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处:给这个时代核心焦虑的一剂解药(2)
那么我们当前对于独处的态度是怎么产生的呢?梅特兰提出,面对那些选择孤独的人,我们可悲地拒绝“对那些差异抱以正常的宽容之情 — 我们在其它场合引以为傲的品质”是这种“深度的文化困惑”导致的:
至少是两千年来,对于美好生活会是或者应该是什么样,我们一直尝试着生活在从根本上形成鲜明对照和对立的两种模型之下。在文化上,有一种略微狡黠的趋势,是将我们所有的悲哀,特别是我们的社会性困难,归咎于粗暴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称作“犹太-__范式”或“传统”的那一套定义不明的观念。很明显,除其它一些因素外,这就是我们遇到如下问题的原因所在:为什么我们对性有如此多的困难(无论是面对他人还是我们自己);为什么妇女持续受到不平等待遇;为什么我们致力于统治世界和破坏生态;以及为什么我们没有得到我们值得拥有的完美幸福。我,作为一个人,不相信这种归咎 — 但我确实相信试图同时坚守犹太-基督__观(因为我们了解它们)与古典文明价值观的行为让我们感到痛苦,它们确实不相适宜。
她追溯这一困惑的演变史,一直追溯回罗马帝国,探究它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理念。“civilization”(文明)这个词甚至预示了这些价值观 — 它来自civis,“citizen”(公民)这个词的拉丁语。(虽然值得注意的是,罗马最伟大且最持久的文化输出之一发出了令人难忘的告诫,警示人们“所有那些让你去追随他们的东西都是在让你远离你自己。”)然而,罗马人还由于对权利、荣誉和荣耀的贪求而声名狼藉 — 在面临门口的野蛮人时,这三种理念无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又对社会产生政治凝聚力至关重要。梅特兰写道:
在这些环境下,独处具有威胁性 — 没有那种根植于内心的共同的宗教信仰赋予这种选择广为接受的意义,对于那些抵死抓住正在下沉的木筏不放的人,独自一人对他们的安全性构成挑战。那些从中撤离且“独自上路”的人在明显逃离这一文化约定的同时,还暴露了其中的危险。
梅特兰快进到我们当今的窘境,这是千年文化负累的产物:
怪不得我们惧怕那些希望并且渴望独来独往的人,即使他们的行为比起近期社会形态所能接受的只超出了一点点。怪不得我们想要把独处定义为“悲哀、疯狂和劣等” — 有意无意地,我们中的那些想要在行事上鲜明地打出反文化旗帜的人,正在暴露甚至是拓宽裂痕。
然而真相是,当前的范式并不真正地行之有效。尽管对个体自我倾注了大量强烈的呵护和关注;尽管在一个多世纪以来试图“提升自尊”,不寻常地相信这样做能够同时强化个性和培养优秀公民;尽管勇敢尝试去巩固关系并减少禁忌;尽管令人惊恐地去压制那些更具独立思维和创造性的人,让他们变成“出色的团队合作者”;尽管新自由主义对我们许下享有个人自由的承诺以及我们对个人主义和权利的狂热崇拜 — 尽管所有这一切,这口井似乎即将干涸。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充斥着不快乐的孩子,疏离的青少年,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成年人,单调乏味的消费主义,逐步加剧的不平等,整个经济体系令人深度恐慌的飘摇不定,急剧攀升的精神类疾病发病率,还有一个遭到严重破坏的星球,让我们很有可能以毁掉整个生存空间而告终。
当然我们还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沐浴着人间大美的恩泽,甘于牺牲且热情洋溢的爱恋, 款款柔情,繁荣之气,徜徉于勇气与欢乐的海洋。然而无论有无那些范式和高贵的哲学思想,如是的很多恩赐似乎都会降临。这种情况总是会发生的,正是由于我们持续与这些问题搏斗,希望它能出现得更频繁,发生在更多人身上。
我们在展开搏斗时,通常会试图抓住并依附摆脱独处之路 — 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这种状态,也无法全然地栖居其中收获它的馈赠。我们逃避独处最常用的两个策略,梅特兰指出,其一就是攻击性的恐惧与投射战略,我们非难那些能够在独处中找到快乐的人,判定他们处于悲哀-疯狂-劣等的范式;其二是防御性方案,我们痴迷地搭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以此作为一种保单,试图将自己与孤单无依的风险隔离。梅特兰低语着说出她貌似最为平和却又尖锐的旁白之一:
无论在Facebook、通讯录、关系网中有多少朋友,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有多诱人,都不能担保会保护我们。
我们的文化矛盾还显现在我们对外向性的惯性偏见,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内向人格的力量。梅特兰写道:
在追求这种“外向理想型”的同时,社会给出了相反的 — 虽然更为隐密的 — 信息。大多数人仍然更愿意被描述为敏感、追寻精神世界、耽于沉思、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以及善于倾听,而非是性格更外向。我想我们始终更仰慕知识分子而非推销员的人生;更仰慕作曲家而非表演者的人生(这是很多流行歌星时常强调他们自己写歌的原因);更仰慕手艺人而非政客的人生;更仰慕独行探险者而非跟团观光客的人生… 然而社会向我们提供的这种关于独自一人的未经核实却又含混不清的信息加剧了这类困惑;这些困惑则又强化了恐惧。
在梅特兰的“颠覆关于独处的消极观点,发展对孤独的积极感知与乐享其中的真正能力的思想”百宝箱中,提到了去探索遐思并面对恐惧的做法。对于反学习因文化浸染造就的对孤独的恐惧以及学习如何良好地“进行”独处,她列举了从中获益的五个基本类别:
深化自我意识
与自然更深度地调和
与超验性建立更深关系(超自然、神性、精神性)
提高创造力
提升自由感
在《如何独处》的剩余章节,梅特兰继续依次沿着这五个渴求方向介绍了一系列“训练”— 使我们与孤独的关系得以重新调整的心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