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有哪些
很多知名企业家都是自主创业白手起家的,当然中国的也不例外,他们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企业家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方润华
方润华,原籍: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人,现任香港协成行集团董事总经理、方树福堂基金和方润华基金主席。年轻时,他曾作过求学的美梦,可是侵略者的炮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曾有过安稳、富庶的家庭,却一夜之间家贫如洗。他不得不辍学,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一步一颤,好不容易熬过艰苦岁月。他继承父志,劈荆斩棘,历尽艰辛,率领协成行又从商海中崛起。
方润华是著名慈善家方树泉之子。其父于1948年在香港开设协成行,经营杂货。他自幼随父移居香港,就读于香港英皇书院。凭他的天资和勤奋精神及当时的家境,方润华学海泛舟,本有一番作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方润华17岁那年日军侵占香港。由于日军咬定协成行“有协助反日之嫌”,方家经营的店铺被掠夺被查封,银行帐号亦被冻结,苦心经营的财产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他的父亲因经不起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病倒,方润华的学业梦亦瞬即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日军的铁蹄将中华大地千千万万青年的抱负和前程,践踏得支离破碎,方润华也难逃厄运,他饱含悲愤,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日军侵占香港,方润华家贫、父病,无论是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均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折。他是方家长子,辍学后的方润华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和发展,毅然承担了家庭生计,从此走上漫长的经商道路。年轻的方润华,昨日还是个学生,转眼间要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巨大的反差和压力使方润华一时不知所措。但是,残酷的现实,容不得他有丝毫犹豫和退却,只能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方润华回忆当年时说:他当时对生意不仅一窍不通,常常力不从心,而且事事都得亲力亲为,必须天天与两个伙计一起骑自行车送货。有时碰上日本兵,日本兵荷枪实弹逼着他们盘查,趁机敲诈勒索。通过日本人设置的岗哨,要给他们鞠躬敬礼。有一次,日本哨兵嫌方润华弯腰不够低,破口大骂不尊敬他们,接着掌掴、罚站……沦陷区的中国人到处都一样,受尽侵略者的欺凌。方润华切身体会到:国不强民不富,则国之不国,民之不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每个人走的道路不相同,从事的工作不相同,但是,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是相同的,都要为振兴国家和民族而努力。
几乎每个人来到人间,都有一种成就欲,方润华也不例外。他对别人的成就,没有忌妒,没有自悲,而是为别人高兴,巧妙地将别人的成就变成自己的动力,将别人的成功经验变为自己的智慧。
商场如战场,这已成为当代人,特别是商界人士的共识。然而,真正认真研究兵法,将兵法融会于商业活动之中的人士并不多见。方润华却比一般人要高一筹,多年来,他注意学习各家兵法,从各家兵法中探索从商的真谛。他对孙武、孙膑、吴起、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娴熟于心。他把学习的体会和感想编写成书,指导本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赠送给各地图书馆和友人,提供给别人参考。他的《孔明兵法运用于工商业》一书,独具匠心地分为《将器篇》、《将弊篇》、《将志篇》、《将刚篇》、《智用篇》。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汲取古代兵法之精华,演变为自己的从商谋略,应用于商场之中。
