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盈利组织会计论文(2)
非盈利组织会计论文篇3
浅谈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
摘要:非盈利组织会计是为非盈利组织所做的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资金来源多样性的特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前主要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会计核算基础不健全、会计要素设置不全面等问题。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加强非盈组织会计社会公信力的建设、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的基础、增加会计核算要素和科目、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举。
关键词:会计核算 新型非营利组织 发展模式 公益创业
当今社会,在公益圈、创业圈,人们逐渐意识到公益创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现存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而不是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理由的。但是在现有公益组织的新型模式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更好地为会计发展服务。
一、公益创业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而言,“公益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盈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1]。“公益创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社会朝着公民社会方向的重要演变,说明社会在再分配和公民在社会改进中的角色方面出现了体制性的变革。公益创业这个词被公认是由阿苏迦基金会的创始人追顿提出的,而在狄兹1988年发表了“公益企业家的含义”的文章后才首次对这个词进行了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欧美国家,这个词也是最近才出现的,针对它的一系列定义、规定都处在未发展完善的阶段。
(一)“公益创业”在美国诞生的背景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资助大为削减,与此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私人捐助非盈利组织。而大量的私人捐助大大丰富了美国公益基金的数额,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非盈利组织的成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增筑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期公益基金的增长幅度,对资金需求的竞争由此产生。非盈利组织需要“借用商界专业化操作和市场运作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进行公益服务”,公益创业的概念营运而生。从此,创业不再是盈利企业的专利,非盈利企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化、竞争化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创业不仅仅是创业,不仅仅是公益,也不仅仅是公益和创业的相加,而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优秀的公益企业家们,不仅具有企业家特质,更负担着社会使命。公益创业要求一个组织既具有整合资源、把握机遇的能力,更要求其有值得人信赖的声誉和良好的道德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公益创业兼有公益和商业的特性,它的竞争和发展都和以往的纯商业企业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方式。
(二)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借鉴和发展
美国的公益创业的发展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充足的自由的公益资金;成立非营利组织的自由;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评测体系;掌握了一定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进入该领域。这些情况使得美国的公益创业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中国相较于美国,这四个方面都有欠缺之处,这就给中国的公益创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首先,中国的公益基金规模远没有美国庞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量。例如据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永光计算,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2]。其次,中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由于公益基金总量的缺乏也抑制了中国非盈利组织的扩大发展。另外,中国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使得非盈利组织产生与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相较于西方的非盈利组织监督和评测体系以及高度自由的非盈利组织体系,中国更需要开辟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公益创业概念的提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较以往,非盈利组织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提到社会责任,企业想到的是高额的成本,而不是能带来附加的收益。而公益创业为此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公益组织与企业也许能通过公益创业这一新型模式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公益创业理念在中国的推广,也许可以唤醒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启发企业探索更切合实际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中国的非盈组织也许能通过公益创业找到属于自己的繁荣期。近年来,知名的全国创业比赛“创青春”在其主体赛事里加入了公益创业赛,与创业计划赛、创业实践赛并称为三大创业赛,足可以见识到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家对公益创业这一新型模式所寄予的厚望。
而与中国的公益创业相对的,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力量的微小薄弱以及中国对非盈利组织的规章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
二、我国公益创业发展预期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展阶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同时,也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起来。对公益创业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方向。
(一)创业因素的融入促使公益事业更加高效
21世纪,创业已经成为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公益创业,公益活动的发生率将会被提高,公益组织成立的成本将会被降低,从而达到扩大公益组织数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公益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使那些公益创业组织不得不依靠商界专业化操作和市场运作的专业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进行公益服务,在获得长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3]。 (二)政府将发挥引导作用并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为当今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从重视发展的速度变成重视发展的质量,要从重点发展经济总量到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问题,城乡不平衡问题,行业不平衡问题等各种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都将成为亟待解决并且必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难题和挑战也会给相应的行业、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形成新的商机。而公益创业,可以巧妙地转化这些问题或者商机,将其变为可以既有商业价值,也能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创业任务艰巨,机遇良多,如果能好好利用和把握,公益创业的前景将是无穷的。而现阶段来说,我国的公益领域仍然缺少民间力量,不是以民间公益组织为主,而是以政府扶持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性公益组织为主,这不是公益创业发展的沃土。公益组织的自由度不开放,将会使得中国的公益组织的发展得到抑制,公益创业也就无法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三)公益创业将表现为多样化的公益活动
