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秋梅分享

  艺术是大多数人的一种认定,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精神契约,而且往往是不成文的、无形的默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析影视艺术中的服饰艺术

  影视服装有其特殊性,它可以表现出社会环境、文化,政治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地位、心情等。服装对影视的艺术表现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服饰的色彩、款式来展现影视的艺术内涵,反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特征,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

  服饰色彩,震撼视觉的冲击力

  人对色彩有本能的感觉,红色和橘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紫色给人清冷和宁静的感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地域都影响着人们的色彩喜好。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对人的感官刺激,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服饰色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后穿着黑地绣金花的睡袍绣金色菊花的时候,黑地睡袍表现出王后阴郁的性格特点,金色的菊花表现出王后内心涌动着巨大的阴谋。《红磨坊》中,舞女和画家共进晚餐,礼服裙夸张的黄色和蓝色的披肩与周围那些穿着优雅的晚礼服进餐的女士相比都表现了舞女的爱慕虚荣和轻浮。同时,把她的自卑和不安刻画得入木三分。影片《简·爱》中,简·爱总是穿着深色的套装或长裙,表现出她的忧郁和冷静,这和她在孤儿院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当她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恋爱时,穿了一袭蓝地碎花长裙,一改往日的忧郁和沉闷,显示出少女的浪漫情怀。但在色调上还是偏冷色,符合简·爱的性格特点,遵循了她的生活经历。

  (二)服饰色彩对影视氛围的烘托

  影片《英雄》中有一个场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白底黑龙的旗帜,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让观众感到死亡的来临。在围攻赵国的场景中,一边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举着白底黑龙的旗帜,一边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举着鲜红的旗帜。高举旗帜,口中呐喊“大风”,这壮大的场面中,鲜红的旗帜让人感觉到血腥、杀戮,黑白的旗帜让人感到死亡和恐惧。无名的黑衣,秦王和丞相大臣的黑袍大袖,同样让人感到博大,压抑,神秘和死亡。赵国书馆中赵国人的红袍大袖,在红色强烈的视觉冲击中,红与黑的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了危险的来临和血腥的杀戮。在残剑和飞雪的绿色衣袍中,感受到了爱情的浪漫和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在两人的白色衣袍中看到了爱情的纯洁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无奈。这些服饰的色彩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在冲击观众视觉的同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同时对影片的故事情节的内涵做了精彩的诠释。

  (三)服饰色彩是时代和身份的象征

  在表现历史的影视剧中,服饰色彩就是时代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像《秦颂》《鸿门宴》《秦始皇》这些影视剧中,秦始皇和丞相等重要官员全是黑色的服饰,御林军也着黑色铠甲,秦朝崇尚黑色,这有相关史料记载,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周文王火德,色尚赤,因秦始皇十分迷信阴阳五行之说,所以认为是秦的水灭掉了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黑色成为秦代的尊贵色。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所以从袍的颜色上可以看出人的身份等级。到了唐朝,男服上品为紫色,皇帝贵为天子服用黄色,这时规定了只有皇帝才能用赭黄,从此,黄色成为帝王的象征,臣民不能服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王和王后极尽奢华的金黄色礼服、金黄色的王冠和金黄色头饰尽显王族的尊贵和威严。

  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20世纪60年代人们穿的灰色军便服,蓝色军便服,绿色军便服,红袖箍,那一片蓝,那一片绿,都表现了时代的特殊性,这些服饰的颜色都表现了一个时代人们对色彩的偏好,甚至是阶级的代表。

  影视服装的影响力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服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服装展现影视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影视服装对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演员的服饰,发型等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一)服饰造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大襟棉袄塑造了农村少女的典型形象。开始穿的粉色碎花棉袄,展现了娇羞、青春可人的少女形象。后来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在山野里奔跑,表现了热恋中的母亲对爱情的热烈和执著。再后来母亲穿的青灰色棉袄,塑造了母亲老年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失去父亲的哀伤。

  电影《月牙儿》中,月容的母亲为了养活女儿,瞒着女儿去做了暗娼,被女儿发现时,母亲穿着绸布

  短旗袍,绣花鞋,凌乱的发鬓插着朵白花,嘴唇涂得鲜红,表现出沦落风尘中的妇女形象,白花表现了母亲绝望的心情。母亲生病后,在破旧的屋子里又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服,蓬乱的头发,食不果腹,反映了旧 社会体制下,民不聊生的苦难。这些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感 受到了服饰造型的 艺术魅力。