方润华钻研各家兵法,并灵活运用于商场,受益匪浅。他感慨地说:“有这些智谋,做起事来就稳健,稳中求胜”。方润华经商的金科玉律是:“保守经营,稳稳阵阵”。他只求“开慢车,求寸进”,稳健当头。他不同意过分地投机冒险,承认自己的性格承受不了因失败带来的痛苦。有时候甚至不同意“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他说:“小的失败我还可以接受,但全军尽墨的失败可能是一去不回头的,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跌倒,还可以爬起来再行,但换上风烛残年的老人家,一个不慎跌倒,便可能从此起不来……” 方润华在商界耕耘了半个世纪,经历过香港多次政治和经济动荡,如1965年银行挤提、1967年暴动事件、1973年股市灾难、1976年石油危机、1983年中英谈判风波、1997年金融风暴等大风浪。由于他所经营的协成行坚持“稳稳阵阵”,因此,协成行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一直没有大的忧患。协成行虽然一次一次安然度过难关,方润华仍居安思危,慎之又慎,随时洞察商场风云,他明白没有投资、投机必胜的神话。1997年6月香港金融风暴爆发前夕,他已预料到香港的经济泡沫即将爆破。一日,方润华偶然看到杂志上一帧照片,一个小孩在车内正愉快地吹肥皂泡,立即联想到香港当时的经济,很快就会像肥皂泡那样破裂。于是,他将这照片保存下来警示自己。不久,香港的金融风暴真的发生了,因为协成行早有准备,采取了防患措施,在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中只输少许,避免了重大损失。方润华作为商海人士,亦投资股票,并基本上获胜。他还把30年来投资股票的心得和经验公诸于众,告诫香港和内地千千万万的小股民:1、不可贪平、贪细股票及弱势股;2、冷门股投机,避之则吉;3、狂升勿追,提防一时迷惑;4、万一买错,输20%就要切割,忍痛抛售;5、股票是用纸印出来的,只是一种筹码,不宜当“古董”长久持有;6、适时上车,适时下车。
然而,人不是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方润华也曾有过一次较大的挫折。在1965年至1967年期间,一个合作项目,大股东轻诺寡信,老奸巨滑,作为小股东的协成行为对方签了借贷担保,万料不到对方以后竟不认账,逃之夭夭,结果,对方为数300万元的欠款便落到协成行头上,由协成行代为偿还。方润华因错信了一个合作伙伴而遭受了重大损失。他为此事十分难过,反省自己犯了《将弊篇》中未能知己知彼,轻信奸佞小人的错误。经过此次挫折的教训,他不仅更加认识到深入学习各家兵法的重要意义;而且认识到学习各家兵法,关键是运用,他说:“要像毛泽东所说的,活学活用”。
协成行最初以经营芝麻、桂皮为主,兼顾其它业务。因方润华父亲经营有方,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由于日军掠夺,方润华承担家庭生计之时,方家家业已近乎一张白纸。方润华集才智、勤奋、毅力于一身,克服重重困难,度过一个个难关,坚持到抗战胜利。抗战胜利后,他不断进取,事业逐渐显露勃勃生机,协成行从小本生意发展为香港最大的桂皮出口商。1953年,由于芝麻和桂皮生意受禁运而被迫停顿,方润华当机立断进军地产界,以每平方尺两元的价格购入香港仔一块两万多平方尺地皮。此后又购入青山道、中环多幅地皮,兴建工厂、住宅、商厦,在中上环、山顶、跑马地、银线湾、香港仔、旺角、观塘、沙田、南湾道等地都有协成行的物业。协成行迅速发展成集团式企业,建起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成为香港开埠以来首批最具规模的地产商之一。方润华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曹德旺
没有在深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
曹德旺的父亲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可惜因时局动荡,举家迁移回祖籍福建福清,他们的全部家产却随着一艘游轮一起沉入了大海。多亏母亲变卖了嫁妆,让他们可以在老家盖一栋小二楼,可是家中的光景依旧不好,常常是两顿清粥,汤水多于米粒。
家贫让曹德旺9岁才入学,却不得已14岁就辍学了,那时,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要赚钱,赚很多的钱。
22岁成家后,曹德旺终于有出去闯一番的资格了。靠着倒卖白木耳的差价,曹德旺赚了3000块,尝到甜头的他又再一次带着乡亲们的白木耳去江西,结果这一次却被民兵查了,货被缴了不说,还差点被安个“投机倒把”的罪名。
曹德旺没有赚到钱还赔得一无所有,他说那一次他几乎把所有的眼泪都流干了,但是他也明白了,欠了乡亲们一屁股债,他连哭的本钱都没有了,只能打起精神。
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回到村子,曹德旺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并且承诺,“短了的钱我一定一份不少地还上”。还好,乡亲们都愿意等。
那时候全国上下组织兴修水利,不得已,曹德旺只好去水库,在工地拉车子,运一次要走十多公里,一天拉三个来回,工钱只有三块。
一次,工地发生大火,把工地上的车子烧坏了,工人们都围着营教导员要赔偿,只有曹德旺自己申请修车,他是工地上最后一个拿到赔偿的,营教导员赏识他,把剩下的赔款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都给了他,变现后足足有一千多块。
更奇迹的是,在营教导员的帮助上,曹德旺原本被民兵收缴的白木耳,以收购价卖给了政府,有了这一笔钱,曹德旺很快就还清了乡亲们的欠款,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修完水库后,曹德旺决定去农场做一位果苗技术员,期间,他碰上了一个同乡人,那个同乡人向他讨一口井水喝,他知道暑天口渴如果猛喝生水,一定生病,就把自己的一大茶杯凉茶拿出来请他喝。
后来曹德旺才知道他是另一家农场的场长王以晃,感念曹德旺的一口凉茶的恩情,他请曹德旺到他的农场当销售员,卖树苗。
不到一年,曹德旺就摸清了销售的门道。他回村和村民商定,卖一颗树苗,他提20%,村民拿80%,这样整个村子的树苗都是他在卖。
到1975年,靠着买卖树苗曹德旺足足赚了6万元,他说,当时有这么多钱也不敢露富,全藏在家里的床铺下,铺了厚厚一叠!