这种多样化,体现在公益创业目标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公益创业进入领域的多样化。另外,公益创业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必定要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也就是说,我国的公益创业,要体现中国特色,它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它的目标、方式、特征都带有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特点。国外的发展模式固然可以学习借鉴,但要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否则,则会将公益创业带入体制僵化的泥潭。例如,由于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上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的公益创业必将与基础产业、行业息息相关,要有生活必需性的特点,而不能一味求快求好。这是一个关系整个社会面貌的大工程。
(四)公益创业意识将逐渐深入人心
目前,企业、大众都仍然停留在公益即捐钱、捐物的概念上,公益创业仍然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就中国而言,所有的社会大变革都离不开民众的力量,而现代企业作为人的集合体,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公益创业想要在中国成功推行,一定离不开对大众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没有公益创业的倾向,就不会有公益创业的活动产生。政府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公益创业意识和倾向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企业可以加强这种倾向和意识,做好公益创业活动的表率,使得民众能够信任公益创业活动,重视它的效率作用、公平作用。
(五)公益创业离不开公益创业教育
由于公益创业是一种新生产物,公益创业需要更多的人摸索前进。因此,提高公益创业人群的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过去的创业者有许多运气的因素,在中国市场未发展完善的时候,创业人也许只要眼光、机遇、资源就能成功。而现在的创业,尤其是公益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果断的判断能力,商业企业的眼光。诸如此类,都离不开教育,缺少专业化的教育和历练,就无法成就长期有生命力的公益创业活动
三、什么是非盈利组织以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其经营目的主要在于谋求社会利益,而非经济利益。“非营利组织”一词由国外引进,通常可以分为政府性非盈利组织和民间性非盈利组织。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因为政府性的非盈利组织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在发展和壮大上有其先天优势,通常和公益创业无关,因此不做重点探讨。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办医院、民办基金会等民间非盈利组织越来越多,焕发出新的活力。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内容上贴近于政府性非盈利组织,而在形式上却更贴近于商业企业,尤其是在公益创业产生之后,它可以适当从事一些盈利性活动,形成一定的经营收支。
非盈利组织会计,顾名思义,就是为非盈利组织所做的会计核算工作。它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社会公共经济活动相比,特殊性主要体现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而非单一依靠国家财政。且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入还主要来自于社会团体的捐赠。以2001年为例,全国教育经费中,家庭和学生个人缴纳的学杂费、非政府社会和个人教育投资占教育经费总量的45%,而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只占55%[4]。除此之外,民间非盈利组织还负有纳税义务,它的经营管理除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应当讲究纳税信用。而与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非盈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期望和要求以及自己的良知等更好地发展事业或提供社会服务,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即使产生经营性的收支,其根本目的也应当是为被服务对象服务,非盈利企业的收入主要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赚更多的钱,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在公益创业之前,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更多地是体现在接受社会捐赠、政府购买服务上,而支出则更多地体现在为所服务的社会项目提供资金上。在公益创业产生和兴起之后,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支将会涉及产品与服务等多个领域,不再是通过单一的接受捐赠获得收入,更可以将由所服务的社会对象产生的衍生产品对社会大众进行出售,或者与企业联系。例如百事可乐沙漠种土豆,这些种种的新型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运营方式,对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相对于趋于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而言,中国在非盈利组织方面的会计制度的发展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这对中国民间非盈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非常不利。
诚然,非盈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一是概念有别。企业会计中,会计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会计核算所关注的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而在非盈利组织会计中,因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其会计核算对象不与盈利相关,由此导致非盈利组织会计更偏向对过程的考核,而不是最终的盈利。
非盈利组织会计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二是职能有别。企业会计的职能主要以反映、监督为主,并为决策提供信息。会计能反映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运营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细化来说,它可以对企业的运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监督,不同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进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更进一步地,企业通过以前记录的会计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做出未来的会计预算,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统计一定时期的收入和支出,并对所得到的社会效果和回馈做出总结,但不直接参与决策之中[5]。
但现代的非盈利组会计,也对它的决策职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市场化竞争下,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不能再依赖于社会的直接捐赠和企业的无偿现金支持。三是核算方法有别。非盈利组织和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也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会计核算概念和智能不同。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核算方式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准则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例如企业会计的核算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原则则较为宽松。
现阶段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没有完全透明。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就需要外部人员进行审计,并定期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而非盈利企业天生就有募集资金的功能。不仅仅如此,非盈利企业的资金募集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使得它涉及更严重的道德问题,应当更为严格地对其进行规范,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是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现行的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能正确地核算各项成本费用,将收入和费用联系起来,权责明确,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而非盈利组织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算管理,但不能为内部管理和外部捐赠者使用。
三是会计要素设置不全面。非盈利组织会计要素设有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共五个科目,而没有盈利和损失项目,这就使得外部捐赠者不能有效地获取和评价关于非盈利组织经营和财务方面的信息,对非盈利组织的自身管理不利,在公益创业中,也不能使企业和大众对其产生信任,大大限制了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四是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不健全,缺乏盈利性指标。在非盈利组织实行预算管理的前提下,会计核算中是没有盈利性指标的,盈利性指标不仅是为企业盈利服务,而且是评价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尽管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仍然需要考察其的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率,从而能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非盈利组织,避免人浮于事,浪费社会资源。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建议