  (二)服饰造型烘托气氛,推动剧情

  前苏联影片《办公室的故事》女主角出场,黑框眼镜,灰色调男性化H型大衣,短短的剪发一丝不苟,不化妆的脸,苍白的嘴唇,脱掉大衣后H型的黑色套装,严谨的 工作作风,举手投足间都展现了女局长的冷硬,让人感到压抑。再看女 秘书的出场,时髦的套裙,当时最流行的毛背心,高跟长靴,时尚靓丽,愉快轻松,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让人眼前一亮。办公桌前,所有的女性都穿着精致的、时髦的、符合个性的漂亮衣裙,开始精心地,细致地化妆,一成不变的,仿佛是一种仪式,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和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相比,女局长衣着总是一成不变的灰黑色,不化妆的脸,严肃的表情,冷冰冰、硬邦邦的性格。长此以往,一天又一天,直到新同事的到来,成为剧情的转折点。

  随着剧情的 发展,到新同事家聚会,女性们是花尽心思借机展示一番,争奇斗艳。女局长还是以严谨的套装出场了,但是换了橘色的衬衫,虽然与气氛格格不入,让人生畏,但那一点橘色却表现了女局长外表冰冷、内里火热的内心世界。其实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

  剧情推进,女局长向女秘书学习如何装扮,她穿着长长的花裙子请男主角吃饭,她表现得局促不安,特意为他打扮,因为她恋爱了。女局长焕然一新,格子连衣裙,新烫的发型,漂亮的耳环,精致的化妆,同事哗然。然而误会的产生,女局长又回到了原来的装扮,一切又变得灰暗了,最后误会消除,完美结局。这部作品仅用几套服饰造型就完成了女主角的形象改变,从低潮时期的灰黑套装到高潮时期的格子连衣裙把女主角的人物形象拿捏得非常准确,把女主角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明服饰的特殊魅力。

  (三)影视服装体现时代、 政治和 文化

  影片《活着》讲述的是40年代到60年代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开篇从40年代起,福贵少爷在赌场一身白绸长马褂,外罩黑缎马甲,一个纨绔子弟少爷羔子。这身装扮是那个时期带有清朝遗风的典型富家公子哥打扮。赌得倾家荡产后,灰布大襟棉袄,黑色免裆裤,瓜皮小帽,手插在袖筒里,蹲在墙根下,那个时代穷苦大众的打扮。打起仗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穿着黄军装,跟着部队到处跑,最后被解放军俘虏,又穿着灰色的解放军军装。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又穿回土布衣褂,大襟袄。到了60年代,大炼钢铁、““””等各种_运动的开展,灰色、绿色的军帽,灰色军便服,①绿军装,红袖箍是那个时期的人民的主要穿着。

  那时候,人们的着装可以用万里江山一片蓝,万里江山一片绿,万里江山一片灰来形容。同一款式,不同颜色,不同阶级,压抑了人的个性。蓝色的工人阶级,举行的绿色婚礼,②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文化的象征。《活着》用不同时代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解读了不同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世界。影片《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再现了19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的着装盛况。30年代,旗袍盛行,旗袍的修长合体符合了东方女性的典雅线条,赋予女性婀娜神韵。《花样年华》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着装特征,旗袍是女性特殊的符号,张曼 玉的旗袍或朴素或奢华,反映那个时代的 政治、 经济和 文化。民国初期,满汉融合,时髦女性反对封建,追求平等,与洋人通商,奉行洋务,经济的繁荣,国门的开放,这时融入了现代技术的、展现东方女性婀娜神韵的改良旗袍成为当时典型的服饰,创造了女性着装史的辉煌。

  (四)影视服装对观众审美意识的影响

  《庐山恋》的上映,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使得许多女性争相模仿女主角的服饰。日本电视剧《血疑》的播出,又使得大街上充斥着“幸子衫”“大岛茂风衣”“日本学生服”。如果说那是刚改革开放,人们饥不择食的表现。那么,现在这个时尚 社会里,在讲求个性的年代,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仍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随着韩剧的热播,男女主角的服装、发型、首饰、背包甚至化妆都是现在时髦男女的效仿对象。这些服饰带来商机无限,也给服装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影视服装,其宗旨是为影片服务,同时又具备日常服装的属性。在设计影视服装的时候,要考虑到影视作品所要展现的时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地域差别等。这样的影视服装才是成功的,才能给人物正确的定位,才能给观众真实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注释:

