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
人生伟业的建行,不在能知,而在能行。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文章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你就是一颗贱草
今天要讲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这类的故事很多,信手拈来,一个年轻读者给我讲过她的经历。
这是个八零后的女孩儿,就叫她小蕾。读书不错,成绩本来可以考北大的,但小蕾喜欢唱歌,决意去考某二线师范音乐专业。父母家人觉得小蕾外貌条件一般,以后很难走明星之路,苦苦劝说,甚至打骂哀求。
但小蕾却觉得,只要自己够努力,就一定能用声音去征服那些看重外貌的人,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明星道路。
这很容易发展成一个典型励志故事,足以感动万千少男少女。但放到现实里面,我们却可以判断出她最后成功可能性有多大——十万分之一可能还是乐观估计。
小蕾当然没成功,事实上,没到大三她就退学了。原因简单,她受不了身边有这么多漂亮姑娘对她的外表指指点点。在普通人群里,小蕾虽不好看却也不丑,可进了未来明星的圈子,却成了真正的异类。
小蕾不想做异类,更受不了被人嘲弄,于是决定退学。这一次家人父母又站在了反对面。他们觉得,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进了大学,无论如何也要读完,拿一个文凭出来。
可小蕾却不理会,她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大学文凭压根没有用。于是一意孤行的退学,开始想在酒吧做驻场歌手,但长的不好看又唱的一般,几次被客人喝倒彩后,她就决定放弃唱歌,找工作上班。
家人费尽心机,到处托关系,终于给她找了个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小蕾去上了半年班,感觉很不适应。因为事业单位,大家都是关系户,靠的就是巴结奉承上司。
而小蕾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她这辈子都没有奉承过人,她觉着如果做人要靠拍马屁才能生存,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几次和上司顶撞吵架后,小蕾愤然辞职,按她的话说,只要有能力,哪儿不能吃饭。家里人到这时候,已经没办法再管她,只能任由小蕾折腾。
小蕾在人才市场左冲右突,先去应聘外企。可外企看重文凭和个人资历,像她这样读书没读完,干活又半途而废,还没工作经验的,怎么看的上。碰壁后,小蕾只好降低要求,去申请私营企业管理的工作。
可问题是,所有私营企业的管理层,都是从内部提拔的,小蕾这样的三无产品,居然一来就要做管理当别人上司,这简直天方夜谭。
三番两次未果后,小蕾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最后无奈,只能找了个小私企的采购员工作。按理说,认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小蕾,应该好好工作,进修自己,以期未来的发展。
但最大的问题却出现了,小蕾发现采购经理在业务里有中饱私囊的行为。其实,这种家族企业里,采购经理本就是老板亲戚,所以拿些提成和灰色收入,老板也睁眼闭眼。
小蕾却受不了,专门写了个报告揭发此事。采购经理知道后,却也不难为她,只说,小蕾如果愿意一起干,灰色收入有她一份。而就算不一起干,也不需要小蕾签字负责,只当不看见,就能保她工作安稳。
小蕾却在全体职员会议上,把采购经理的事情给抖了出来,因为她觉得自己是对的。
结果呢?采购经理被迫停职三个月,然后官复原职,而小蕾却被老板娘找了个借口辞退了。在家族企业里,打死不离亲兄弟,宁与家奴不给外贼。
所以,在现实里碰的头破血流,年过三十的小蕾,只好灰溜溜的回到家里,做起了啃老族。她不想再去工作,甚至怕见外人,成了个真正的失败者。
中国人很善于矫枉过正,在短短几十年内,这个民族从严重缺乏自信,到八零后一代的过于自我。先辈们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组织,而八零后开始,却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
实际上,两者都是错的。
最近有本出名的电影,叫做《艋舺》。电影好坏无需讨论,但里面,黑帮老大却说了一段话:“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风,到处追逐梦想。但被碰的头碰血流之后才明白,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草。”
这是全片中,最有势力的黑帮老大所说的。同样,这也是该电影导演钮承泽的心声。
如果我们去观察世界,会发觉,其实地位越高的人,吃过越多苦难的人,磨砺过又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愿意听别人说话,愿意为别人改变。
因为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懂得,其实我们都是一颗贱草,只不过在自己某个领域里比较成功而已。
所以,即使是潘石屹也是一颗贱草,因为他干不过国企。即使是李安也是贱草,因为他干不过市场。即使是拿破仑也是贱草,他干不过大势所趋。
年轻人总以为自己是风,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掌控别人的命运,这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挫折磨难。其实岁月并不会把人的棱角磨平,但岁月会让你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是一颗贱草,那就可以长出牙齿和棱角,但遇到风的时候,还是要把头低倒。
不要去和无法抗衡的力量抗衡,人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就是这么简单。
上文所说的小蕾也好,其他八零后九零后也好,他们把自信和自我搞错了。自信是你去做好一件事情的勇气,而不是你判断要不要做某件事情的标准。而一旦你将此变成了标准,自信就成了自我,自大,自狂。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首先我们确实是独立的,我们是单独的草而不是草原,草原的梦想不是自己的。
然后,我们还要有一颗贱草的心,愿意在狂风暴雨下苟活。风往哪个方向吹,我们就往哪个方向倒。
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最大的梦想,也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蜗牛人生
记得刚入北大时我什么都很差,普通话不好,英语更是一塌糊涂。尽管我经过3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但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分班时,50个同学分成3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前连《红楼梦》都没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地在读书,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差不多读了800多本书,用了5年时间,但是依然没有赶超上我那些同学。大学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同学,但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
毕业典礼上,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5年干成的事情我干10年、你们20年干成的我干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80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有个故事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不需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大家也都知道,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地上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
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蜗牛。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白岩松:谁的成长不是惊心动魄的
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
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以白岩松的个人经历来说,有谁能想到一个曾在班里成绩倒数的人,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抱得“中国金话筒奖”,以及后来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长江韬奋奖和中国电视榜“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呢?近日,白岩松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谈起自己的成长和教子经历。