(一)加强非盈组织会计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要求非盈利组织定期披露会计信息,对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规定,能使民间非盈利组织发挥出自身资金自由度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和企业的目光,获得社会信任。其次,它能使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展其发展规模的过程中,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向市场靠拢,资金的获取和使用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原本仅仅只能通过社会资助、国家直接的资金扶持才能运行的项目。当前,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已经有不同的方式,创新创业正在公益的这块土地上诠释出不同的含义,拥有更为多样的表现方式。因此,重新审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三)增加会计核算要素和科目,尤其是损益类科目
增加损益类科目,可以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已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使得效率与公平通过非盈利组织的调配作用达到协调发展。
(四)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模式
并不是所有非盈利组织都需要采用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更多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更需要接近于普通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对于政府型民间非盈利组织,也可以采取预算管理与非预算管理并行的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将会大大有利于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五、公益创业对非盈利组织的挑战及其探讨
2009年全球创业观察将公益创业活动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对每个类型在整个公益创业组织总数中所占比例进行了调查:第一,传统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TraditionalNGOs),这类组织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这类组织在所有公益创业活动组织中的比率为8%。第二,非营利组织(Not-for-ProfitSEs),这类组织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以创新为主要特点,其所占比率为24%。第三,混合型组织(HybridSEs),这类组织一方面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同时要获得财务收益与经济效益,其所占比率为23%。第四,营利性组织(For-profitSEs),这类组织通过解决社会责任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获得财务收益与经济效益,其所占比率为12%[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尽管在现阶段,非盈利组织和混合型组织仍然是公益创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盈利型企业在公益创业方面有着无穷的潜力,在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盈利型组织的财务更公开透明,并具有更好的自造血能力和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远远比不上的,在市场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它更具有竞争和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变革迫在眉睫,这种变革的迫切性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则更为明显。
本文旨在新型的公益模式下,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在会计处理实务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努力寻求改善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从事公益性社会组织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工作中意识到,虽然平时的会计核算没有问题,但个别情况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在计划书中通过会计指标说明自身的盈利能力,并以此证明自身的自造血能力,而只能以经济总量和规模来说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究其原因,就是遵循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所导致弊端。
这就使得公益创业的项目普遍更注重公益,而忽视了其创业创新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创新因素,公益创业就容易走近捐赠的老路。笔者曾搜索过几个公益创业的典型例子。例如北京市朝阳区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康复服务中心,它是朝阳区残联主管、朝阳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
它的盈利模式基本可以代表了大部分中国的公益创业组织的盈利模式,即通过淘宝店、拍卖等方式出售服务对象的艺术衍生品,通过衍生品销售支持艺术康复教学发展,艺术康复教学发展又产生衍生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链条。而金羽翼碰上的难题,也代表了中国的大部分民间非盈利组织的难题,要承认其盈利性,金羽翼就要注册为普通的商业企业,这就导致其税收要遵循企业标准,且账面上只能划入“捐赠”类别。它提供的画作和衍生品,并不能称为产品,而只能作为答谢捐赠的小礼品。这种畸形的身份,使得诸如此类的公益创业组织难以发展壮大,组织只能通过其他曲折的方式对这种情况进行有限的改善。除此之外,其普通企业的法人身份也使得它难以获得公信力,而此类企业也确实缺少对它的资金流向的监督和管辖。
以上案例还仅仅只是公益创业组织的一个小缩影,每一年每一刻,成百上千的公益创业组织在中国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公益组织创业化、公益活动市场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如果不能在根本上、制度上由上而下的改变公益创业组织这种令人尴尬的身份和模糊的会计核算标准,中国的公益创业必将失去其竞争力,而又一次在这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历史上,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仅与会计理论相关,会计核算涉及到税务方面,而会计核算的发展通常和金融的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增长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水平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会计核算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通常会引起会计核算的变革。在公益创业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问题上,也是一样。期待更多地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变革出现,为公益创业的发展带来一阵春风。
参考文献:
[1]胡馨.什么是“Social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2]NielsBosma, JonathanLevie.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GEM)2009
ExecutiveRepor[C].London:LondonBusinessSchool,2010:24―26
[3]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
[4]杨家亲,袁国红,许燕.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与标准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4(4)
[5]翟龙龙.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6]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非盈利组织会计论文篇4
浅谈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
摘 要:文章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分析会计监管机制的特点;接着分析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四大问题;最后,结合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营利组织会计监管;会计监管机制;营利组织审计制度
1 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的特点
1.1 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基础性和连续性
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会计活动,可以说会计活动几乎会涉及到非营利组织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各项监管中,会计监管活动贯穿非营利组织业务活动始终,是一种基础性和连续性的监管模式。会计活动产生的财务报表信息,是政府、资产投资者、社会公众等了解非营利组织日常活动合理及合法性最直观便捷的信息,一旦会计监管出现本质性问题,会导致其他信息失真,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具备连续性的特点。
1.2 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主观性和依附性
