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文学>大学生励志>

青春校园故事短篇励志

小龙分享

  在青春的美好年华,在青春的校园里,我们应该学会励志,那么你了解哪些关于青春校园的励志故事呢?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青春校园短篇励志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青春校园短篇励志故事1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

  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

  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 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

  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 些成功人士欺骗了。

  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

  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 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 并加以研究。

  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

  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

  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 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青春校园短篇励志故事2

  青春的圆舞曲

  作者:猪小浅

  很久以前,唐小卡有一个当记者的梦想。

  心怀天下,悲悯苍生,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她内心的一种情怀。只要想到,依靠一支笔的力量,就可以成为“无冕之王”,唐小卡的内心就觉得热血沸腾。

  但梦想之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买到通往梦想的机票。唐小卡所有的努力,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输得一败涂地,最后阴差阳错,她去了一所普通大学,读毫无兴趣的会计专业。

  青春,果真是明媚得让人忧伤。那样盛大而又张扬的梦想,就这样遭到搁浅。

  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唐小卡一度觉得心灰意冷,直到上了大学,遇到室友韩丽。韩丽和她一样,也是高考失利者。但韩丽又和她不一样,因为她在大学开学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了四年后去人大读研究生的目标。她说,人大是她的梦想,现在只不过是抵达的途径有些曲折,不能因为这点曲折,就放弃追求梦想的机会。

  那个下午有蜜糖一样的阳光,韩丽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一下子感染了唐小卡。唐小卡决定重新寻找抵达梦想的路径,当她心里藏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时,仿佛人生的每一天都有了盼头。

  去新闻班做旁听生,阅读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新闻专业的书籍,去报社争取实习机会……后来,唐小卡能想到的,最有效也最直接的办法是考研。

  武汉大学是唐小卡给自己定的目标。那一年的三月,唐小卡坐上开往武汉的绿皮火车。抵达那座传说中的大学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傻傻地盘算,若是可以在这里待上三年,一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接近梦想吧。那天的唐小卡,站在珞珈山下,忍不住热泪盈眶。

  成长之路,从来就不会一直甜美芬芳,那么至少,要在心底,保持对梦想的赤诚之心,要在心底相信,梦想总有一天会抵达。

  准备考研的日子,唐小卡拼尽全力。那份认真与执着,那种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劲头,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可遗憾的是,这一次,唐小卡还是与梦想擦肩而过。

  因为跨专业,她的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专业课上,最终的结果是,一向擅长的英语却出了纰漏,考研以失败告终。毕业的时候,唐小卡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便唐小卡比一些新闻专业的学生还要精通专业知识,可她的毕业证上写的专业,与记者相差甚远。

  没有人愿意给她机会,也没有人相信一个学会计的学生可以来报道新闻——那是一段迷茫且黯淡无光的日子。

  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小公司的小文员,很清闲,很无趣,不过同时也很幸运——因为在这里,唐小卡遇到年长她十岁的徐姐。她总是鼓励唐小卡说,先不要想太多,做好当下自己想做以及该做的事情,那么,该来的一定会来。

  “该来的一定会来”,唐小卡喜欢这句话。于是,她开始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

  一边上班,一边坚持每晚看书到深夜,然后用文字认真地记录生活,就这样三年下来,有一天唐小卡突然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有了深度,文字表达也有了质的飞越。

  在网上看到一家杂志社的招聘信息时,唐小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了简历——被顺利录取,完全出乎意料。那一晚,唐小卡差点在梦里笑出声来。

  虽然不是记者,可至少唐小卡做了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这样的结果,让唐小卡很知足,同时也让她相信,任何时候,踏踏实实地努力就好。梦想不用反复被提及,将它深埋心底,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有一天当你抬起头来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你想要的,都已经在眼前。

  唐小卡确定的是,现在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每天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以文会友,她仿佛打开了一方新的世界。

