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美术>

关于民间美术的论文代发表(2)

秋梅分享

  关于民间美术的论文代发表篇2

  试谈民间美术色彩表现的装饰趣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地域等角度的分析,探寻民间美术色彩文化的传承根源。本文分析了民间色彩的心理结构及其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并探讨了民间色彩在审美层次上表现出的和谐中求对比,统一中求变化的基本规律。当代设计师应重视研究民间美术色彩,理解民族文化特质和审美观念特质,有助于完善民间色彩文化体系,设计中更好地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设计领域闪烁独特的光彩。

  关键词:民间色彩 审美特征 装饰趣味

  民间色彩涉及民居陈设、生活用品、服饰、刺绣、民间绘画、剪纸、皮影、木偶、泥塑、玩具、风筝、纸扎等。人们通过对大自然色彩规律的认识,表现不同时代纷繁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总体而言,虽然时代不同、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但民间色彩表现出爽朗、鲜艳、明亮的地域特征。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广大人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美好的人生理想。色彩在民间美术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它融合了大众的审美情感、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审美观念,中国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立完善的色彩系统,将民族情感与色彩艺术实践活动多方向的融合,创造出符合人精神自觉层次的色彩审美趣味。

  一 民间色彩衍变与传承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十分悠久,各民族异彩纷呈,民间色彩装饰特征表现为抽象的色彩构成形式以及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情感。另一方面按照个人的美好意愿赋予外部自然奇幻的想象力,使民间装饰色彩文化显现出稳定的连续性传承。在原始时代,人们用颜色图绘身体的色彩活动自发地展现了生命的本性特征,人类从发现自己的色彩感情到色彩感情自觉的表现,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从中国古代彩陶装饰可以感受到原始的色彩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红、黑、白、黄是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主要色彩装饰,每种颜色都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内涵。秦汉时期的色彩风格呈现出浓重艳丽、富丽辉煌的特点;唐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色彩装饰空前繁盛,主观感情色调更加细腻,设色华贵斑斓、多彩多姿。中国明清时期的木版画、染织、服装等色彩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显现出丰富化、复杂化的色彩结构。

  一个民族对色彩的选择是与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地域环境、审美意识有密切联系的,也包括民众的个性强制和心理控制等因素。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中,经常会运用鲜艳明亮的红与绿,黄与紫相互搭配,体现了对比强烈、淳朴大胆、热情奔放的风格特征。一方面继承祖辈色彩程式,绵延流传;另一方面充分表达西北地区人民的色彩本性。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世代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繁衍生息,物质条件非常贫乏,人们产生了更多精神上的希望与渴求,色彩的自觉选择显示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他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协调自身各种精神因素,通过自由的色彩创造消除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积极地表现出自身的艺术个性,显示出充沛而真诚的生命力。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积极向上的色彩态度和色彩的内在生命力。

  民间美术的色彩之所以能够引起愉悦欢快的情绪,就在于它的单纯、明亮和饱满,这也使其主观意味更加突出与鲜明。民间色彩观念是随着时代的转变不断更新完善,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对单色就有一种本能的崇拜,这种单色的简化性特征极为突出,导致单纯的彩度总是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印象,相对于现代生活复杂的色彩刺激,民间色彩彰显出更为稳定的独立性,而其深刻的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各个时代本质的审美反应。创造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色彩文化模式,色彩在民间艺术活动中也获得了视觉与感觉的解放。以各个地方的木版年画为例:陕西省凤翔的门神年画,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红绿、黄紫、蓝橙的补色对比,呈现出豪放、明快、洒脱的风格。天津杨柳青的年画版印与传统的工笔重彩方法相结合,加粉描金,精美细腻,色调绚丽典雅。河北武强年画用线刚健果断,色彩强烈清新,以红、黄、绿为主色,其与河北梆子的艺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山东杨家埠年画,多用桃色和绿色,风格淳朴。河南朱仙镇年画,色彩多用橙、深绿、大黄,人物上眼睑处印一弯曲橙色,有的画面多少留出空白,突出了本地的特色。四川绵竹年画,先印墨线,后以手工填色、开相,有“红货”与“黑货”之分,前者为小幅,以绘为主,后者以朱砂或墨拓印而成。江苏桃花坞年画色彩鲜艳,多用大红、桃红、黄、绿及灰色,特别善用粉红、粉绿、灰色等,画面精细、秀美、和谐。由此可知,民间美术的衍变与传承是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审美情结、风俗习惯分不开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导致各地区交流不便,形成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品类,并传承不息。即使在信息、交通发达的今天,相互学习的过程必不可少,但各地早已形成的传统认知依然是被人民热衷、固守的集体意识而继续发扬。

  二 民间色彩的文化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的具体而微的研究表明,艺术中的色彩直觉分析起来并不是纯粹的直觉。文化的环境为色彩的选择蒙上了另一种释义的因素。”民间色彩的发展过程与文化心理的审美需要密切相关,色彩的地域性特征多层次地影响着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色彩本能的精神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色彩表现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对于民间的色彩活动,我们采取与人文化心理特征相对应的方式,而对于色彩构成形式成熟过程中民间色彩文化全面认识以及色彩观念的转变,除了研究民间色彩发展至今的史迹,还应研究自身所积淀的色彩感觉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民间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着重体现了各民族各地区全面色彩审美文化心理的反应,它吸引着每个人的心灵,激发人们对自然色彩与艺术色彩的生理本能与审美需求,也是悠久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间美术的一种流露。

