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上)(4)
(4)用冷静掌控抉择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例如,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回中国工作 | 在美国创业 | ||
利 | 弊 | 利 | 弊 |
影响中国青年的机会 | 朋友不看好中国 | 拥有自己的公司 | 我没有“创业”欲望 |
实现父亲的遗愿 | 降低职位、薪水 | 不必听人指使 | 风险投资的压力 |
最好的研究环境 | 搬家的麻烦 | 可能获大笔财富 | 有倒闭的风险 |
有长期承诺的公司 | 没有中国经验关系 | 不必搬家 | 工作时间很长 |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