次年,在父亲的坚持下,曹德旺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这样才有了后来的福耀玻璃厂。
中国人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玻璃
异型玻璃厂从创办起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曹德旺凭借多年的销售经验,认为这是一个能赚钱的企业。他向镇里承诺,到年底上交6万元利润,剩下的,他拿40%,高山镇政府拿20%,其他作为固定资产。政府同意了,就这样,曹德旺没掏一分钱承包了玻璃厂,一年内,他就把玻璃销量从几十万片变成了200万片,净利20多万。
1984年,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顺手给母亲买了一根拐杖,当他扛着拐杖准备坐进雇来的车时,司机大声呵斥他,“小心一点,这玻璃好几千块呢,碰坏了你赔得起吗”?
曹德旺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玻璃一百块就够了,回乡后到几个汽车修理厂一转,发现正如司机所言,汽车玻璃就是几千块一张,他算了一下,若让他来做,成本不超过两百。
同时,曹德旺还发现,汽车玻璃如此暴利全因为被日本、欧美垄断,中国竟连一个像样的汽车玻璃品牌都没有。所以曹德旺觉得,中国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玻璃,他一定要做出来。
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是在印钞票
1986年,曹德旺40岁,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研究,自己生产,他要做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
当时,曹德旺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成熟的技术和人才,他满世界找,听说上海的一家玻璃厂有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曹德旺不惜花2万的重金买下整套图纸。接着他又带队到当时玻璃制造设备最先进的芬兰考察,买回来一套国内还没有的先进设备。经过多次的调试,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玻璃,成本200元,售价2000元,比市面上的汽车玻璃便宜太多,但对于曹德旺来说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暴利了。
最开始,根本没有人认曹德旺的玻璃,他就从维修市场入手,因为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口碑一下子就起来了,1986那一年曹德旺赚了70万元,到1987年就赚了500万元。
有人说,曹德旺简直就是在印钞票。
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1987年,曹德旺成立了福耀玻璃厂。
福耀不断改进,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成本从200元又降到了了50元,售价也一降再降,但曹德旺说那也仍旧暴利。如今,福耀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大汽车厂的首选供应商。
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在全世界,福耀的市场份额占到了20%。福耀的玻璃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也正因为有了福耀,曹德旺说他才能有更多的正心、善心和怜悯心去做更多的慈善,时至今日,曹德旺用在慈善上的资金已达80多亿元。
曹德旺说,创办福耀是他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张瑞敏
张瑞敏喜欢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
1984年刚到海尔,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不得已与有钱的朋友豪饮,大醉。但这年春节工人按时领到了工资,还破天荒地每人分了5斤鱼。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成立前的名字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已亏损147万元。15年后,海尔成功成为一个拥有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增长。
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成功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2001年,集团工业销售成功实现600亿元。据全球消费市场调查研究权威机构Euromonitor发布的2001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海尔在白色家电制造商中跃居全球第五。目前集团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海尔的成功堪称一个“神话”。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成功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26 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从冰箱扩展到其它的家电产品,当时国内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它产品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把冰箱成功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因此,每一位海尔员工每天把每一件事都要成功做到位。
企业成功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做越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滑下来,要不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往上滚动。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1995 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成功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成功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在200升以下的海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要在美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最近,张瑞敏又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市场链”是对中国企业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一种变革,其核心是将外部竞争压力转移到内部来,每一个人不再对他的上级负责,而是对他的市场负责。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他的市场。人人也都是一个市场,每一个员工都是上道工序的市场。张瑞敏就是这样,以不断追求成功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凝聚着3万多海尔员工的心。
猜你喜欢:
3.梁凯恩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