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之实证研究(2)
刘焕峰分享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随机抽取的通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我国通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及国内通讯设备需求旺盛、通讯运营商重组等原因,我国通讯业上市公司有着高投入、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等特点,但各个公司之间的成长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通讯行业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评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数据来自于东方财富网,其中的数据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17.0和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
(二)财务指标的选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综合评价函数体现了会计盈余的真实、持续、成长性等特征,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方法。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净资产增长率等七个指标建立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三)数据处理
为了减少主成分的偏差,笔者将15家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盈余质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本文将45个观测值作了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
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如表2所示,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比较高。也就是说各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方差,所提取的因子以特征值大于1为基数选取,本次提取因子大部分在0.8以上,总体来看效果较好,因子可以说明大部分样本信息。
由表4可以看出,7个成分中,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高达28.576%。前四个成分的因子贡献率累计达到80.975%。因此,本文选取前四个成分作为公因子建立成分矩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个成分中,营业利润增长率的得分最高,达到0.685,流动比率与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最低,为负数且指标绝对值比较大;在第二个成分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贡献最大,营业利润增长率次之,应收账款周转率为负;在第三个成分中,净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分较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负;在第四个成分中,净资产收益率得分最高,营业利润增长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净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为负。
(四)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为了更好地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建立一个线性函数对其进行综合测量,假设F表示会计信息质量,K1、K2、K3、K4表示前文提取的公因子,G1、G2、G3、G4为计算出的累计方差贡献值,由此得出线性函数:
F=K1×G1+K2×G2+K3×G3+K4×G4
根据表6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建立线性表达式,如下:
K1=0.009ROE+0.343×营业利润增长率+0.25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381×流动比率+0.147×应收账款周转率-0.371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122×净资产增长率
K2=0.182ROE+0.39×营业利润增长率+0.50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304×流动比率-0.179×应收账款周转率+0.316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014×净资产增长率
K3=0.239ROE+0.087×营业利润增长率-0.18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179×流动比率+0.551×应收账款周转率+0.213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658×净资产增长率
K4=0.754ROE-0.158×营业利润增长率+0.03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006×流动比率+0.327×应收账款周转率-0.137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474×净资产增长率
四、总结与讨论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备,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下盈余管理是不可避免的产物。其操作结果违背了财务报表的中立性原则,难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误导了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扰乱了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我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测评体系,引入了除净资产收益率以外的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在内的六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可用来测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财务报表、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义宏.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孙杰.资本结构、治理结构和代理成本:理论、经验和启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56.
[3] 孙诤,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利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4] 石芳.大股东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实证研究[J].财务理论,2007(3):9-10.
[5]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6] 张祥建,郭岚.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来自配股公司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6(1):72-84.
[7] 张翠波.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1(10).
[8] 吕长江,金超,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管理者利益侵占与公司业绩[J].财经研究,2007(5):56-60.
[9] 陈武朝,张乱.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4(8):81-86.
[10] 蔡春,黄益健,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6(2).
[11]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7-143.
[12] Sweeney.A.P.Debt-covenant violations and manamers’ accounting respon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eonomics.2004(5):281-308.
[13] DeFond M L, Park C W. The reversal of abnormal accruals and the market valuati on of earnings surpris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375-404.
[14] Yoon S, Miller G. Earnings management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 firms in Kore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2(37):57-78.
[15] Daniel A. Cohen, Aiyesha Dey,Thomas Z.Lys.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0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757-787.
[16] ReZaee. Z.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financial reporting [J].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2004(17):107-149.
[17] Chung R, Firth M &Kim J B. 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2(8):29-48.
[18] Yoon S, Miller G. Earnings management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 firms in Kore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2(37):57-78.
[19] Hribar, N. Jenkins,and W. B. Johnson. Stock Repurchases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Dev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1):3-27.
[20] Jaeob,J,and B. Jorgens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income aggre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7(43):36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