  ① 军便服:类似中山装,中山装是明贴袋,而军便服是四个带袋盖的挖口袋。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穿着打扮。五十年代,部分女性中也流行列宁装,列宁装为大翻领、单(双)排扣、斜插袋,腰间束带。

  ② 绿色婚礼:指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年轻人举行婚礼都穿绿色的军便服,胸戴大红花,手拿毛主席语录,站在毛主席像前,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后拿个道具航船和亲人合影,代表毛主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47,94.

  [2] 鲁闽,编著.服装设计基础· 美术卷[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69-75.

  [3]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55,382.

  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艺术城市中的艺术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和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良好的城市资源也可以给城市带来良性的经济发展基础。景德镇却刚好具备着强大、丰富、特殊的历史资源。而每一件好的作品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衬托,所以公共艺术小品和城市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现今很多设计者挖空心思的想运用陶瓷艺术来装饰这个特别的城市时,却忘记的瓷都真正的需要,它不仅仅只是需要一件好城市作品,而是需要更好的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人文素质,民俗风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那如今的瓷都也有着它的梦,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装点它的梦呢?艺术都是融合的,把建筑、园林、规划、雕塑、等一系列专业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剔取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权衡它的利弊。一个古老的城市应该本土化,因城市不断地发展我们也应该有新的血液不断流动。将资源整合后再传承,再创新。什么才是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城市艺术,有一个怎样的城市面貌。值得受到大家的关注!

  关 键 词:公共小品艺术 公共环境 城市景观 陶瓷公共小品

  一.公共小品艺术在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广场景观中的公共小品作为一项公共艺术,其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公众自豪感、归属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城市中景观小品在各个地区大幅度的增加,无疑给艺术家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尽管培育这种城市形象与公众归依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成功的公共小品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确实深远而长久的。公共艺术小品它涵盖了许多非物质文化环境,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公众及城市精神等等环境背景。而公共艺术既可以从中吸收营养,帮助了一个城市提高了它的环境质量。又可以表现出公众所需要的城市地方识别性和空间品质。一些城市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小品能够以永久性直观可视的形象,使每个人沉浸在这浓厚的人文气氛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艺术文化魅力。(图1)

  二.公共小品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系统规划

  因为城市广场景观中公共小品所处场所的特殊性,其与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貌特征以及城市建筑等有着紧密广泛的关联。城市场所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质影响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其中构筑物的规划设计,这其中也自然包含了公共小品这一艺术形式,所以城市广场景观中的公共小品在很大程度上,不仅需要适应、符合其城市公共场所的人文内涵,而且也要符合这一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限定和要求。公共小品系统规划中整体布局目标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首先,系统性原则。通过对城市公共小品背景资源分析,提出城市公共小品发展的空间布局、具有特定空间特色含义的、系统的空间布局序列。其次,弹性化原则。分析公共小品体量、色彩、形式等基础上,提出城市公共小品的专项规划层面的规划控制性原则与措施

  最后,特色化原则。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规划主题与风格,努力成为一座城市的标识,鲜活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二.公共小品艺术中陶瓷的介入

  公共小品是公共场所中的艺术品、是特有的形式空间存在的物体、是对人生活的一种开启、是构建人与环境沟通的桥梁、是为大众生活所服务的。一个城市小品艺术面貌良莠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题材、意蕴、构思及艺术表现水平的高低,而更在于能否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是否与大众相亲和并产生互动。其物体对空间环境的占有、围合或点缀,应最大程度地给予居民、旅游者、行人、情侣、老人、儿童以观赏、休息、交流、嬉戏等不同人群的满足。

  陶瓷介入环境艺术学科是一门工艺学科,最早介入形式是大型陶瓷壁画、浮雕依附于建筑产生的,陶瓷雕塑在古代就已进入到公共的环境中,比如:西安秦兵马俑、洪武年代九龙壁等等一系列陶瓷雕塑都真实的存在着。尽管陶瓷有着特殊的工艺性,但也无疑的给了艺术家们再材料上的另一种自由,在审美上、功能上、视觉上,都给公众带去了多元性的物质生活。陶瓷有着土与火的魅力,有着本土特色和时代文化价值,所以如今,陶瓷的经济地位与黄金,宝石一样珍贵。无论陶瓷艺术有着怎样高贵的艺术价值,它也经历着繁荣,衰败,再繁荣反复交替的文化现象,经过东西文化交错磨合,然而再次新生的现代陶瓷和传统陶瓷以某种姿态和公共环境来融合。

