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会计论文优秀例文
行政单位会计不仅应对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客观的反映,同时对其所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要进行监督管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行政单位会计论文优秀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行政单位会计论文优秀例文篇1
浅议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改革
【摘要】本文从行政单位职能转变的实际出发,针对当前会计科目设置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而规范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会计信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行政单位由单纯的经济管理职能向服务型、绩效型转换,行政单位会计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无法满足行政单位会计自身核算的需要。因此,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别对行政单位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会计科目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行政单位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基本上能够满足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按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的相关性,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我国目前应分层次、分步骤地引入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即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因此,本文以此为基础改进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
(二)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简明性原则
会计科目设置宜简不宜繁,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经济内容一致,以便于运用。但是在现行行政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中,有多个科目核算的经济内容相似或者反映的是同一项业务的不同侧面,过多设置显得会计科目冗余,本文对其进行了简化。
(三)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会计科目设置应该为会计信息的内外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决策需要。然而,当前行政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不齐全或者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过多,都影响了对经济业务的正常核算。因此,本文遵循相关性原则对其进行了改进。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改革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
1.增设“待处置财产损溢”科目
由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对待处置财产不进行处理,行政单位的资产难以得到全面的记录和完整的反映。因此,应增设“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使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毁损在资产清查过程中清楚反映,以保证账实相符。
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暂付款,按待核销的金额,借记“待处置财产损溢”科目。报经批准予以核销时,按照上述金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存货,按存货的账面余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按照上述金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2.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将建造、改建、扩建及修缮固定资产以及安装设备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减去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记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不对在建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这样不便于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督,也不便于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所以应增设“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在建工程的主要账务处理:
a.将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或大型修缮或者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时,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在建工程”科目。
b.结算工程价款或发生安装费用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时,借记“经费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c.工程完工或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按照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3.增设“无形资产”科目
行政单位的长期资产不仅包括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还包括无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因此,应增设“无形资产”科目,以清晰地反映单位资产的分布。
无形资产是指行政单位拥有的为开展业务活动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且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
4.增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账面上的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无法体现,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因此,应增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根据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运行假设进行分期分摊,即通过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我们采用“虚提”折旧的模式对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而非计入当期支出,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目的是使行政单位的资产和净资产更真实,满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需求。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
“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以及“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分别反映了职工薪酬的不同方面,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简明性原则,应将这三个会计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因此,应当按照“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进行明细核算。
(三)净资产类会计科目
1.增加“固定基金”的明细科目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净资产及其构成,固定基金应增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明细科目。 2.将“结余”科目分解为“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
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按照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收入可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也相应地分为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助收入是行政单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行政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最重要的财力保证,财政补助支出是其最主要的资源流向,因此,应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分别进行考察,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了解行政单位的收入支出结构及结余的情况。
“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财政补助收入与经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与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和其他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四)收入类会计科目
1.取消“拨入经费”科目,增设“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拨入经费”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
2.为了明确行政单位的资金来源,应将拨入经费细分为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预算经费,“上级补助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从上级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五)支出类会计科目
1.增设“其他支出”科目
行政单位的支出,包括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支出项目并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流向,应增设“其他支出”科目。
2.“其他支出”科目核算行政单位除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捐赠支出、盘亏损失、资产处置损失等。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对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改革的建议,以完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这样既能满足职能转换的需要,促进行政单位规范性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各利益相关者对行政单位进行监督,从而促进行政单位能够更好地执行其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5.
[2]王淑杰.改革我国政府会计基础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4(8).
[3]王雍君.权责发生制与政府预算管理改革[J].财政研究,2002(3).
[4]吴德军.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与具体会计科目——对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思考[J].会计之友,2011(19).
[5]徐延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0(31).
行政单位会计论文优秀例文篇2
浅谈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常见问题
【摘 要】近几年来,从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在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会计核算工作的审计后刮起的一场场“审计风暴”中可以看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日常核算工作也存在大量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严重的问题,因而也存在着引起会计风险发生的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集中核算俨然已经成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常见问题展开主要分析,探讨相关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对于提供财务信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遏制腐败和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一九九八年到现在,财政部发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已经实施了十五个年头。新制度的实行,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国家预算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预算会计制度,促进行政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规范行政单位会计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公开披露的审计报告以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原始凭证方面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当中,存在部分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的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财政收入的减少。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中,同样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1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写存在着漏填、少填和不填的现象。如:开票日期时常不填写;开票人、收款人,只填写姓不填写名,有的干脆不填写;购买单位的客户名称要么不填、要么填写不明确;项目内容、数量以及单位不填或少填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金额数字填写模糊,常出现漏填小写金额或大小写金额不符。这些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不断被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1.1.2原始凭证不真实
一是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相符。诸如:明明是购物券,却填写为材料等品名,予以报销。二是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经营范围不相符。如:使用商业零售发票,项目内容却填写为运输费,饮食业发票项目内容填为复印费,既给会计监督造成了困难,又很难证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使用过期作废发票及收费收据等。不按规定开具微机打印发票或不能同时全联次地复写开具发票,而是按各自需要“大头小尾”地开具各联次不统一的票据,造成支出方实际支出少,却以“大金额”票据列报,收入方实际收入大,却以“小金额”的票据列收入账。四是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如:编造人员名单领取各种劳务费等款项;编造到农贸个体市场购买材料等自制凭证从而套取现金。
1.2记账凭证方面。一是有的单位填写会计
记账凭证摘要写得过于简单;二是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处理业务不及时;三是有的事业单位在开设银行专户时,将相关收支业务的会计凭证单独记账、单独保管,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总账内管理,形成“账外账”和“小金库”。四是在年终结账时,有的单位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不符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五是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
1.3账簿设置方面
一些单位没有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账簿,个别单位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账务,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
1.4财务报告及其他方面
一些单位财务报告只有报表,没有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也存在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账表不符的情况。
2.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因素
2.1财政监督管理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1)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
(2)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2.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过来的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
3.改进建议
3.1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1)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解决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三是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解决的办法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将这类收入和支出融入目前的会计科目体系当中,收入可以列入“其他收入”中核算,支出列入“日常公用支出”中核算,但这种方法很牵强。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中,增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这类收入和支出。
3.2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贯彻实施《会计法》为契机,切实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提高财会信息质量。
(2)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3)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帐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胡静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曾祥华.浅议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3]张士堂.关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财务与会计,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