  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以原色为主,间色为辅,这些色彩构成了一种存在的秩序,是能动的,具有生命气息,表达了艺人们对生活全心全意的爱。各种色彩配合作用于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表现效果各不相同。在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中,常用红色作为装饰,红色被认为是极具代表性的“正色”,传统的婚礼上必须贴“红喜字”,新娘穿红袍,红盖头,厅堂婚房的陈设一律以红色装饰,有红烛、红帘、红帐幔、红枕、红被等,反映了中国民间基本的审美需要。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挂红灯,贴窗花、贴福字、粘对联,大红色不仅烘托出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也象征驱邪镇恶的寓意,红色代表生命与正义,源于人类对太阳、烈火、鲜血的自然崇拜。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白色多被看做是不吉利的颜色,民间丧俗中用未加漂洗的白布制作孝服,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却把白色视为高贵的颜色,如满族、蒙古族,新娘通常穿白袍,戴白色围巾装饰。回族也把白衣作为最好的衣服,这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观念、民间民俗相重叠。人们对色彩的理解包含着抽象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一种超自然的心理感受,在民俗活动中严格自觉地遵循固有的色彩程式。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念,是把青、赤、黄、白、黑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相互呼应、相互转化。借此来解释天、地、人,真、善、美的关系。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随着人类精神的发展不断升华,色彩的装饰、模仿、象征或表现展示了广大民众普遍的内在心理结构特点,反映了艺人们理性的审美观照与情感体验。

  三 民间色彩装饰趣味引发的审美表现特征

  民间色彩在审美层次上,不仅追求快乐的视觉感受,更注重各种形式的精神层次。“色彩是火热、生动的自然元素”。民间艺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内在生命机能的作用,其色彩的审美感官与精神意志自然协调,产生艺术创造之“气”,将感觉、感情、想象不同方向的精神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有节奏的重复均衡色彩关系,由单向的视觉表象延伸到自然交流的色彩感觉,即实现色彩情感的审美表现。民间色彩的装饰趣味集中表现为艺人凭借自身感觉协调各种纯色的连续对比,这种色彩感觉反应出民间色彩的个性特征,建立了丰富的表现层次。例如,聚居在广西、云南等地区的瑶族,自古就有“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女子服装和饰物艳丽多姿,红、黄、蓝、白等浓淡相生,传递着深厚的直觉感受,象征着自我情感的不断确证。民间色彩装饰趣味是艺人审美感觉实现内外的和谐,进而与物质基础上创造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运用多以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为主,这主要缘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和快乐的人生原则。

  客观上说,由于纯色本身的刺激感、安慰感以及温暖感,使得纯亮和饱满的色彩能够带动欢快愉悦的反应,带给人们对自身色彩本质认识的觉醒,正如民间音乐抓住了劳动人民的心灵节奏,每一段乐曲都蕴含了关于协调的心理情感与精神感受。创造这种色彩效果的内在尺度,是每个民间艺术家由自发的色彩冲动融入主观情感,最终实现全面审美表现的过程。按照色彩美的规律有意识地把握本能的情感作用,以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将未来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斑斓艳丽的色彩形式之中。即便在高科技的时代,各种工具颜料数不胜数,但这并没有动摇民间色彩固有的审美表现特点,各地区创造的手工艺品、民居陈设、绘画、服饰、雕塑等装饰形式都反应了其内在审美感情的作用。

  民间色彩装饰趣味在于和谐的结构组织原则,即统一中追求变化。作品将对比色彩按照自身的秩序规律与组合方式有节奏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整体色彩的整体协调。艺人们经常选用纯度高的红与绿,并不讲求浓淡深浅之分,随意自然地表现热烈、欢乐、明亮的色彩氛围,这恰恰顺应了人的色彩本质要求,正如艺人们相传的口诀“红配黄,喜煞娘”,“粉绿青、人品细”。这种色彩关系是通过采用醒目的近补色进行间隔,以便相邻的两色都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反映出色彩的真正原始生命力。红、绿、黄、紫,黑线再加上白色的底子,在画面上构成了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共同作用的对比,凸显出民间色彩的阳刚之气。如陕西民间剪纸、凤翔的泥塑,运用色彩十分饱和,表现出反差高、强对比的显著特点。作品把不同明度、不同色相、不同纯度的对比组合方式推到了极致。

  民间色彩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出联想与象征,表情与装饰。“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大量的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红火热闹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愿。如,新婚寿宴、节日喜庆都与象征吉祥的红色或暖色调分不开,红色能调动现场的欢乐气氛,使人们的情绪得到渲染。民间戏曲脸谱采用鲜明的色块对比和抽象的构成形式,以表达不同性格特征。如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残暴、蓝草莽、绿侠义、金银为神妖等。有些色彩还成为一种不可违背的表征和符号,如传统建筑中皇宫所使用的色彩,金、黄、银等都是宗教仪式中常用的色彩。

  四 民间色彩装饰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间装饰色彩的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深受关注。宏扬民族传统美学博大的审美境界,展示东方艺术的浪漫精神和民间色彩的装饰意趣,作为专业设计师需要冷静、科学、全面地研究整合民间色彩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各民族的服饰,织锦、地毯、刺绣或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红墙青瓦、雕梁画栋,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色彩情感。也反映了自身民族个性和意境美。我们对于民间色调控制和色彩组织的独创方式进行解析,目的在于赋予色彩最大可能的生活热情和永恒的时代精神。并运用到现代流行设计的各类产品中,综合民间美术色彩审美价值的色彩效果,创造独特而强烈的时代感觉。民间色彩的艺术观念融合新的艺术信息,探究民间色彩的审美趣味与特征,突破区域局限的色彩自由,用鲜明的色彩个性显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对于设计师是重要的命题,对于现代设计教育来说,也是重要的。西方设计观念、手法的涌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站到了边缘。我们在强化个人色彩风格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大众色彩本能的精神需要,深植于民族之魂的民间色彩情感内涵,不应也不会在现代社会中泯灭。

  参考文献:

  [1] 丁宁:《美术心理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 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354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