从倒数第二到高考第八的逆袭
白岩松小时候对成绩并不是“很在意”,中考时,他只比当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
就在中考的前几天,他的精力还放在黑泽明的《姿三四郎》和卫冕冠军阿根廷0比1负于比利时的世界杯揭幕战上。那是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岩松躲在同学家的黑白电视机前面正看得津津有味,却被母亲逮个正着。
这种“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的时候,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了”。
接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模拟考试中,如果不算上外语,他的成绩总分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聊到这里,白岩松特意强调说:“我不觉得这可以让其他孩子借鉴,因为我是文科,可以完成这个逆转,理科可能很难。”
更为重要的是,白岩松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而不是没头绪地复习。
对文科生来说,不需要做过多的练习,所谓复习就是看书和背书,白岩松的方法是,把语文书、历史书、地理书等所有需要复习的书全都钉在一起,然后计算着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看多少页,只要今天看完了,扔下课本就出去玩。
计划一条一条地落实,高考前,白岩松从头到尾看了4遍,“我不认为这是我有毅力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做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当你量化之后,目标感强了,这比你糊里糊涂傻看要轻松得多。”后来,他以全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
那一年,他所在的班级拿了内蒙古自治区“四个第一”,“一个总分第一和三个单科第一”。高考复习时,班里同学常常在课间“彼此发难”,考的内容却是“课文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正文下面的各种注释”,白岩松说,“在这样一种充满乐趣和友谊的环境中,你作为一个个体,也会学得非常有劲儿。”
回过头看高考,白岩松曾经对母校的师弟师妹这么说:“为了让别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必须先拥有优秀的成绩。如果你说,我现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只有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在目前这个年龄段,你就拥有不了让别人接受你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们读初中、高中、大学时,我们的才能要透过我们的学习成绩去展现出来,尤其在高中阶段。”
爱读闲书的狂热分子
与“不爱看课本”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从识字开始,白岩松就是一个爱读杂书的“狂热分子”。
1980年代,文学热席卷中国。《人民文学》、《收获》这些纯文学期刊,都达到了百万份的发行量,白岩松的中学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
在那样一个“书店里有书也没钱买书,更没有电脑和网络去看书”的年代,白岩松所在的城市有两个图书馆,为了能读到书,他便拿着母亲的借书证,频繁穿梭其中。这个在当时“只比柜台高出半头”的男孩已经开始嗜书如命了,“一个借书证已经满足不了我读闲书的频率了!”
当时,母亲每把新的《十月》、《当代》拿回家里,白岩松就抢着去看。他还依稀记得,当时尤爱科幻小说,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还有中篇和长篇小说,比如《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当然,爱读书和他的家庭氛围也分不开。白岩松的父亲、母亲、姑姑、舅舅以及舅妈都是教师,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他读什么书,从来也不干涉。
如今,不少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课外书,或是闲书,但在白岩松看来,“书无闲”,如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也还是一定要读,因为,“不从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
一上来就读正书,孩子读不进去,没有乐趣,慢慢地,他就视读书为畏途,不进去了,这就“瞎了”。而从“闲”进,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读书和聆听的习惯。
白岩松的儿子也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白岩松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但白岩松对此没有丝毫的紧张,“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谁的成长不是惊心动魄
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如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白岩松喜欢看球,孩子也爱看球,白岩松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则叫巴蒂。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岩松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他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他:“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如今,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队长,白岩松对此有说不出的“开心”。
同样地,白岩松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白岩松举了个例子,孩子最喜欢的是曼城队,有一场事关曼城队夺冠的比赛,同样是在夜里看。在比赛接近尾声时曼城队还是1∶2落后,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钟,奇迹出现了,曼城补时3分钟连入两球逆转,夺冠!
“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两三点还没睡,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白岩松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国脸”,他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举了个例子,他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白岩松问。
孩子中考完的这个假期,白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放松放松,并开玩笑似地告诉他,“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过来说,“老爸,我特想学习”。“你每天翻译一篇歌词不就行了?”白岩松说。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吗?”白岩松说。
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白岩松也常常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事实上,像第一次一起抽烟,一起喝酒这样的哥们儿义气,所谓的坏孩子生活离白岩松也不远。他说,“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和盘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话,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惊心动魄!”有几个人没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烟、喝过酒,偷偷地单相思过?白岩松认为,要接受这些,只要它没有变成主体,就没问题,不经历这些“好奇”,被改变,怎么可能成长?成长,就是充满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断地被校正、改变。
就像很多父母对中学生谈感情问题时所说的,“思想可以很复杂,但行为要简单”,白岩松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有道理的励志美文摘抄3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