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会计审计论文>管理会计>

中国管理会计论文

秋梅分享

  管理会计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管理会计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管理会计论文篇1

  浅谈中国管理会计的若干问题

  【摘要】 文章通过对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将这一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引入、对中国实务的认识和管理会计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制造业尝试推行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进而,总结了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成果,认为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是面临的突出难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先进管理会计方法本土化,并且找到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发展模式。最后,文章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未来的研究规划和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 管理会计;研究与实践;研究规划

  一、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管理会计学者经历了三个重要的研究历程:一是大量地介绍了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二是站在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角度剖析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三是在我国制造业尝试推行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并向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迈进。

  (一)国外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引入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逐渐被打开,中国的会计学者希望将更多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思想引入到中国的实践。其中大量的内容涉及成本管理方法,如成本管理的理念和应用(冯巧根,1995;王光远,1995;王林,1995;孙航,1995;陆正飞,1995;肖泽忠,潘爱香,1996)、西方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夏鹏,胡险峰,1996)、成本管理目标与成本管理的内涵(李孟顺,1995)、对现代成本管理范畴的梳理和规范(徐政旦,陈胜群,1998)以及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实务情况应用成本管理(卢峰,冉伟,1995)。

  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制度(夏鹏,1995),这是极为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并且那时的学者已经关注到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王光远,贺颖奇,1997),尤其关注到了经验研究方法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孟焰,林金炳,1994),而当时对财务会计经验研究的关注也才刚刚开始(陈小悦,1997;秦荣生,1997)。因此,当时的管理会计研究并不落后于财务会计。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认识到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楼树源,1995;李苹丽,1997),尤其是国有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乏力(陈国祥,1995;乔彦军,1997)。他们也意识到仅仅单纯的翻译介绍并不能解决管理会计实践的问题,而且也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暨南大学管理会计课题组,1995)。因此提出了制约管理会计推广的制度因素(何建平,1997)。

  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阶段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视野,使得学者们认识到了国内外的差距以及自身的不足。然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企业治理结构的转换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存在极大的影响,这意味着管理会计研究的推进必然是一条曲折的道路。

  (二)对中国实务的认识和管理会计应用的可能性研究

  这一阶段的学者开始密切关注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的现状究竟如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来了解中国企业的实务状况,并尝试将管理会计工具在实务界进行应用。

  1.对中国实务的认识

  冯巧根(1997)对浙江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管理会计的应用较为分散,不够规范,但是应用之后均有一定的成效或明显的经济效益,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预算、成本性态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方面。这反映了当时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还处在初步阶段,并未涉及全面质量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孟凡利等(1997)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管理会计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大量的技术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应用。其中,企业领导不重视、内外部经济环境不合适以及财务会计核算资料不配套是主要的原因。

  林文雄,吴安妮(1998)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结果发现前中国管理会计主要应用在以下五个领域:(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决策的制订;(3)资本预算;(4)标准成本核算;(5)管理控制。另外,他们还把中国的调查结果同以前美国和日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由于区域因素、企业规模和所有权结构的差异使得中国企业对管理会计系统的重要用途有不同的认识。

  当然,这些研究也认为管理会计所带来的作用是十分明显和卓有成效的,这对于实务界对管理会计工具的推行极为有益,是十分值得赞赏的。

  2.管理会计应用的可能性研究

  当学者们一方面探讨管理会计的现实应用时,他们也开始探索管理会计在中国实务界应用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主要是结合企业实务的背景来调查相应的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情况,并且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学者们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改善的措施。刘小明等(1998)就结合邯钢经验提出了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套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这有利于推行管理会计的应用。王寅东(1998)也结合鞍钢经验,认为成本策划原理的应用有利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

  温坤,邢莲平(1996)结合河北衡水棉纺织厂有效降低成本的实践经验,探索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发现企业在实务中已经自然地应用了ABC的某些原理,由于缺乏理论的有效指导,动因的分类还较为粗略,但已经取得了节约成本50万元的业绩。他们认为,如果能够有科学的指导,ABC所带来的效益将更加明显。

  王平心等(1999)也结合案例企业西安农业机械厂来探讨ABC应用的可能性,这为之后许多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并且,对管理会计在企业实务中推行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看法,对其他学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他一些学者也开始思考ABC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为此建言献策(张�,1997;于富生,储稀梁,1998;栾庆伟,何劭炜,1998)。

  可以说,在前两个阶段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并未显著落后于财务会计。因为此时的经验研究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上的差距还未显现,理论的探索和方法的关注都在积极地进行。