  三.公共小品与景德镇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曾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真正的艺术,是没有个别之美的,唯有整体的才是美的。”在城市公共场所中,一般建筑、景观、公共小品都在全力以赴的把各自作品达到整体的美。而景德镇的公共艺术恰巧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景德镇中有很多好的陶艺和雕塑作品,比如黄焕义教授的作品,人民广场中的那些写实雕塑等等一系列,却被埋没在灰霾的天空中。(图2)

  公共小品更多的是放在公共环境空间之中,在公共小品本身与环境之间会产生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因此,在设计公共小品时一定要整体考虑,并做好全局的布置,使得环境空间由于公共小品的加入而显得更加和谐。城市环境与公共小品是密不可分的,最平常的环境会因为有了公共小品而产生无限的空间层次和艺术魅力。但是,如果公共小品和环境相互不协调,便会破坏环境的空间感和艺术感。

  四.景德镇陶瓷公共艺术的走向

  用陶瓷走向室外作为室外景观也不是现今才有的,古希腊壁画就已经有这样的做法,陶瓷是作为景德镇本土特色的唯一载体,它有着材料和工艺的特殊性,它所面临的是不仅去怎么解决一个城市的问题,并且让这样一个载体达到实质性的作用,用这种特殊的材料开创属于景德镇公共小品艺术的一个新道路。

  (1)公共陶瓷小品设计的对象要求。不同题材的公共小品艺术面对着不同人群的消耗,城市广场景观中公众的享有和参与是最能体现出城市空间对公众人性化的关怀,公共小品设施的设置是现代民主文明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入公众文化,直接参与公众生活,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内容。   (2)公共陶瓷小品设计对环境的新需求。实用性正是公共小品实现自身意义的前提,通过实用与非实用性的对比,通过公共小品形体特征、体量感受、形象阅读的考量来实现作品和欣赏者的交流共享。带有不同目的的运动方式,具有各自的行进速度、观察环境范围和产生对场所认知效果的差异。但什么样的形式能满足这种要求,面对不同的城市群体、专业领域、文化认知水平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会是截然相反的。

  (3)公共陶瓷小品设计的技术要求。陶瓷作为一种可以充分体现人文特色的表现载体,直接取材于泥土,经过水与火的洗礼,它的可塑性、易加工、抗压、抗腐蚀、耐热、耐日照等自然属性,较之于其他材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回归自然属性的优势,具有一种源于生命本质的自然亲和力。

  六.陶瓷公共小品在景德镇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曾有评论界人士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建筑设计与公共艺术完全割裂开来,那些放置在城市区域中的公共小品仿佛是硬安进去的,与四周的空间环境风马牛不相及。现代空间里面,没有一定视觉张力的公共小品是解决不好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景德镇为例,在空缺处或补点处来添加做一个小品,如果我们对小品空间要求的认知度不够,很可能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引人注意,也不会引起空间视觉张力,就不是公共意义上的小品,甚至不能叫城市公共艺术。成功的公共作品必然与它所处的空间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物理空间尺度、视觉控制力度、色彩、肌理、材质与周边空间实体的匹配,整体环境的气质品位的把握,进而是对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公共精神的探究。

  结语

  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品是需要适合城市发展的,它承载着景德镇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责任,是适合这个城市人们所需要的产物,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是要强调它的地域性、环境针对性、文化背景特定性,从来没有一个公共艺术能够成为任何城市形象的唯一标志,一个公共艺术小品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能把握住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理念。如果我们真正的把城市所需要的公共艺术小品好好的分布在景德镇城市的各个节点上,利用景德镇城市文化的历史线索和本土陶瓷资源,让公共艺术描绘出景德镇的城市记忆,也真正实现每件公共艺术品开口与人们对话,做一个城市记忆的名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特色的瓷都。

  参考文献

  [1]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出版

  [2]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三版

  [3] 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陶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0出版

  [4] 钟学军, 袁胜根.论当代陶艺与公共空间.陶瓷学报,2004,25(4)

  [5] 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01.01出版

    296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