  闺蜜问:偶尔会不会很遗憾?我们都没活成当年梦想的样子。唐小卡回她:正是当年那个梦想,让我们活成了现在这般优秀的样子。

  青春有时就像一支圆舞曲,只要你不停地跳下去,无论转向哪一方,最后总会抵达最初想要的梦想。

  青春校园短篇励志故事3

  毕业那年,与寝室的三个兄弟一块儿租房住。那时,就业形势已不乐观。离校时,我们都还没找到工作。

  一间房,挤了两张床,中间只余半米过道。两张一米宽的小床,每一张都要挤两条汉子。睡觉需要卧如弓,里面那个梦中翻个身,另一个就得滚到地上去。刷牙洗脸在楼道里的公用水池,做饭用的煤炉便放在门口。吃饭基本上都是下面条。毕业之后的几个月,我们就这样以部落群居的形式凑合着。

  找工作的过程是焦虑而毫无诗意的。前半个月还乐观,面对人才市场眼花缭乱的岗位,挑挑拣拣,信心百倍地投简历,用手蘸凉水梳理头发迎接面试。城市不大,很快,好点的企业就被过滤一遍,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与我们眉目传情。心冷了,本来就空的钱包更是即将山穷水尽。

  这时,瘦瘦小小的老六找到了工作。他每日早早起床,晚上很晚才回来。谁也不知道小六千的是什么工作,他没告诉我们,但我们看得出他的疲惫。他肤色被晒得像黑炭,躺在床上就打呼噜,怎么推都不醒。半个月后,他领了600元薪水。我们很是羡慕,纷纷要求他帮我们引荐一下。他只是说:“这活儿你们不会干。”我们仨很气愤,但小六虽然在这点上自私,他挣的钱却是大家一起花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秋深风冷时。小六一个人干活,养活我们四个人。他的勤劳,让我这会儿想起来都有点汗颜。他工作回来,放下买来的面条、鸡蛋,把锅放到火上,抓起扔在地上的衣服便洗。

  老五是最早颓废下来的人。父母时而接济他一点儿,他整天窝在房间里租了成摞的武侠书看。他最热衷的事,就是晚上吃了饭拉着大家打牌。他悄悄告诉过我,工作的事,家里人正在帮他跑,有了眉目他就回去。

  老三则白天跟我一块儿跑人才市场,晚上就去附近的广场跳交谊舞。他的舞技很出众。一天晚上,老三整夜未归。次日清晨,他告诉我们他艳遇了。那女人离异,有房子,迷恋他的青春气息。于是,老三成了最先搬出去住的人,从此我睡的床空了一半。老三走时,哭得稀里哗啦:“兄弟们,我这算不算卖身求荣啊?”

  以后的夜里,老五哗啦哗啦玩着扑克,很黯然地嘟哝:“真没意思,连打牌的人都凑不齐了。”老六在过道里下面条,我拿着电话本翻看白天投过的岗位记录,心里空落落的。

  老六失业时,我和老五才知道,他干的活儿是送水工。为了多挣点钱,他往往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老六说:“不多挣点,兄弟们连饭都吃不上了。”他挣下的血汗钱大多变成了面条,有时还有点小酒,都装进了我们的肚子里。

  那年的雪来得很早。刚进11月,风就刀片一样割耳朵,薄薄的被子无法御寒。我和老六最先送走了喜滋滋的老五。他父亲打来电话,说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积蓄,帮他进了县电力局。看着老五踌躇满志地坐在长途车上朝我们挥手,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落下来。我和老六都属于没有退路的人,退一步就是脸朝黄土。

  后来,老六找了家销售公司做业务,被外派到别的城市开拓市场,我则有幸进了一家小公司的策划部。将他送上火车那天,雪仍在下。老六拉开车窗喊道:“哥,你要保重呀。”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悲凉。

  回到曾经人声鼎沸的小屋,我呆呆地坐了很久,却在枕头下发现一沓零零碎碎的钱,是老六留给我的。

  那个晚上,我冒雪走到街上,找到一个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我家是没有电话的,我打到邻居家,邻居再去叫我妈。妈妈过来接电话时,我的牙齿已经在激烈颤抖了。我强忍着心底的辛酸对妈妈说:“妈,我找到工作了,别操心。”泪水却止不住流下来。

  如今,小六已经在江城买房定居,他的孩子都会叫我叔叔了;老五在单位成为骨干,而我,也在这座城市衣食无忧。

  时间的尘埃掩埋了许多过往,可我还是会想起那时的情景,整个人都被一种叫“友谊”的光芒炙烤着。

  
看了“青春校园短篇励志故事”

    195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