  (三)我国制造业尝试推行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

  1.案例研究阶段

  在财政部1999年开展的“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的激励作用下,我国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管理会计的实地/案例研究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描述性的案例研究,主要是阐述ABC或预算管理等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这些案例内容翔实,研究也较为规范,可以说对实务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对于管理会计研究而言,实地/案例研究需要深入组织内部,学者可以在实地/案例研究中找到实务界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创造性及天才性的假设(或命题),然后加以论证(郭永清,1999),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案例企业扩展样本的范围,从而证实研究问题的普遍性,增强研究的意义(潘飞等,2006)。

  但是,实地/案例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不具有推广性。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又开始了管理会计的问卷调查研究。

  2.大样本研究阶段

  问卷调查是西方管理会计经验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问卷调查对组织的研究并不是肤浅的,而是通过规范的问卷设计,能够对许多数据库无法反映的抽象概念(如战略、激励等)进行计量,从而了解组织内部的决策和控制行为;然后可以对所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来检验有关组织变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我国目前的问卷调查相当一部分还处于描述性统计阶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博士与导师合作并采用问卷调查撰写博士论文,这一趋势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张鸣,颜昌军(2005)根据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设计调查问卷,验证了企业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张川等(2006)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了非财务指标采用程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别对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进行了验证,发现不管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权变特征,非财务指标采用的程度越高就会带来越好的企业业绩。

  而且,相对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后会得到更好的业绩后果。文东华,潘飞(200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验证了全面质量管理对组织业绩的提升作用,并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其中的过程①。王悦,潘飞(200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分部经理定价参与的组织后果,为转移定价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更可喜的是,有些论文是采用公开数据获得管理会计的替代变量,这拓展了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例如潘飞,程明(2008)选择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4年在年报中公开披露的预算数据,研究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②。研究发现股权性质、股权结构和企业规模是解释预算松弛的重要变量以及一个严紧的预算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

  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管理会计经验研究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方法上,都开始向国外的经验研究靠近,相信在未来会带来更加喜人的成绩。

  二、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成果

  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战略成本管理、ABC/ABM以及平衡记分卡三个方面。

  (一)战略成本管理

  根据熊焰韧,苏文兵(2008)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企业目前在价格成本方面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质量技术和客户服务;设计创新的竞争相对较弱。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尽相同。在战略重点上,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战略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本方面,中西部的企业最为重视成本因素;其次是东北部。相对而言,东南沿海地区企业的成本重要性最低。而在成本信息使用状况上,上样本企业目前在预算编制、产品定价和业绩评价方面使用成本信息较多,而在产量、薪酬、招标和投资等决策方面使用成本信息相对较少。但在不同地区、规模、行业的企业之间成本信息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二)ABC/ABM的应用

  熊焰韧,苏文兵(2008)发现我国国内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的企业并不多,但是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已被较多企业所接受、采纳,最近三年还正在不断推广。成本结构是影响国内企业采纳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制造费用比例的高低似乎并未影响作业成本法的推行,与国外文献形成鲜明对照。不同行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状况差别较大,高科技行业最近三年明显提高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分配比重而且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传统行业大都停留在三年前的水平。

  (三)平衡记分卡

  熊焰韧,苏文兵(2008)还发现平衡记分卡的理念正在不断融入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但财务指标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总体而言,业绩评价体系对学习和创新方面的指标不够重视,在增进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避免关键员工流失、激励创新和避免短期行为方面,业绩评价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非财务评价指标的增加,其业绩评价效果的正面影响在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激励员工、促进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不断增强,从而表明非财务指标是业绩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杜荣瑞等还(2009)发现,中国管理会计在1997年-2001年着重于目标成本规划和责任会计的研究,而在2002年-2005年间研究侧重于经营预算、业绩计量、绩效评价系统、价值链分析及基于价值的管理研究。ABC/ABM在这两个期间的研究比例大体一致。而且在第二个阶段中,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比例有所上升。

  这些研究证明,伴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和理念,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是面临的突出难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先进管理会计方法本土化,并且找到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发展模式,这才是当务之急,并且是学术界的重任。

  三、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研究规划

  从以往发表的管理会计的论文内容来看,尽管数量不少,但是还不能据此充分理解和指导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虽然很多规范研究提出了不少有用的观点,但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明,很难对其进行评价、归集和选择。方法论上的缺陷和不足,使得很难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一个可靠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体系(杜荣瑞,2009)。

  因此,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理清研究的主题和思路,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提升理论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管理会计研究的级别,对于中国的管理会计实践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一)档案研究应从实地研究出发

