了

  陶冶,并且从中提升艺术情趣。“外师造化”的同时,还要善于“中得心源”,融会贯通自然的东西,使自然的形象能够内化为设计师自身的心灵意象,达到真正的契合。设计作品本身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应透露一种意境,这意境不管是静、虚、空灵的境界,流动不拘的境界,还是浪漫飘逸的境界,都必须是自然的、和谐的、整体一致的,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美,一种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情调,把人带人一个耐人回味的性灵境界。

  四、结 语

  无可否认,设计的历程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的问题。识别地区性艺术,体现民族特色,寻求身份认同,这是当今艺术、设计的一种强烈趋势。

  艺术设计文脉是艺术设计的记忆和活的灵魂,是中国人温馨的精神家园。历史文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设计的价值核心。中国传统设计文脉深厚、工艺荟萃、制作精美、风格独特,所以设计师要延续中华古国的文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中国设计的历史文化特点,使新的设计和谐地体现中国历史,实现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以新的风姿纳入世界设计新秩序之中。

  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风格的设计时,必然会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4]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龚鹛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1.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范文下载

2.艺术设计类论文范文

3.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4.艺术设计的论文精选范文

5.艺术设计毕业论文免费参考

    302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