会计监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性判断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会计监管,这和会计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理论、职业道德等主观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工作中极有可能掺杂个人感情,进而影响会计监管的客观公正,因此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会计监管人员是被领导者,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单位或组织的领导者,会计监管自然就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1.3 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不仅涉及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还有行政管理等有可能涉及到资金的方方面面,包括货币的收支,业务活动的费用等,故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活动涉及的范围广泛全面。由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全面性,广泛涉及日常业务活动的多个方面,并且监管的对象、依据、目标等因素在不断随着活动的转变而动态变化着,所以会计监管的方法、手段等针对不同事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会计监管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不断监督管理的过程,因而导致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复杂化。
2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且执行力度较弱
目前,有些会计法规前后缺乏照应,存在相互交叉或者矛盾的情况,并且有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稍弱,导致了监管部门在某些监管过程中很难界定是否违规违法。同时,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和关联性较弱,有些非营利组织不加以重视,并未按照相关会计法律制度的规范条例执行。总体来讲,权威性和公正性不够,导致监管执行的力度较弱。
2.2 内部监管机制薄弱
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不断增多,但内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有些非营利组织会计账目不规范,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会计岗位职权不明确,并且缺乏相应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这就使得相关人员极有可能利用制度漏洞谋取私利,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进而引发一系列监管失控问题。
2.3 政府监管分散且效率低
我国政府部门均有权利依法监督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支出等经济状况,包括检查其会计凭证、账簿、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可靠,会计核算处理是否符合《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规章的条款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管分工并不是特别明确,包括财政、税务、审计、金融等多个部门都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政府权责不清导致监管相对分散。
2.4 有效的社会监管缺位
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发挥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完善社会公众公益等许多和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职能,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非营利组织提供便利和满足诉求的时候,自身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意识不强。虽然近几年来,通过网络媒体请求公开非营利组织相关财务信息的事件增多,相关财务不透明导致的问题也得以披露,但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而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管的力度仍然不够,所以更多更大的监管漏洞没能及时修复。
3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
为了让会计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应当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加快建立与《会计法》配套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一方面规范和约束会计活动,另一方面完善自身监管体系。从而构建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在法律中明确会计监管的基础性地位,同时强化监管的手段与力度,加大对弄虚作假的惩处力度。
3.2 建立常态化及长效性的会计监管机制
会计监管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常态化,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通过日常监管、定期监管及其他监管相结合,时时鞭策非营利组织合理合法地进行业务活动和会计活动,使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深入人心。
3.3 界定政府监管主体职权,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财政、审计、工商等多个部门应该界定各自监管的主体职权,理清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方向及思路,按照各个部门的核心监管内容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对以前出现交叉监管的内容,应重新划分监管范围,避免因职能重叠导致的“权力真空”及监管失效问题,合理配置资源,并能形成监管合力使非营利组织不至于疲于应对各项同类别的检查,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监管的效率。
3.4 强化社会监督力度,推广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非营利组织传统的社会监管主要是公众监管和媒体监管,而资财投资者、公众和媒体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度与监管力度都不够,获取的信息和资料也都有局限。所以,我们应该借助多种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将监管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深入到每个资财投资者及公众等人的心中,达到人人参与,积极监管的社会监管状态。但是这种监管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常态化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建立长效的机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引入到社会监管机制中,能够及时发现非营利组织违规违法的会计活动,并予以改正或勒令整改,确保了会计信息的透明、真实、完整而有效,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管起着良好的作用。因此逐步推广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将大大提升非营利组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理合规性,对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能起到助推作用。
3.5 提升内部人员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或资财投资者投资,所以其内部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投入资金是否能合理合规的使用,所以加强内部人员队伍建设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良性运行有着关键的作用。同时,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学习金融会计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便于管控公司财务会计信息。
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人员必须明确,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职业基本要求,所以财务人员必须严格要求持证上岗,并且在业务活动之余也要经常培训加强学习,努力获得中高级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水平证书,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业务水平,促使组织内部的会计和会计监管规范化发展。同时,尤其要强化个人的职业道德操守,通过各种政治理论课和社会实践学习,坚决抵制各种金钱诱惑,避免虚假信息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
参 考 文 献
[1] 王珩.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品,2011(3):307.
[2] 刘佳.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计,2012(5):170-171.
[3] 陈小利,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80-81.
[4] 陈瑶瑶,任高飞.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规制研究[J].科技信息,2007(28):73-74.
猜你喜欢:
1.非营利性组织论文
4.非盈利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