  实地/案例研究是大样本研究的起点,规范的问卷调查研究应该以实地研究为基础,这是与财务会计研究最为不同之处,因为,管理会计尤为务实并且研究主题更为多样,因此,特别需要了解实务界的实际情况。如果问卷调查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实地/案例研究基础上,则可以直接进行问卷调查;如果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实地/案例研究,管理会计学者就必须首先深入实地去了解企业的现实状况。在了解实务的基础之上,再结合理论来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将企业创造价值与理论贡献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管理会计研究的最终目的。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实地/案例研究,但是,大多数案例研究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研究是以对理论的贡献作为研究目的,如果只是单纯介绍某种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情况还不能增强研究的价值。因此,国内的学者需要以案例研究为起点,逐步向问卷调查过渡,这才能保证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方法不断进步。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掌握了欧美最新的实证研究方法,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大家缺乏的往往是对实务界的了解和深入的实地研究,这对于研究设计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背景对西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谁能够将中国的管理会计实务与欧美先进的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谁就能领导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潮流。

  (二)管理会计应该与经营管理的发展相结合

  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考虑到目前经营管理内容的变化和创新(Bromwich and Bhimani,1994;Kaplan,1990),目前的制造业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综合系统的状态,即融合自动化、JIT以及TQM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这样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有什么样的机会和空间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管理会计对综合的制造系统研究包括:分权、非财务业绩计量、成本的计算、标准的制定和报酬系统(Hansen and Mouritsen,2007)。这些内容并没有涵盖全部的管理会计研究,但却能够代表管理会计针对综合制造系统所带来的挑战而作出的应对。

  首先,综合的制造系统与分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权管理可以使组织对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作出快速的响应且富有创新精神,还起到鼓励各分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分权的产生使得业绩评价的恰当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业绩评价和激励不恰当,势必导致低效率和组织内部的矛盾,这将有违分权的初衷。

  另一个对综合制造系统最常用的管理会计主题是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重要性。业绩评价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组织内部的协调。而综合的制造系统更具有灵活性、高质量和创造性的特征,因此业绩计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来实现组织的新目标。非财务指标有助于从长期提升组织的财务业绩,但是短期内可能会损害财务业绩,这取决于组织在长短期业绩以及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之间的权衡。

  成本计算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综合制造系统的变化带来了组织成本结构的变化。逐渐增加的质量要求和交易变动等因素改变了综合系统中成本的性质。尤其是追求高质量、灵活性等目标时需要人们思考重新计算组织的成本。

  在综合制造系统中,非财务业绩计量应该包含在薪酬契约中,但是,实务中发现大多数公司在业绩评价系统中依然使用传统的会计标准(如净利润、销售收入等)多于非传统的标准(如非财务指标)。因此,需要更多地了解非财务指标在现实的综合制造系统环境中,尤其是薪酬契约中使用的真实情况、所占的比重以及主观业绩评价使用的程度(Bakeret al.,1994),这才是真正相关与迫切的问题。

  因此,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是需要了解中国企业新的制造系统是什么样的现状,进而剖析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成内容,从而发掘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以及与国外不同之处,增进我们的研究特色,并真正为中国的实务界创造价值。

  (三)更多地发掘管理会计“经济学”的特性

  管理会计研究的显著特点在理论上注重对经济学的整合,尤其是需要为综合的制造系统决策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来核算成本。例如,利用生命周期成本法来降低成本;更有反映经济学特质的ABC、质量成本以及JIT。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一种可能就是调查各种管理会计系统之间是否可以达到一种平衡,例如采用ABC与采用JIT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这需要对经济学理论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另一个需要整合经济学思想的是研究新制造实务所带来的后果,如组织业绩。相对于管理会计发生的变化,现在还未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究竟采用了ABC之后,组织的业绩是否得到改善?改善了哪些业绩?业绩改善到底是采用了ABC还是其他的管理会计工具所带来的后果。这些问题至今都无定论,但确切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理论贡献和发展。当然,也有相关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如JIT和TQM对业绩的影响等(Balakrishnan et al.,1996;Fullerton et al.,2003;Kinney and Wempe,2002;Ittner and Larcker,1995)。因此,研究管理会计的后果之难不仅是在难以确定,而且是很难知道影响哪种业绩指标以及如何与其他业绩指标相联系。这将成为管理会计未来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四)理清对方法论的正确认识

  研究方法是服务于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的,并非经验研究就一定比规范研究高级或者科学,关键是看特定的研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不可否认,国内外的论文发表都是倾向于经验研究的论文。但是,高质量的规范研究也常常出现在国外顶级杂志上(Burchell et al.,1980,1985;Miller and O’leary,1987)。高质量的规范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他们建立了一种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和严密的阐述;第二,它们与先前的文献和理论结合得非常紧密(杜荣瑞,2009)。因此,国内的规范研究如果要提升水平,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要对科学的理论基础有深入的认识,还要在先前的理论研究和基础上逐步推进,绝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

  国内的经验研究其规范性还需加强。当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管理会计经验研究出现在权威期刊上,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的管理会计经验研究还没有做到真正的规范。这需要学者们更多的努力,也需要专业杂志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因此,这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

  四、结论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如何在国际的权威期刊上有更多发表的机会将是影响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级别的重要因素。对于管理会计学者,需要提高自己研究团队的水平和加强对实务的了解。

  (一)建立管理会计学术团队

  首先,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以经验数据和严密的理论推理来进行。因此,非常需要专业方法的学习,在将来,不懂实证研究方法意味着无法成为学术的主流,也很难走向国际,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首要的就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会计学研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向国际,通过参加会议形式或者高访的形式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这对于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极为重要。另外,建立规范的学术团队也是当务之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未成体系,尤其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通过建立学术团队,在未来3-5年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框架,并花10年的时间去实现它,相信对于中国管理会计走向国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国内知名高校为基地,建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成员的学术团队是当务之急。

  (二)以实地研究为基础,进行大样本研究

  在学者们掌握了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花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中国企业的实务状况,从而找到感兴趣的课题,这才能实现研究的目的。但是,管理会计的务实性决定了实地研究必然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如果仅仅会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和精通各种统计方法,却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管理会计实务将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学者们最需要的就是花3-5年左右的时间来深入实务,找到研究课题。

  (三)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为目标

  学术研究以对理论的贡献来衡量,而对实务的意义往往被忽视,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管理会计研究是既要对理论有贡献又要给实务界创造价值,这是管理会计的特点。那么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则是学者们追求的共同目标。目前,国际顶尖的管理会计杂志是AOS和JMAR,AR,JAR上也有少量管理会计的论文。学者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力争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中国管理会计的论文,这对于提升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契机。如果说以上两点是基础,那么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就是目标。相信未来的中国管理会计一定会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Covaleski et al(2003),‘Budgeting research: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criteria for selective integr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5:3-49.

  [2] Fisher J G, Frederickson J R and Peffer S A(2000),‘Budget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negoti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 75(1):93-114.

  [3] Gerdin(2005),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 design in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sing a multiple contingencies approach’,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30:99-126.

  [4] Ittner, Christopher D. and David F. Larcker(1998),‘Are non-financial measures leading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36:1-35.

  [5] Ittner, Christopher D. and David F. Larcker(2001),‘Assessing empirical research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a value-base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2:349-410.

  [6] Lillis and Mundy(2005), ‘Cross-sectional field studi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closing the caps between surveys and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7:95-118.

  [7] Michael D Shields(1997),‘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9:3-61.

  [8] Michael Briers and Wai Fong Chua(2001),‘The role of actor-networks and boundary object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change: a field study of an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6:237-269.

  [9] Mensah,et al. (2004),‘Does managerial accounting research contribut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An examination using cit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6:163-181.

  [10] Scapens,R W and M Bromwich(2001),‘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the first decade(Editorial Report)’,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2(2): 245-254.

  [11] Shields, M.D. (1997),‘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9:3-61.

  [12] Zimmerman, J. L(2001), ‘Conjectures Regarding Empirical Managerial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2:411-427.

  [13] 潘飞,程明,等.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8(4).

  [14] 潘飞,王悦,等. 交易特征视角下的内部转移定价[J].当代财经,2007(6).

  [15] 潘飞,文东华,等. 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绩效[J]. 当代财经,2009(1).

  [16] 潘飞,张川.市场竞争程度、评价指标与公司业绩[J].中国会计评论,2008(9).

  [17] 王悦,潘飞. 转移定价参与、公平性感知与交易满意度――基于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10).

  [18] 文东华,潘飞.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8(4).

  [19] 文东华,潘飞.全面质量管理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配性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8).

  [20] 文东华,潘飞.环境不确定性、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

  [21] 张川,潘飞. 非财务指标采用的业绩后果实证研究――代理理论 Vs. 权变理论[J]. 会计研究, 2008(2).

  [22] 张川,潘飞,等.非财务指标与企业财务业绩相关吗――一项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国管理会计论文

35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